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54226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包括动力装置、进气管道、液体进口端、气液混合管、三通管、气液混合出口端、湍流螺旋流路和曝气装置部分,动力装置包括水泵和气泵,气液混合管与三通管两头分别焊接法兰,并使用卡箍串联连接,气液混合管与进水管道通过法兰和卡箍固定,曝气装置与气泵连接,液体进口端的水流通过气液混合管内的湍流螺旋流路后,与曝气装置产生的气体混合,产生大量微纳米气泡,最终从气液混合出口端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耗低且所产生的微细气泡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装置结构简单,加工和装配工艺性好,使用操作简单方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所导入气体,不限于臭氧,空气、氧气、氢气等气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纳米气泡发生器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器。
技术介绍
臭氧在空气中的质量浓度为0.15mg/m^3时能嗅出,环保允许排放限量为0.12~0.20mg/m^3。臭氧在常温下分解消失的半衰期为20min。由于受水质和扩散装置的影响,进入接触池的臭氧很难100%被吸收,在排出的尾气中仍含有一定数量的剩余臭氧。由于臭氧对人体健康有危害,对环境有污染,因此必须对接触池排出的尾气进行处理。常用的方法有高温加热法和催化剂法。但高温加热法增加了部分设备投资和运行能耗。而催化剂法处理效果又受水质(如硫化物、卤素)、环境质量、尾气的含水量、催化剂的使用年限等因素影响,其安全稳定性比高温加热法差,且催化剂需要定期更换。综合以上因素,一方面臭氧不能被完全吸收,另一方面尾气破坏增加投资且较麻烦。因此,需要设计一套能够让臭氧更有效的与水混合的装置,一方面让臭氧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也减少不必要的尾气破坏的成本投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耗低,结构简单,加工和装配工艺性好,使用操作简便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微纳米气泡发生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包括动力装置、进气管道、液体进口端、气液混合管、三通管、气液混合出口端、湍流螺旋流路和曝气装置部分,其特征在于:动力装置包括水泵和气泵,气液混合管与三通管两头分别焊接法兰,并使用卡箍串联连接,气液混合管与进水管道通过法兰和卡箍固定,曝气装置与气泵连接,液体进口端的水流通过气液混合管内的湍流螺旋流路后,与曝气装置产生的气体混合,产生大量微纳米气泡,最终从气液混合出口端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5.13 CN 20162043065611.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包括动力装置、进气管道、液体进口端、气液混合管、三通管、气液混合出口端、湍流螺旋流路和曝气装置部分,其特征在于:动力装置包括水泵和气泵,气液混合管与三通管两头分别焊接法兰,并使用卡箍串联连接,气液混合管与进水管道通过法兰和卡箍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旺李国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金大万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