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60858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包括由外向内的热风无纺布表层、热风无纺布中间层和热风无纺布里层,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热风无纺布中间层和热风无纺布里层的颜色各异,所述热风无纺布上具有贯穿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和热风无纺布中间层的若干通孔,所述若干通孔的孔径大小为5‑10mm且均匀分布,所述热风无纺布中间层的厚度为1‑2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很好的吸水透气性能,同时,通过合理地设置布料结构,能在不同视角上看到不同的颜色展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
本技术属于新型纤维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
技术介绍
热风无纺布具有蓬松度高、弹性好、手感柔软、保暖性强、透气透水性好等特点,其运用于服装、妇女卫生用品、建筑材料等多个领域。在服装领域的应用中,现有的热风无纺布的结构较为简单,吸水透气性不好,另外,在色彩展示上也较为单一,不能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要求。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深入研究,遂得到本案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其具有吸水透气性好,能随着视角的变化改变颜色的优点。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包括由外向内的的热风无纺布表层、热风无纺布中间层和热风无纺布里层,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热风无纺布中间层和热风无纺布里层的颜色各异,所述热风无纺布上具有贯穿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和热风无纺布中间层的若干通孔,所述若干通孔的孔径大小为5-10mm且均匀分布,所述热风无纺布中间层的厚度为1-2mm。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热风无纺布中间层为多层且各层之间的颜色各异。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热风无纺布里层包括第一纤维层和第二纤维层,所述第一纤维层与所述热风无纺布中间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纤维层具有半球状的突起,所述突起上设有若干贯穿所述第二纤维层的渗流孔,所述渗流孔的孔径大小为0.1-0.2mm。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厚度为1.8-2.2mm且所使用的纤维为皮芯结构的双组份纤维。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纤维层和第二纤维层,在所述第二纤维层上设置渗流孔,让水能够通过所述渗流孔引到所述第二纤维层,提高了布料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同时,通过设置多层结构和通孔,当从正面看时,能够看到热风无纺布里层和热风无纺布面层的颜色,当从侧面看时,能够看到热风无纺布面层和热风无纺布中间层的颜色,从而实现了颜色的变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很好的吸水透气性能,同时,通过合理地设置布料结构,能在不同视角上看到不同的颜色展示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的第二下纤维层的纤维截面图。图中:热风无纺布表层-1;热风无纺布中间层-2;热风无纺布里层-3;第一纤维层-4;第二纤维层-5;超吸水纤维51;聚酯纤维52;碳颗粒-53;通孔-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包括由外向内的的热风无纺布表层1、热风无纺布中间层2和热风无纺布里层3,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1、热风无纺布中间层2和热风无纺布里层3的颜色各异,所述热风无纺布中间层2为多层且各层之间的颜色各异。更具体的,所述热风无纺布中间层2为两层,上述各层中的颜色设置差异应该尽可能大,例如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1为红色,热风无纺布中间层2的两层为青色和橙色,热风无纺布里层3为绿色,以呈现良好的色彩展示效果。所述热风无纺布上具有贯穿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1和热风无纺布中间层2的若干通孔6,所述若干通孔6的孔径大小为5-10mm且均匀分布,所述热风无纺布中间层2的厚度为1-2mm,上述尺寸为最佳视觉效果的尺寸设计。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1、热风无纺布中间层2和热风无纺布里层3固定连接。所述热风无纺布里层3包括第一纤维层4和第二纤维层5,所述第一纤维层4与所述热风无纺布中间层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纤维层5具有半球状的突起,所述突起上设有若干贯穿所述第二纤维层5的渗流孔,所述渗流孔的孔径大小为0.1-0.2mm。所述第二纤维层5的厚度为1.8-2.2mm且所使用的纤维为皮芯结构的双组份纤维。下面将对本技术的原理进行阐述:由于本技术的层状设计,当我们从布料的正面看时,能够看到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和所述热风无纺布里层的颜色,当我们从布料的侧面看时,能够看到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和热风无纺布中间层的颜色,从而实现了布料颜色的变幻,视觉效果极好,能够满足当下年轻人的个性化追求。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纤维层的纤维为复合纤维单丝,所述复合纤维单丝为采用超吸水纤维51和聚酯纤维52聚合形成的皮芯型复合纤维单丝,所述皮芯型复合纤维单丝的外表面散落若干个活性炭颗粒53,具体地,活性炭颗粒53无需布满整根皮芯型复合纤维单丝表面,只要附上少量活性炭颗粒53,活性炭颗粒53就可以吸附带细菌的有味气体,达到净化气体的效果,进一步祛味和祛除细菌。同时,在所述无纺布里层的设计中,采用了第一纤维层和第二纤维层结合的双层设计,所述第二纤维层上设置了渗流孔,而渗流孔的尺寸设计能够产生很好的毛细现象,水能够通过毛细作用,进入到所述第一纤维层,被第一纤维层所述吸收,同时,由于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厚度设置较厚,水很难从所述第一纤维层回流到所述第二纤维层,并且第二纤维层采用的是皮芯结构,吸水能力较差,所以第二纤维层能够长时间保持干燥,人能一直感到干爽,展现了良好的吸水能力,最后,所述第二纤维层具有半球状的突起,增大了布料与皮肤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吸水能力。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技术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技术的专利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向内的热风无纺布表层、热风无纺布中间层和热风无纺布里层,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热风无纺布中间层和热风无纺布里层的颜色各异,所述热风无纺布上具有贯穿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和热风无纺布中间层的若干通孔,所述若干通孔的孔径大小为5‑10mm且均匀分布,所述热风无纺布中间层的厚度为1‑2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向内的热风无纺布表层、热风无纺布中间层和热风无纺布里层,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热风无纺布中间层和热风无纺布里层的颜色各异,所述热风无纺布上具有贯穿所述热风无纺布表层和热风无纺布中间层的若干通孔,所述若干通孔的孔径大小为5-10mm且均匀分布,所述热风无纺布中间层的厚度为1-2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变色的热风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无纺布中间层为多层且各层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炳桓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金坛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