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或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1123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30 04: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抑制泵的效率的下降的泵装置。泵装置具备:文氏管部,其设于排出通路的中途,并具有,具有比从排出口到文氏管部的排出通路的内径小的内径的小径部、形成为内径从小径部朝向排出通路的下游侧逐渐增大的内径渐增部;控制阀,其导入文氏管部的上游侧以及文氏管部中的压力,并通过基于文氏管部的上游侧和文氏管部(50)中的压差切换工作液的流路,控制向自动变速器供应的工作液的流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或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泵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是具有控制阀的泵装置。控制阀对泵装置向机器供应的工作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泵装置根据排出的流量产生压差。控制阀通过基于上述压差切换工作液的流路,从而控制上述流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07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现有的泵装置为了产生压差而使用节流孔。因此,存在泵的效率下降的风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泵的效率的下降的泵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产生压差,具有设在排出通路的中途的、内径从小径部朝向排出通路的下游侧逐渐增大的文氏管部。由此,能够抑制泵的效率的下降。附图说明图1表示实施例一的泵装置所适用的液压系统的结构。图2表示实施例一的泵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3表示将实施例一的泵壳利用与驱动轴的轴心正交的平面切断的部分的截面。图4表示沿图3的A-A方向观察时的截面。图5是从轴向一方侧观察实施例一的文氏管形成块的图。图6的上排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一的文氏管部的附近的排出通路。下排表示与上排的各部位对应的压力的变化。图7的上排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的节流孔的附近的排出通路。下排表示与上排的各部位对应的压力的变化。图8是表示实施例一的流量和压差的关系的曲线图。用实线表示实施例一,用单点划线表示比较例。图9表示实施例一的狭角和压力损失比的关系。图10的上排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例一中在文氏管部的上游设置大径部的排出通路。下排表示与上排的各部位对应的压力的变化。图11的上排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例一中在内径渐增部的下游侧具有台阶部分(后方部)的排出通路。下排表示与上排的各部位对应的压力的变化。图12表示L相对于图11的L0的比例L/L0和压力损失比的关系。图13表示将实施例二的文氏管形成块利用经过文氏管部的轴心的平面切断的截面。图14表示从驱动轴的轴心所延伸的方向观察实施例四的泵壳的图。图15表示沿图14的B-B方向观察时的截面。图16表示实施例六的泵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17表示将实施例六的泵壳利用包含驱动轴的轴心的平面切断的一部分截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中表示的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泵装置的方式进行说明。[实施例一]首先,对结构进行说明。图1表示泵装置1所适用的液压系统的结构。泵装置1搭载于汽车车辆。泵装置1是向搭载于车辆的其他的机器(车辆搭载机器)供应工作液的工作液供应源。泵装置1供应工作液的车辆搭载机器是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是无级变速器,具体来说是带式的连续可变变速器(以下,称为CVT。)10。工作液是ATF(AutomaticTransmissionFluid(自动传输流体))。泵装置1通过作为原动机的内燃机而驱动,从承油盘100吸入工作液并排出。作为承油盘100,能够利用例如CVT10的承油盘。在CVT10的控制阀内,设有通过CVT控制单元控制的各种阀。从泵装置1排出的工作液经由控制阀向CVT10的各部分(主带轮、副带轮、前离合器、反向制动、变矩器、润滑·冷却系统等)供给。泵装置1具有泵壳2、泵元件4、文氏管部50以及控制阀8。泵壳2收纳泵元件4、控制阀8、文氏管部50。在泵壳2中,作为工作液所流通的通路,设有吸入通路3、排出通路5、高压通路6、中压通路7、返回通路9。吸入通路3连接承油盘100和泵元件4。排出通路5连接泵元件4和CVT10。在排出通路5上设有文氏管部50。文氏管部50是设在排出通路5的中途的节流部。高压通路6连接排出通路5的比文氏管部50靠向泵元件4的一侧(以下,称为上游侧。)和控制阀8。中压通路7连接文氏管部50和控制阀8。返回通路9连接控制阀8和吸入通路3(承油盘100)。驱动轴40轴支承于泵壳2。驱动轴40通过内燃机的曲轴而驱动。泵元件4通过驱动轴40而旋转驱动。泵元件4从承油盘100经由吸入通路3吸入工作液。泵元件4向排出通路5排出工作液,并经由排出通路5向CVT10供应。经由高压通路6向控制阀8导入比文氏管部50靠向上游侧的较高的压力(以下,称为高压。)。另外,经由中压通路7向控制阀8导入文氏管部50中的较低的压力(中等的压力。以下,称为中压。)。控制阀8基于比文氏管部50靠向上游侧的压力和文氏管部50中的压力之差(压差),切换工作液的流路。由此,控制泵元件4向CVT10供应的工作液的流量。图2表示泵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表示将从泵壳2取出的状态的泵元件4利用与驱动轴40的轴心(旋转轴)O正交的平面切断的截面。表示将控制阀8利用经过其轴心的平面切断的一部分截面。示意性地描绘各通路3等。工作液的流动方向用点划线的箭头表示。图3表示将泵壳2利用与轴心O正交的平面切断的一部分截面。图4表示沿图3的A-A方向观察时的截面。以下,为了便于说明,设定正交坐标系。沿图3的左右方向设置x轴,并以右侧为正。沿图3的纸面内的上下方向设置y轴,并以上侧为正。沿与图3的纸面垂直的方向设置z轴,并以纸面的近前侧为正。驱动轴40(轴心O)沿z轴方向延伸。泵壳2具有泵壳本体20和文氏管形成块21。泵壳本体20由金属材料形成。在泵壳本体20中,除了形成有上述各通路3等,还形成有吸入口230和排出口231。文氏管形成块21由树脂材料形成。文氏管形成块21是与泵壳本体20不同的部件。泵壳本体20具有后体22、侧板23和前体。在后体22中,形成有收纳凹部220、第一孔221、第二孔222、第三孔223、第四孔224、第五孔225、排出压室226、阀收纳孔227、文氏管形成块收纳孔228以及轴承保持孔。收纳凹部220为有底圆筒状。收纳凹部220沿z轴方向延伸并开口于后体22的z轴正方向侧。半圆筒状的第一槽部(图外)和第二槽部(图外)沿z轴方向延伸地设于收纳凹部220的内周面。第二槽部与第一槽部将收纳凹部220的轴心夹在中间,并设在与第一槽部相反的一侧。轴承保持孔(图外)为有底圆筒状。轴承保持孔沿z轴方向延伸并开口于收纳凹部220的z轴负方向侧的底部。在轴承保持孔的内周设置轴承。驱动轴40的z轴负方向端部插入轴承的内周侧,并自由旋转地设置。排出压室226为设于收纳凹部220的上述底部的有底的凹部,并开口于上述底部。第一孔221在后体22的x轴负方向侧且z轴负方向侧沿y轴方向延伸。后体22的y轴负方向侧的第一孔221的开口通过栓部件221a密封。第一孔221形成为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观察时与排出压室226一部分重合,并与排出压室226连接。阀收纳孔227为大致圆筒状,并在后体22的y轴正方向侧且z轴负方向侧沿x轴方向延伸。即阀收纳孔227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与轴心O的方向(z轴方向)正交。阀收纳孔227的x轴正方向端开口于后体22的外表面。该开口通过栓部件227a密封。阀收纳孔227的x轴负方向端与第一孔221的y轴正方向端连接。第五孔225的一端开口于阀收纳孔227的靠向x轴负方向处。第五孔225的另一端开口于后体22的外表面。文氏管形成块收纳孔228为大致圆筒状,并在后体22的z轴负方向侧沿x轴方向延伸。即文氏管形成块收纳孔228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与阀收纳孔227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并且与轴心O的方向(z轴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或泵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其向车辆的自动变速器供应工作液,该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泵壳,其具有泵元件收纳部;驱动轴,其轴支承于所述泵壳;泵元件,其设于所述泵元件收纳部内,由所述驱动轴旋转驱动,并且在所述驱动轴的周围形成多个泵室;吸入口,其形成于所述泵壳,并开口于所述多个泵室中容积伴随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增大的吸入区域;排出口,其形成于所述泵壳,并开口于所述多个泵室中容积伴随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减小的排出区域;排出通路,其与所述排出口连接;文氏管部,其设在所述排出通路的中途,并具有:具有比从所述排出口到所述文氏管部的所述排出通路的内径小的内径的小径部、形成为内径从所述小径部朝向所述排出通路的下游侧逐渐增大的内径渐增部;控制阀,其具备滑阀阀芯,该滑阀阀芯被导入所述文氏管部的上游侧以及文氏管部中的工作液并基于所述文氏管部的上游侧的工作液和所述文氏管部中的工作液的压差而被控制,该控制阀通过至少对从所述文氏管部的上游侧导入的工作液的流路进行切换,从而控制向所述自动变速器供应的工作液的流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1.13 JP 2015-0043111.一种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其向车辆的自动变速器供应工作液,该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泵壳,其具有泵元件收纳部;驱动轴,其轴支承于所述泵壳;泵元件,其设于所述泵元件收纳部内,由所述驱动轴旋转驱动,并且在所述驱动轴的周围形成多个泵室;吸入口,其形成于所述泵壳,并开口于所述多个泵室中容积伴随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增大的吸入区域;排出口,其形成于所述泵壳,并开口于所述多个泵室中容积伴随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减小的排出区域;排出通路,其与所述排出口连接;文氏管部,其设在所述排出通路的中途,并具有:具有比从所述排出口到所述文氏管部的所述排出通路的内径小的内径的小径部、形成为内径从所述小径部朝向所述排出通路的下游侧逐渐增大的内径渐增部;控制阀,其具备滑阀阀芯,该滑阀阀芯被导入所述文氏管部的上游侧以及文氏管部中的工作液并基于所述文氏管部的上游侧的工作液和所述文氏管部中的工作液的压差而被控制,该控制阀通过至少对从所述文氏管部的上游侧导入的工作液的流路进行切换,从而控制向所述自动变速器供应的工作液的流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具有:具有所述泵元件收纳部的泵壳本体、与所述泵壳本体为不同部件并与所述泵壳本体接合的文氏管形成块,所述文氏管部形成于所述文氏管形成块,所述文氏管形成块在形成所述文氏管部后,与所述泵壳本体接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本体由金属材料形成,所述文氏管形成块由树脂材料形成,所述文氏管部通过模具成型而形成。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本体由金属材料形成,所述文氏管形成块由烧结材料形成,所述文氏管部在压粉工序中通过模具而形成。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文氏管部的所述小径部形成为开口于所述文氏管形成块的外表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文氏管部设置为使所述文氏管部的长度方向和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方向大致正交。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文氏管部设于在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正交的截面上不与所述吸入口重合的位置,且设于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方向上与所述吸入口重合的位置。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文氏管部设置为使所述文氏管部的长度方向和所述控制阀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具备:被导入所述文氏管部的上游侧压力的高压室、被导入所述文氏管部中的压力的中压室,所述文氏管部配置为所述文氏管部的上游侧与所述控制阀的所述高压室相对置。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文氏管部设置为使所述文氏管部的长度方向和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方向大致平行。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用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文氏管部设于在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径向上比所述泵元件收纳部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且设于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方向上与所述泵元件收纳部重合的位置。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坂悟多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