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58022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包括导轨本体和耐磨覆盖层,导轨本体的截面大致形成为工字型,导轨本体的纵梁的上端与上横梁的中部相连,纵梁的下端与下横梁的中部相连,下横梁的宽度大于上横梁的宽度,导轨本体的横向宽度大于纵向高度,耐磨覆盖层形成为导电层且设在上横梁上且至少包覆上横梁的上表面。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通过将导轨本体的横向宽度设置为大于导轨本体的纵向高度,从而使得导电轨的横向刚度小于纵向刚度,进而使得导电轨在不进行预弯的情况下增大导电轨对最小曲率半径路段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可以简化安装工艺、节约成本。因此,该导电轨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适用于侧接触式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
本技术涉及交通轨道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复合导电轨通常包括铝轨主体和不锈钢带,其中,铝轨主体的宽度往往小于铝轨主体的高度,从而造成导电轨的横向刚度大于纵向刚度,进而使得将导电轨应用于侧接触时受到限制,例如当线路曲率半径较小时往往需要对导电轨进行预弯,甚至无法适用,而且,对导电轨进行预弯处理也给现场安装造成不便,另外,由于纵向刚度较小,使得导电轨应用于侧接触时所用的绝缘支撑的间距较小,进而导致所需绝缘支撑数量增多,安装费用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该导电轨的结构简单、载流量大、直流电阻小,并且横向刚度小、纵向刚度大,从而简化安装过程、增大适用范围。根据本技术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包括导轨本体,所述导轨本体的截面大致形成为工字型,所述导轨本体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和纵梁,所述纵梁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的中部相连,所述纵梁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的中部相连,所述下横梁的宽度大于所述上横梁的宽度,所述导轨本体的横向宽度大于纵向高度,所述导轨本体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本体,所述导轨本体的截面大致形成为工字型,所述导轨本体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和纵梁,所述纵梁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的中部相连,所述纵梁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的中部相连,所述下横梁的宽度大于所述上横梁的宽度,所述导轨本体的横向宽度大于纵向高度,所述导轨本体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件;耐磨覆盖层,所述耐磨覆盖层形成为导电层,所述耐磨覆盖层设在所述上横梁上且至少包覆所述上横梁的上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本体,所述导轨本体的截面大致形成为工字型,所述导轨本体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和纵梁,所述纵梁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的中部相连,所述纵梁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的中部相连,所述下横梁的宽度大于所述上横梁的宽度,所述导轨本体的横向宽度大于纵向高度,所述导轨本体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件;耐磨覆盖层,所述耐磨覆盖层形成为导电层,所述耐磨覆盖层设在所述上横梁上且至少包覆所述上横梁的上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的宽度为100mm~110mm,所述导轨本体的纵向高度为50mm~6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覆盖层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J形不锈钢带,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的弯折端分别卡设在所述上横梁的两端,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的相对的一端互相焊接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相对于所述导轨本体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的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向下凹陷的焊接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槽形成为等腰梯形槽,所述焊接槽的槽深0.4mm~0.6mm,所述焊接槽的槽底宽为7mm~9mm。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的上表面的位于所述焊接槽两侧的部分分别形成为向外向下倾斜延伸的斜面,所述斜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的夹角角度为1.75°~1.85°。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带的下表面贴合所述斜面。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的两端的端面上分别形成有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圆弧半径为6mm~6.5mm,所述圆弧面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60°。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带的弯折端的内表面与外表面形成为同心圆弧面,所述弯折端的内表面的圆弧半径大于所述上横梁两端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弧半径,所述弯折端的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50°。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清辉姚强赵文博钟炳辉张海霞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