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55619 阅读:3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6 1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该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气液混合泵(1)和气穴发生器(2),所述气液混合泵(1)包括第一入口(15)、第二入口(16)和出口(17),所述第一入口(15)用于流入液体,所述第二入口(16)用于流入气体,所述出口(17)连通于所述气穴发生器(2),使得从所述气液混合泵(1)流出的气液混合体流经所述气穴发生器(2)后形成直径为纳米级的气泡。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可以在污水处理、水产养殖、河川治理、污染修复等多种应用中取得更佳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域清洁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水中的溶解气体经减压后将释放出微小的气泡称为气穴作用。当微小气泡的直径小于数十微米以下且密度达到极高时,将形成雾化现象。可以理解,上述微小气泡可以长时间保持在水中,因而能够提高水溶氧,并且由于微小气泡的存在,可以使水中细小的有机悬浮物质(例如水体中的腐蚀枯叶、藻类等)浮于水面,通过去除这些悬浮物质可以促进水体的净化和活化。尤其是,当气泡直径小于50微米时,其气泡界面上将呈负电性,并且因气泡界面上的水分子结构改变而附着一些具氧化能力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能与水中的有机磷和胺氮等发生作用使其变成无害物质,因而能够为用于水产养殖的水体进行消毒与杀菌。此外,极小的气泡还能够穿梭于砂粒间隙,进而达到深层氧化或还原作用,因而可以用于废土污染处理中。由于以上所述的各种功能,微小气泡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在污水处理、水产养殖、河川治理、污染修复等多种应用中。但是,现有的气泡产生器所能产生的气泡不论大小还是密度均受到限制,不能达到雾化程度,也就是说在上述应用中没能充分发挥微小气泡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该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能够产生纳米级的气泡,以适用于多种用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该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气液混合泵和气穴发生器,所述气液混合泵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用于流入液体,所述第二入口用于流入气体,所述出口连通于所述气穴发生器,使得从所述气液混合泵流出的气液混合体流经所述气穴发生器后形成直径为纳米级的气泡。优选地,所述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连通于所述出口的出水管,所述气穴发生器固定在所述出水管的内部。优选地,所述气穴发生器呈盘状,并且所述气穴发生器上设置有用于所述气液混合体流经的孔隙,该孔隙沿所述气穴发生器的径向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孔隙的宽度与所述气液混合泵的扬程成反比,所述孔隙的长度与所述气液混合泵的扬程成正比。优选地,所述气穴发生器设置有多个所述孔隙,并且该多个所述孔隙相对于所述气穴发生器的端面中心呈放射状布置。优选地,所述气穴发生器的厚度与从所述气液混合泵流出的气液混合体的压力成正比。优选地,所述气液混合泵包括壳体、芯轴、动叶轮和静叶轮,所述芯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并穿过所述动叶轮和所述静叶轮,所述动叶轮固定于所述芯轴,所述静叶轮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且所述静叶轮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动叶轮之间。优选地,所述动叶轮包括第一动叶片和第二动叶片,所述第一动叶片上上形成有多个第一突起连接部,所述第二动叶片固定在所述多个第一突起连接部上,以与所述第一动叶片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动叶片和所述第二动叶片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优选地,所述静叶轮包括第一静叶片和第二静叶片,所述第一静叶片上形成有多个第二突起连接部,所述第二静叶片固定在所述第二突起连接部上,以与所述第一静叶片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一静叶片和第二静止叶片上分别设置有第二通孔。优选地,所述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水泵,该水泵通过控制阀与所述气液混合泵的第一入口连通,以向所述气液混合泵提供高压液体,并且所述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气体供应器,该气体供应器通过进气调节阀与所述气液混合泵的第二入口连通,以向所述气液混合泵提供气体。本专利技术通过气液混合泵产生其中溶解有大量气体的高速水流,并且使这些高速水流在气穴发生器的作用下释放出细小的气穴泡,当气穴泡溃缩时其所含的气体会缩小成超微细的气泡,同时气穴泡因溃缩所释放出的高能量会从水流中激发出更多的超微细的气泡,从而形成纳米级的气泡,最终产生雾化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可以在污水处理、水产养殖、河川治理、污染修复等多种应用中取得更佳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A和图2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中气穴发生器的立体示意图和主视示意图;图3A和图3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中气穴发生器安装位置的主视示意图和侧视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气液混合泵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气液混合泵的芯轴与动叶轮和静叶轮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6A是气液混合泵中动叶轮的第一动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B是气液混合泵中动叶轮的第二动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A是气液混合泵中静叶轮的第一静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B是气液混合泵中静叶轮的第二静叶片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气液混合泵2气穴发生器3水泵4控制阀5气体供应器6进气调节阀7压力表8流量指示器9出水管10法兰11壳体12芯轴13动叶轮14静叶轮15第一入口16第二入口17出口21孔隙131第一动叶片132第二动叶片133第一通孔141第一静叶片142第二静叶片143第二通孔131a第一连接突起部 141a第二连接突起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附图中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部件轮廓的内、外。参照图1至图5,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该纳米气泡发生装置主要包括气液混合泵1和气穴发生器2。其中,气液混合泵1用于混合气体和液体,气穴发生器2用于产生纳米级的气泡。如图4所示,气液混合泵1包括第一入口 15、第二入口 16和出口17,其中第一入口 15用于流入液体,第二入口 16用于流入气体,出口 17连通于气穴发生器2,使得从气液混合泵1流出的气液混合体流经气穴发生器2后形成直径为纳米级的气泡。由上述结构可以看出,纳米级的气泡的发生原理为:首先利用气液混合泵I产生其中溶解有大量气体的高压水流,然后这些高压水流流经气穴发生器2后将从水流中释放出细小的气穴泡,当气穴泡溃缩时其所含的气体会缩小成超微细的气泡,同时气穴泡因溃缩所释放出的高能量会从水流中激发出更多的超微细的气泡,从而形成纳米级的气泡,最终产生雾化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可以在污水处理、水产养殖、河川治理、污染修复等多种应用中取得更佳的效果。进一步地,气穴发生器2与气液混合泵I的出口 17之间可以具有多种连通结构,例如,气穴发生器2可以固定在出口 17处与其直接连通。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与出口 17连通的出水管9,同时气穴发生器2固定在出水管9的内部,从而形成连通结构。其中气穴发生器2的固定主要是通过法兰10固定,但不限于通过法兰固定。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出水管9上固定有两个法兰10,并且气穴发生器2通过设置在两个法兰10之间而固定。参见图1,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可以包括水泵3,该水泵3通过控制阀4与气液混合泵1的第一入口 15连通,通过水泵3的工作,可以向气液混合泵1提供高压液体。同时,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还可以包括气体供应器5,该气体供应器5通过进气调节阀6与气液混合泵1的第二入口 16连通,以向气液混合泵1提供气体。其中,通过调节控制控制阀4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气液混合泵(1)和气穴发生器(2),所述气液混合泵(1)包括第一入口(15)、第二入口(16)和出口(17),所述第一入口(15)用于流入液体,所述第二入口(16)用于流入气体,所述出口(17)连通于所述气穴发生器(2),使得从所述气液混合泵(1)流出的气液混合体流经所述气穴发生器(2)后形成直径为纳米级的气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气液混合泵(I)和气穴发生器(2),所述气液混合泵(I)包括第一入口(15)、第二入口(16)和出口(17),所述第一入口(15)用于流入液体,所述第二入口(16)用于流入气体,所述出口(17)连通于所述气穴发生器(2),使得从所述气液混合泵(I)流出的气液混合体流经所述气穴发生器(2)后形成直径为纳米级的气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连通于所述出口(17)的出水管(9),所述气穴发生器(2)固定在所述出水管(9)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穴发生器(2)呈盘状,并且所述气穴发生器(2)上设置有用于所述气液混合体流经的孔隙(21),该孔隙(21)沿所述气穴发生器(2)的径向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21)的宽度与所述气液混合泵(I)的扬程成反比,所述孔隙(21)的长度与所述气液混合泵(I)的扬程成正比。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穴发生器(2)设置有多个所述孔隙(21),并且该多个所述孔隙(21)相对于所述气穴发生器(2)的端面中心呈放射状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穴发生器(2)的厚度与从所述气液混合泵(I)流出的气液混合体的压力成正比。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合泵(I)包括壳体(11)、芯轴(12)、动叶轮(13)和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振源王奕森
申请(专利权)人:联邦奈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