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单元及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04072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2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单元和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提供一种能够在密封构件中降低粘接层的厚度变得不均匀的可能性的技术。燃料电池单元具备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在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的周缘部配置的膜状的密封构件以及以夹着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和密封构件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和第二分隔件。密封构件具有与第一分隔件面对的第一粘接层、与第二分隔件面对的第二粘接层以及位于第一和第二粘接层之间且比第一和第二粘接层硬的芯层。第一和第二分隔件分别具有与粘接层面对的对向面和在朝向密封构件的方向上从对向面突出且埋入各自面对的粘接层的凸部。对向面中的凸部的周围与各自面对的粘接层粘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料电池单元及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本申请主张基于在2016年2月5日提出申请的申请号为2016-020651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公开的全部通过参照而援引于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单元。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具有膜电极接合体及气体扩散层的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与在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的周缘部配置的膜状的密封构件由一对分隔件夹持的燃料电池单元(例如,日本特开2014-120368号公报)。密封构件具有芯部和在芯部的两侧配置的表层部(粘接层)。在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过程中,密封构件的表层部熔融然后固化,由此,与表层部相对的分隔件的对向面粘接于表层部。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以往,在使分隔件的对向面粘接于表层部的情况下,对向面整体按压表层部,由此表层部中的被按压的部分(粘接部分)的厚度可能会过度变薄。由于粘接部分过度变薄而会产生以下的各种不良情况。例如,会产生对向面与粘接部分的接合力下降的不良情况。而且例如,会产生粘接部分的一部分由于被对向面按压而向周围流动从而燃料电池单元的厚度变得不均匀的不良情况。由于燃料电池单元的厚度变得不均匀,配置在其与相邻的燃料电池单元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燃料电池单元及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料电池单元,其中,具备: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具有在电解质膜的两面配置有电极的膜电极接合体和配置于所述膜电极接合体的两面的气体扩散层;膜状的密封构件,配置在所述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的周缘部;及第一和第二分隔件,以夹着所述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和所述密封构件的方式配置,所述密封构件具有:第一粘接层,与所述第一分隔件面对;第二粘接层,与所述第二分隔件面对;及芯层,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粘接层之间,且比所述第一和第二粘接层硬,所述第一分隔件具有:第一对向面,与所述第一粘接层面对;及第一凸部,在朝向所述密封构件的方向上从所述第一对向面突出,且埋入所述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二分隔件具有:第二对向面,与...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2.05 JP 2016-0206511.一种燃料电池单元,其中,具备: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具有在电解质膜的两面配置有电极的膜电极接合体和配置于所述膜电极接合体的两面的气体扩散层;膜状的密封构件,配置在所述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的周缘部;及第一和第二分隔件,以夹着所述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和所述密封构件的方式配置,所述密封构件具有:第一粘接层,与所述第一分隔件面对;第二粘接层,与所述第二分隔件面对;及芯层,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粘接层之间,且比所述第一和第二粘接层硬,所述第一分隔件具有:第一对向面,与所述第一粘接层面对;及第一凸部,在朝向所述密封构件的方向上从所述第一对向面突出,且埋入所述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二分隔件具有:第二对向面,与所述第二粘接层面对;及第二凸部,在朝向所述密封构件的方向上从所述第二对向面突出,且埋入所述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一对向面中的所述第一凸部的周围与所述第一粘接层粘接,所述第二对向面中的所述第二凸部的周围与所述第二粘接层粘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配置在夹着所述密封构件而相互不对向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中,在处于将多个所述燃料电池单元层叠并在层叠方向上向所述多个燃料电池单元施加规定的载荷的状态时,所述第一凸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分隔件的第一特定部位,所述第一特定部位是所述第一分隔件中的将比所述第一特定部位的周围大的载荷向所述密封构件施加的部位,在处于所述状态时,所述第二凸部配置在所述第二分隔件的第二特定部位,所述第二特定部位是所述第二分隔件中的将比所述第二特定部位的周围大的载荷向所述密封构件施加的部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特定部位分别是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所述燃料电池单元的情况下与配置在相邻的所述燃料电池单元之间的单元间密封构件重叠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野山顺朗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