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减阻表面性能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3529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16: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下减阻表面性能测试装置,包括混流泵和实验段,混流泵通过短直管与第一弯头连接,第一弯头通过第一天圆地方段与第一拐角连接,第一拐角通过整流栅与收缩段连接,收缩段与实验段连接,实验段通过扩散段与第二天圆地方段连接,第二天圆地方段依次通过第二弯头、第三弯头、长直管与混流泵连接,通过混流泵实现水流的循环流动。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压差法测速及传感器外置,在减小对流场扰动同时降低了成本;传感器支撑架与试验段通过吸盘固定,易与试验段分离,样件架采用两段式,满足不同类型连接方式的样件的更换;传感器支撑架上表面设置有环形槽及刻度,结构简单并易于调整样件在试验段中与水流方向的夹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减阻表面性能测试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下减阻表面性能测试装置,属于船舶与水下航行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流体、固体界面运动减阻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多方面取得了进展。由于减阻问题直接影响装备的能耗和性能,所以该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各国的极大重视。仿生减阻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其研究方法大多是先期通过试验装置测试样件的减阻性能,然后再投入工程实际应用。由此可见,随着减阻技术的发展,要想进行仿生减阻研究,必须采用试验研究手段,因此一套有效的实验装置就显得十分重要。现有的水洞在水下减阻表面性能测试的装置与方法大多采用把传感器及其测量样件一同置于试验段内,这样一方面由于传感器也内置于流场,对流场造成较大的干扰;另一方面对传感器防水性能要求较高,势必造成造价较高。外置传感器及其支撑架需要在试验段上打孔或焊接刚性固定,对试验段强度有影响,并且不利于样件的拆卸。样件在试验段中的角度调整需要另外的调整角度机构实现,设计复杂,操作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下减阻表面性能测试装置,采用压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水下减阻表面性能测试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下减阻表面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流泵和实验段,所述混流泵通过短直管与第一弯头连接,第一弯头通过第一天圆地方段与第一拐角连接,第一拐角通过整流栅与收缩段连接,收缩段与实验段连接,实验段通过扩散段与第二天圆地方段连接,第二天圆地方段依次通过第二弯头、第三弯头、长直管与混流泵连接,通过混流泵实现水流的循环流动;所述实验段包含壳体,在壳体上设有通孔,在通孔中放置第二试样架,第二试样架位于壳体内的一端与样件连接,第二试样架位于壳体外的一端与第一试样架连接,第一试样架通过传感器与支撑架连接,支撑架安装在壳体外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减阻表面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流泵和实验段,所述混流泵通过短直管与第一弯头连接,第一弯头通过第一天圆地方段与第一拐角连接,第一拐角通过整流栅与收缩段连接,收缩段与实验段连接,实验段通过扩散段与第二天圆地方段连接,第二天圆地方段依次通过第二弯头、第三弯头、长直管与混流泵连接,通过混流泵实现水流的循环流动;所述实验段包含壳体,在壳体上设有通孔,在通孔中放置第二试样架,第二试样架位于壳体内的一端与样件连接,第二试样架位于壳体外的一端与第一试样架连接,第一试样架通过传感器与支撑架连接,支撑架安装在壳体外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减阻表面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试样架的位于壳体的两侧均通过密封圈与壳体密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减阻表面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拐角的上表面设置有灌水口,灌水口位于整个测试装置的最高点,长直管下表面设置有排水口,排水口为整个装置的最低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减阻表面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拐角、第二拐角内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宏根吴明芙田桂中李磊李纯金李国超刘金锋景旭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