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阀中的压力触点安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1105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30 04:29
一种装置(10),用于向内燃发动机供应润滑流体并且包括:在引向流体循环管道(12)中的供应孔(15)中安排的圆柱形本体(14),所述本体包括安排在上游的轴向末端处的入口(16)以及与发动机润滑管道(11)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出口(17);被固定至臂(21)的一个末端并且被该圆柱形本体围绕的插塞(22),所述插塞能够关闭/打开该入口,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永久地与该流体循环管道(12)相连接的储存器(34),测量流体特征的系统(46)向该储存器中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磁阀中的压力触点安排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控制可变流量油泵的电磁阀。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排在压力触点的位置中并且实现该压力触点的功能的电磁阀。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机动车辆的油泵的电磁阀。
技术介绍
操作机动车辆的内燃发动机需要提供冷却和润滑回路。这两个回路可以包括:油循环,尤其针对包括接近于发动机的非常热的区域的部分的回路,例如在曲轴箱中的气缸;或燃烧气体排气回路,安排发动机的气缸体中、或在发动机的可移动元件之间的接触区域。通过油泵来确保油循环并且已知使用可变流量泵来优化发动机的消耗;实际上,在低的发动机负荷下,不必维持相同的油泵速度,以便首先减小能量消耗并且其次避免发动机过度冷却。所述油泵允许油以受电磁阀控制的流速来循环。所述电磁阀通过浸入油回路中的该电磁阀的输入端被固定至曲轴箱的壁。在已知的方式中,该电磁阀包括与油回路连接的至少一个出油孔,例如与活塞润滑回路相连接的主油导轨或分配器导轨。为了允许打开或关闭出口孔,该电磁阀通常包括臂,该臂在第一末端处承载关闭进油口的器件并且被适配为在承载该关闭器件的同时沿其轴线滑动,并且也为了允许将进油口与出油孔相连接。通过围绕与第一末端相对的末端的电磁线圈来授权该臂进行滑动,所述电磁线圈通过电流通过而被激活。还已知的是,测量循环通道内的油压,以避免过低的压力水平,该过低的压力水平可能引起发动机的故障,或者更严重地,引起所述发动机的损坏。低于阈值的油压水平必须至少报告给驾驶员并且在所述发动机的安全性和/或可靠性环路中将其考虑在内。因此,通过被固定至曲轴箱并且经过孔向油循环管道中开放的压力触点来测量油压。电磁阀和压力触点的安装需要在曲轴箱中的多个钻孔,然后所述钻孔需要对所述曲轴箱进行可靠性测试。因此需要减少曲轴箱中的钻孔数量,并且尤其结合电磁阀与压力触点的功能,以便得益于油循环管道中的单一的开口。公开文件FRA12524960公开了一种具有沿着与油循环管道的轴线垂直的轴线滑动的气缸的电磁阀和压力触点安排,其中,该电磁阀和该压力触点被分开地固定至曲轴箱并且因此具有向油循环管道中开放的专用的孔。因此,一个缺陷在于需要首先为电磁阀并且其次为压力触点提供开口,这显著地增加了用于生产发动机的步骤的数量。鉴于发动机被安排在尺寸上变得越来越小的发动机舱中,另一个缺陷在于这种安排所需要的空间。另一个缺陷在于增大了测试曲轴箱的复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弥补这些缺陷,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电磁阀和压力触点的安排,该安排在曲轴箱中需要单独的孔并且向油循环管道中开放,对于内燃发动机而言,所述安排是简单的并且低成本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一种用于向内燃发动机供应润滑流体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在向流体循环管道中开放的孔中安排的圆柱形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安排在上游的轴向末端处的进入口以及与该发动机的润滑管道相连接的至少一个排出口,-被固定至臂的一个末端并且被该圆柱形本体围绕的插塞,所述插塞能够关闭/打开该进入口,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储存器,该储存器与该流体循环管道相连接并且用于测量流体的特征的系统向该储存器中开放。优选地,润滑流体供应装置包括与液体循环管道相连接的储存器,该液体循环管道允许用润滑流体来填充所述储存器并且因此通过向所述储存器中开放的压力测量系统来测量所述液体的压力。以简单的方式,将润滑流体引至易于接近的位置,并且然后简单地测量所述液体的特征(如压力)。圆柱形本体是用于将润滑流体输送至发动机润滑管道的主要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该装置包括轴向管道,该轴向管道的上游末端与该循环管道相连接并且该轴向管道的相对的下游末端与该储存器相连接。有利地,供应装置包括轴向管道,该轴向管道能够将润滑液体传导到远至在易于接近的位置中安排的储存器。因此,所述轴向管道包括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的第一上游末端,该第一上游末端与流体循环管道相连接并且润滑流体经由该第一上游末端进入管道以到达储存器。在操作期间,用流体填充储存器并且润滑流体的压力变化直接地反映在储存器中的流体中。-该轴向管道安排在该圆柱形本体中。有利地,轴向管道向圆柱形本体中挖空并且因此呈现与流体循环管道相连接的开放的上游末端。轴向管道的第二末端与储存器相连接。因此,润滑流体经由所述管道的上游末端进入轴向管道,以便被输送至储存器。-该轴向管道安排在该臂中并且所述管道的上游末端穿过该插塞。有利地,该轴向管道可以安排在该臂中并且所述管道的上游末端穿过该插塞。因此,润滑流体在插塞的水平上进入轴向管道并且穿过该臂被输送到储存器中,其中然后测量所述流体的特征。插塞和臂可以在圆柱形本体的轴线上滑动,轴向管道的下游末端经由大体上在圆柱形本体的轴线上延伸的中间腔室与储存器相连接。-该储存器安排在被固定至发动机壳体的支撑部件中。有利地,该储存器安排在被固定至发动机壳体的支撑部件中。因此,储存器没有向发动机壳体中挖空,这可以显著地增大所述壳体的质量并且使测试所述壳体的阶段成为必要。-该圆柱形本体穿过该支撑部件。有利地,圆柱形本体穿过支撑部件,这允许简单地适配于为了将流体输送至发动机润滑管道而存在的不同的圆柱形本体。-该压力测量系统静止地固定在该支撑部件上。有利地,压力测量系统直接地被固定至支撑部件,这限制了发动机壳体中的钻孔的数量。-该支撑部件安排在该发动机壳体的外侧。优选地,支撑部件被固定至在所述壳体外侧的发动机壳体上。因此,该装置在发动机壳体中仅需要一个单一的钻孔,圆柱形本体插入该单一的钻孔中。因此,该支撑部件的固定简单。-用于测量特征的系统处于包括压力触点、热电偶的列表中。有利地,归因于此储存器(该储存器用具有与循环管道中的润滑流体相同的特征的液体填充),可以测量所述润滑流体的若干特征。-该装置经由支撑部件被固定至发动机壳体。有利地,该装置经由支撑部件被固定至发动机壳体,这允许限制发动机壳体上的固定点的数量。此外,该装置的固定孔的位置与支撑部件相关联并且因此不依赖于供应装置本身,该供应装置的尺寸可根据发动机的润滑类型而改变。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将通过阅读作为非限制性实例给出的并且在附图中描绘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的以下说明呈现,在附图中:-图1以纵截面示出了来自现有技术的用于供应润滑流体的装置的示意图。-图2以纵截面示出了在一个实施例中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供应装置的示意图。-图3以纵截面示出了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供应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相同的参考数字指示相同的部件或者带有类似功能的部件。术语“上游”和“下游”涉及流体的流动方向。内燃发动机(未示出)需要润滑以用于其运行并且使供应润滑液体成为必要;所述流体穿过安排在发动机壳体中的润滑回路(未示出),该发动机壳体包括曲轴箱和气缸体。如图1中所示,用于供应润滑流体的装置10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安排在上游,以便将润滑流体从安排在流体循环管道12中的分接点分配到一个或多个润滑管道11中。润滑流体供应装置处于包括电磁阀的列表中。在本说明书的其余部分并且为了有助于理解,该润滑流体供应装置是电磁阀。所述供应装置10包括向发动机壳体13中的供应孔15中凹入的圆柱形本体14,该供应孔向流体循环管道12中开放。所述圆柱形本体14包括在向流体循环管道12中开放的上游末端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磁阀中的压力触点安排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向内燃发动机供应润滑流体的装置(10),该装置包括:‑在向流体循环管道(12)中开放的供应孔(15)中安排的圆柱形本体(14),所述本体包括安排在上游的轴向末端处的进入口(16)以及与该发动机的润滑管道(11)相连接的至少一个排出口(17),‑被固定至臂(21)的一个末端并且被该圆柱形本体围绕的插塞(22),所述插塞能够关闭/打开该进入口,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储存器(34),该储存器永久地与该流体循环管道(12)相连接并且用于测量流体的特征的系统(46)向该储存器中开放。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2.03 FR 14618231.一种用于向内燃发动机供应润滑流体的装置(10),该装置包括:-在向流体循环管道(12)中开放的供应孔(15)中安排的圆柱形本体(14),所述本体包括安排在上游的轴向末端处的进入口(16)以及与该发动机的润滑管道(11)相连接的至少一个排出口(17),-被固定至臂(21)的一个末端并且被该圆柱形本体围绕的插塞(22),所述插塞能够关闭/打开该进入口,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储存器(34),该储存器永久地与该流体循环管道(12)相连接并且用于测量流体的特征的系统(46)向该储存器中开放。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供应装置(10),其特征在于,该流体供应装置包括轴向通道管道(26),该轴向通道管道的上游末端与该循环管道(12)相连接并且该轴向通道管道的相对的下游末端与该储存器(34)相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轴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波特拉加尔尼卡
申请(专利权)人:雷诺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法国,F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