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0903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30 02:40
从螺母侧滚珠丝杠槽(42b)的自第一、第二连接通路(50、60)的另一端侧开口起的第一、第二规定范围内,分别设置第一、第二负荷过渡区域(VL1、VL2),该第一、第二负荷过渡区域(VL1、VL2)以如下方式构成,螺母(41)的旋转轴与螺母侧滚珠丝杠槽(42b)之间的径向距离朝着第一、第二连接通路(50、60)的另一端侧开口而逐渐增大,并且,滚珠(43)随着从第一、第二连接通路(50、60)的另一端侧开口沿着螺母侧滚珠丝杠槽(42b)移动,在通过滚珠(43)不从螺母(41)向齿条轴(7)侧传递负载的第一、第二无负荷区域(NL1、NL2)后,通过从螺母(41)向齿条轴(7)侧传递负载的第一、第二负荷区域(ML1、ML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动力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适用于机动车、且利用经由滚珠丝杠传递的马达的旋转力对齿条轴的移动进行辅助的齿条辅助式动力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的齿条辅助式动力转向装置,例如已知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动力转向装置。即,该滚珠丝杠通过在一对滚珠丝杠槽之间夹设经由管而循环的多个滚动体即滚珠而构成,上述一对滚珠丝杠槽在螺纹轴和螺母的内外周部对置形成,将设置于所述螺母的滚珠出入孔和所述滚珠丝杠槽(螺母侧滚珠丝杠槽)的连接部加工处理成扩径锥状,从而确保管和滚珠丝杠槽之间的滚珠的平滑移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10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滚珠丝杠中,虽然滚珠的移动借助所述扩径锥形处理部而变得平滑,但在通过该扩径锥形处理部时滚珠不负担负载,而在通过该锥形处理部后滚珠立刻负担充分的负载。也就是说,从所述扩径锥形处理部中的无负荷状态急剧地向通过该扩径锥形处理部后的负荷状态转换,所以具有转向辅助转矩的转矩变动因该急剧的负荷变动而变大,由此导致转向操纵感恶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出的,提供可抑制对滚珠的负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动力转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转向轴,其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而轴向移动,由此供转向轮转向;螺母,其以包围所述转向轴的方式形成为筒状,相对旋转自如地设置于该转向轴;滚珠循环槽,其由在所述转向轴的外周设置的螺旋槽状的轴侧滚珠丝杠槽、在所述螺母的内周设置的螺旋槽状的螺母侧滚珠丝杠槽构成;多个滚珠,其能够滚动地夹设在所述滚珠循环槽内;第一连接通路,其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开口形成,另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内周面且在所述滚珠循环槽的一端侧开口形成;第二连接通路,其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开口形成,另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内周面且在所述滚珠循环槽的另一端侧开口形成;连接部件,其将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和所述第二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1.16 JP 2015-0063811.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转向轴,其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而轴向移动,由此供转向轮转向;螺母,其以包围所述转向轴的方式形成为筒状,相对旋转自如地设置于该转向轴;滚珠循环槽,其由在所述转向轴的外周设置的螺旋槽状的轴侧滚珠丝杠槽、在所述螺母的内周设置的螺旋槽状的螺母侧滚珠丝杠槽构成;多个滚珠,其能够滚动地夹设在所述滚珠循环槽内;第一连接通路,其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开口形成,另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内周面且在所述滚珠循环槽的一端侧开口形成;第二连接通路,其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开口形成,另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内周面且在所述滚珠循环槽的另一端侧开口形成;连接部件,其将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和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相连以供所述滚珠在该两连接通路之间循环;电动马达,其旋转驱动所述螺母,由此向所述转向轴施加转向力;第一负荷过渡区域,其在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中设置在从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开口沿着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的第一规定范围内,形成为所述螺母的旋转轴与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之间的径向距离朝着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开口而逐渐增大,并且,形成为存在于所述第一规定范围内的滚珠随着从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开口沿着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移动,在通过所述滚珠不从所述螺母侧向所述转向轴侧传递负载的第一无负荷区域后,通过从所述螺母侧向所述转向轴侧传递负载的第一负荷区域;第二负荷过渡区域,其在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中设置在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开口沿着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的第二规定范围内,形成为所述螺母的旋转轴与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之间的径向距离朝着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开口而逐渐增大,并且,形成为存在于所述第二规定范围内的滚珠随着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开口沿着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移动,在通过所述滚珠不从所述螺母侧向所述转向轴侧传递负载的第二无负荷区域后,通过从所述螺母侧向所述转向轴侧传递负载的第二负荷区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备插入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内的第一插入部、插入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内的第二插入部、将所述第一插入部和所述第二插入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及所述第二插入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的导程角倾斜。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及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在以所述螺母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上形成为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分离约180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形成为筒状,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具有所述连接部件的一方侧的端面所抵接的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比所述连接部件的内周面更向该连接部件的内周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具有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方侧的端面所抵接的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比所述连接部件的内周面更向该连接部件的内周侧延伸设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荷过渡区域及所述第二负荷过渡区域分别形成为能够同时收纳多个所述滚珠的范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荷区域及所述第二负荷区域分别形成为能够同时收纳多个所述滚珠的范围。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荷过渡区域及所述第二负荷过渡区域设定为,从所述第一负荷过渡区域的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侧的端部经由所述滚珠循环槽直到所述第二负荷过渡区域的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侧的端部的长度为所述滚珠的直径的非整数倍。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从所述第一负荷过渡区域的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侧的端部经由所述滚珠循环槽直到所述第二负荷过渡区域的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侧的端部的长度设为L、所述滚珠的直径设为D、所述滚珠的个数设为n时,所述第一负荷过渡区域及所述第二负荷过渡区域形成为满足下式:D×(n+1/4)<L<D×(n+3/4)。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荷过渡区域形成为,该第一负荷过渡区域中的所述螺母的旋转轴与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之间的径向距离沿着所述滚珠的行进方向而逐渐变化,所述第二负荷过渡区域形成为,该第二负荷过渡区域中的所述螺母的旋转轴与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之间的径向距离沿着所述滚珠的行进方向而逐渐变化。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负荷过渡区域中,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的底侧的横截面形状大致相同地形成,在所述第二负荷过渡区域中,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的底侧的横截面形状大致相同地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治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