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达与壳体的固定方法及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1603295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14: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马达与壳体的固定方法及结构,包括壳体和马达,所述马达的定子铁芯外壁与壳体内壁为间隙配合,在壳体对应马达定子铁芯的位置上压设有马达定子铁芯过盈配合的内凹带槽,内凹带槽的理论最小压入值为马达未装入时对该位置壳体施压至其内径恰好等于马达定子铁芯外径时的槽深,内凹带槽的实际压入值大于理论最小压入值0.05‑3mm。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由于马达定子铁芯外壁与壳体内壁为间隙配合,因此在组装过程中能够轻松将马达压入至壳体内相应位置且不会刮伤壳体内壁,而通过压制带槽使得马达得以有效固定,生产工艺大大简化,以压缩机为例每台成本大约能够下降2元左右,效益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马达与壳体的固定方法及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特别是马达与壳体之间的固定方法及结构。
技术介绍
以现有的旋转式压缩机为例,一般由壳体1、马达2、泵体3等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泵体3由上轴承、下轴承、气缸、活塞及曲轴等组成。马达2包括定子铁芯21和绕组线圈22等,马达2最大直径为定子铁芯21的外径。目前马达2与壳体1的组装一般采用以下方式:首先,在制作壳体1时,一般需要有两次扩管加工以保证其圆度,防止被马达刮花内壁;然后,由于马达定子铁芯21与常温下壳体1的过盈量需要大于0.1mm(两者过盈配合后稳固固定的最低要求),所以要先将壳体1加热,令其受热膨胀,受热状态下壳体1为间隙配合,此时将马达2套入壳体1内的相应位置,最后冷却壳体1至常温,壳体1收缩,与定子铁芯21实现过盈配合,即可抱紧马达的。但是,该方式加工比较复杂,两次扩管加工的成本很高,加热壳体用电量大,能耗较高,造成成本高且不环保,而壳体1被加热时容易氧化发黑,产生氧化皮。另外,当马达安装角度力度稍有波动,马达就很容易铲刮壳体1内壁,从而产生异物掉落在壳体1内部,对日后的运行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与壳体的固定方法,其工艺简单,组装容易,成本大幅下降。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马达与壳体的固定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马达与壳体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马达置于壳体内的相应位置,马达的定子铁芯外壁与壳体内壁为间隙配合;(2)在壳体对应马达定子铁芯的位置压设有马达定子铁芯过盈配合的内凹带槽,内凹带槽的理论最小压入值为马达未装入时对该位置壳体施压至其内径恰好等于马达定子铁芯外径时的槽深,内凹带槽的实际压入值大于理论最小压入值0.05-3mm。所述的内凹带槽为在壳体壁对应马达定子铁芯位置向内旋压而成的。在所述壳体壁对应马达定子铁芯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位置压设有向内凸起可限制马达上下移动的上定位部和下定位部;压设上定位部、下定位部在压设内凹带槽之前或之后。所述的定子铁芯为等径圆柱形时,所述的内凹带槽为一条,其宽度至少覆盖马达定子铁芯高度的2/3,或者,内凹带槽为两条以上,每条宽度大于等于5mm;或者,所述的定子铁芯由两个以上不同直径的圆柱部分叠合而成时,所述的内凹带槽为一条,其宽度至少覆盖马达定子铁芯最大直径的圆柱部分的高度的2/3,或者,内凹带槽为两条以上,每条宽度大于等于5mm。一种马达与壳体的固定结构,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的定子铁芯外壁与壳体内壁为间隙配合,在壳体对应马达定子铁芯的位置上压设有马达定子铁芯过盈配合的内凹带槽,内凹带槽的理论最小压入值为马达未装入时对该位置壳体施压至其内径恰好等于马达定子铁芯外径时的槽深,内凹带槽的实际压入值大于理论最小压入值0.05-3mm。所述的定子铁芯为等径圆柱形,所述的内凹带槽为一条,其宽度至少覆盖马达定子铁芯高度的2/3,或者,内凹带槽为两条以上,每条宽度大于等于5mm;或者,所述的定子铁芯由两个以上不同直径的圆柱部分叠合而成,所述的内凹带槽为一条,其宽度至少覆盖马达定子铁芯最大直径的圆柱部分的高度的2/3,或者,内凹带槽为两条以上,每条宽度大于等于5mm。在所述壳体壁对应马达定子铁芯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位置具有向内凸起可限制马达上下移动的上定位部和下定位部。所述的上定位部、下定位部分别为按圆周分布的两个以上的点,或者按圆周分布的弧段,或者整个圆周构成。所述的上定位部、下定位部是由壳体外壁向内压刻槽形成的向内凸起,凸起高度为0.3~3mm。包含上述固定结构的压缩机,所述的壳体为压缩机壳体。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由于马达定子铁芯外壁与壳体内壁为间隙配合,因此对壳体的圆度要求不高,在制作壳体时无需先行扩管加工,在组装过程中也无需加热使其膨胀,能够轻松将马达压入至壳体内相应位置且不会刮伤壳体内壁,而通过压制带槽使得马达得以有效固定,生产工艺大大简化,以压缩机为例每台成本大约能够下降2元左右,效益明显。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压缩机的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设置上、下定位部后的压缩机的剖面图;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设置带槽后的压缩机的剖面图;图5是图4的B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以压缩机为具体例子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阐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特定例子。实施例1如图4、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压缩机,包括壳体1以及安装于壳体1内的马达2、泵体3等。马达2包括定子铁芯21、绕组线圈22等。准备壳体1,将马达2压装进壳体1内部的相应位置。马达2定子铁芯21外壁与壳体1内壁为间隙配合,因此装入时不会刮伤壳体内壁。间隙配合是指松配,即具有间隙的配合(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在马达2装进壳体1内部的相应位置后,再将壳体壁对应马达2定子铁芯21的位置向内施压,在壳体1对应马达2定子铁芯21的位置上形成与马达2定子铁芯21过盈配合的内凹带槽11,内凹带槽11的理论最小压入值为马达2未装入时对该位置壳体施压至其内径恰好等于马达定子铁芯21外径时的槽深,内凹带槽11的实际压入值应大于理论最小压入值0.05-3mm,从而对定子铁芯21形成过盈配合,此时马达2即可被牢牢抱紧。此结构中,相当于如果内凹带槽11没与马达定子铁芯21装配,则其内径是小于马达定子铁芯外径0.1-6mm的,两者进行的配合为过盈配合,当过盈配合后内凹带槽11内径是等于马达定子铁芯外径的。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壁对应马达2定子铁芯21的位置向内旋压,形成内凹的与马达定子铁芯21过盈配合的带槽11。在本实施例中,定子铁芯21为等径的圆柱形,内凹带槽11可为一条,其宽度至少覆盖定子铁芯21高度的2/3,最优选的,内凹带槽11宽度完全覆盖定子铁芯21高度甚至略大于定子铁芯21高度,这样抱紧力最强,结构最稳定,如图4所示。或者,内凹带槽11也可以为两条以上,每条宽度大于等于5mm,按定子铁芯21高度均匀分布,全部内凹带槽11的宽度总和最好也至少等于定子铁芯21高度的2/3,以确保对定子铁芯21的抱紧力足够大。根据不同的马达设计,定子铁芯21也可能不是等径的,而是由两个以上不同直径的圆柱部分叠合而成,如果内凹带槽11为一条时,其宽度应至少覆盖马达定子铁芯最大直径那部分的高度的2/3,或者,内凹带槽为两条以上,每条宽度大于等于5mm,按马达定子铁芯最大直径那部分的高度均匀分布。为更好的牢固固定马达2,更优选的,如图2、图3所示,可在所述壳体壁对应马达2定子铁芯21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位置具有向内凸起可限制马达2上下移动的上定位部12和下定位部13。上定位部12、下定位部13可以分别为按圆周分布的两个以上的点,或者按圆周分布的弧段,或者整个圆周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为环绕壳体圆周的向内凸起。上定位部12、下定位部13是由壳体1外壁通过旋压向内压刻槽形成的向内凸起,刻槽深度为0.3~3mm。制备时,可以在壳体1内置马达2后,先旋压制备上定位部12和下定位部13再旋压制备带槽11(较优选,可在旋压带槽11时更好的定位防止跑偏);或者先旋压制备上定位部12,然后在壳体1内置马达2,再旋压制备下定位部13,最后旋压制备带槽11;或者在壳体1内置马达2后,先旋压制备带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马达与壳体的固定方法及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与壳体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马达置于壳体内的相应位置,马达的定子铁芯外壁与壳体内壁为间隙配合;(2)在壳体对应马达定子铁芯的位置压设有马达定子铁芯过盈配合的内凹带槽,内凹带槽的理论最小压入值为马达未装入时对该位置壳体施压至其内径恰好等于马达定子铁芯外径时的槽深,内凹带槽的实际压入值大于理论最小压入值0.05‑3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达与壳体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马达置于壳体内的相应位置,马达的定子铁芯外壁与壳体内壁为间隙配合;(2)在壳体对应马达定子铁芯的位置压设有马达定子铁芯过盈配合的内凹带槽,内凹带槽的理论最小压入值为马达未装入时对该位置壳体施压至其内径恰好等于马达定子铁芯外径时的槽深,内凹带槽的实际压入值大于理论最小压入值0.05-3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与壳体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凹带槽为在壳体壁对应马达定子铁芯位置向内旋压而成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与壳体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壁对应马达定子铁芯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位置压设有向内凸起可限制马达上下移动的上定位部和下定位部;压设上定位部、下定位部在压设内凹带槽之前或之后。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与壳体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铁芯为等径圆柱形时,所述的内凹带槽为一条,其宽度至少覆盖马达定子铁芯高度的2/3,或者,内凹带槽为两条以上,每条宽度大于等于5mm;或者,所述的定子铁芯由两个以上不同直径的圆柱部分叠合而成时,所述的内凹带槽为一条,其宽度至少覆盖马达定子铁芯最大直径的圆柱部分的高度的2/3,或者,内凹带槽为两条以上,每条宽度大于等于5mm。5.一种马达与壳体的固定结构,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的定子铁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爱春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晓世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