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白光LED用稀土离子掺杂的焦磷酸锶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97331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1 23:32
一种白光LED用稀土离子掺杂的焦磷酸锶单基质纳米级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其化学式为Sr2‑1.5x‑1.5yP2O7:x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白光LED用稀土离子掺杂的焦磷酸锶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发光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Ce3+,Dy3+掺杂的焦磷酸锶单基质纳米级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实现白光LED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将InGaN蓝光芯片与Y3Al5O12:Ce3+(YAG:Ce)黄色荧光粉组合,然而这种方法得到的白光LED,虽然由于其构造简单、成本低廉的特性,成为了目前最常用的商用白光LED,但因为缺少红光成分,显色指数低以及色温稳定性差,照明效果始终不尽理想。第二种方法是将红、绿、蓝三基色LED芯片组装在一起,通过控制三基色芯片的电流而实现白光,但三基色芯片的电路组装繁复,成本较高,散热问题严重,此外电源参数波动,不易获得稳定白光。第三种方法是用近紫外芯片激发红绿蓝三色荧光粉,根据三原色原理调整三色荧光粉的比例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白光,然而不同荧光粉间存在强烈的再吸收,会降低发射效率,而且荧光粉间物理性质的差异会影响白光的发光寿命,长期使用后易发生色偏移,得到的白光不稳定且不持久。因此,白光LED研究者近年来开始将焦点转向近紫外激发的单基质白光荧光粉,通过近紫外-紫外芯片激发单一基质的荧光粉,实现多峰发射,直接得到白光。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不存在多色混合荧光粉间的损耗问题,不会发生色偏移,可以充分发挥LED寿命长的优点。此外,人类视觉对近紫外光不敏感,二极管的发光颜色随驱动电压的变化而变化,不会影响近紫外光激发型白光LED的显色性,色坐标受各种因素影响小,色彩稳定性好。目前最常作为白光LED用荧光粉的基质为硅酸盐基质和铝酸盐基质,这两种体系的荧光粉稳定性优良且量子效率高,但是合成条件比较严苛,烧结温度甚至高达1300℃以上。焦磷酸体系荧光粉因其成本低廉、化学稳定性高、耐老化性优良,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点,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已报道的焦磷酸盐体系单基质白色荧光粉较少,有:2015年,葛勇杰等人研制出了组分为SrMgP2O7:Eu2+,Mn2+的荧光粉,可用于近紫外激发的白光LED(中国专利,专利号为:CN201510119694)。2014年,贾殿赠等人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一种Dy3+和Ce3+共掺杂的焦磷酸锌单基质白光LED用白色荧光粉(中国专利,专利号为CN201410184750)。然而,稀土离子掺杂Sr2P2O7基质的白色荧光粉的研究几乎没有,且其制备方法比较单一,几乎都是高温固相法,此法合成温度高、煅烧保温时间长、获得的粉体物相杂、颗粒不均匀且尺寸通常大于10微米,发光性能不佳。本专利技术中采用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化学共沉淀发法合成Ce3+,Dy3+掺杂的单基质Sr2P2O7荧光粉,从而在改善荧光粉颗粒形貌尺寸及发光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e3+,Dy3+掺杂的单基质焦磷酸锶纳米级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Ce3+单掺杂的Sr2P2O7:Ce3+荧光粉可在240~340nm近紫外激发下发射蓝紫光,其峰值波长为385nm;Dy3+单掺杂的Sr2P2O7:Dy3+荧光粉在280~410nm近紫外激发下发射蓝绿光和黄光(复合得白光),其峰值波长分别为477nm和573nm左右;Ce3+,Dy3+共掺杂的单基质焦磷酸锶荧光粉在240~320nm的近紫外激发下发射出蓝紫光,蓝绿光,黄光,红光(四色复合得白光),其峰值波长分别位于385nm、480nm、573nm、661nm附近。该荧光粉颗粒为近球形,粒径为25~350nm,适用于近紫外激发白光LED。该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根据化学式Sr2-1.5x-1.5yP2O7:xDy3+,yCe3+中各元素化学计量比,其中0≤x≤0.085,0≤y≤0.10,0<x+y≤0.15,分别称取锶盐、氧化镝、铈盐;沉淀剂(NH4)H2PO4的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5倍;(2)将量取的锶盐和铈盐加入到适量的超纯水中,在80℃恒温水浴中加热搅拌至溶解;(3)将称取的氧化镝用适量的浓酸溶解,加入少量的超纯水配置镝溶液;(4)将镝溶液加入到锶盐和铈盐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一定时间后使其充分溶解、混合;(5)将称量好的沉淀剂加入到适量的超纯水中,在40℃恒温水浴中加热搅拌一定时间直至溶解,然后缓慢滴加到上述混合溶液中,进行滴定沉淀;然后调节pH值至7~8,继续搅拌一定时间使反应充分进行;(6)将上述混合溶液静置陈化一定时间后进行抽滤,使母液与沉淀分离;将沉淀放入烘箱在60~80℃下快速烘干,充分研磨后得到前驱物;(7)最后将前驱物置于有还原性气氛保护的气氛炉中煅烧,煅烧温度为700~900℃,煅烧时间为1~3小时,即得到目标产物;本专利技术中,步骤(1)所述的锶盐为Sr(NO3)2、SrCl2中的一种,铈盐为Ce(NO3)3.6H2O或CeCl3;本专利技术中,步骤(3)中所述浓酸为分析纯的硝酸或盐酸;本专利技术中,步骤(7)中所述还原性气氛为氢气(H2)、氮气与氢气混合气体(H2+N2)、氨气(NH3)、一氧化碳气体(CO)。专利技术原理:在本专利技术中,Ce3+单掺杂的Sr2P2O7:Ce3+荧光粉可在307nm近紫外激发下发射蓝紫光,其峰值波长为385nm;Dy3+单掺杂Sr2P2O7:Dy3+荧光粉在349nm或385nm的近紫外激发下发射蓝绿光和黄光(混合得白光),其峰值波长分别为477nm和573nm左右;由于Ce3+的发射光谱与Dy3+的激发光谱在360~410nm之间有明显的重叠部分,根据Dexter理论可以推断出Ce3+与Dy3+之间存在有效的能量传递,使得Ce3+,Dy3+共掺杂Sr2P2O7荧光粉在近紫外激发下,Ce3+将吸收的能量通过无辐射跃迁的形式把能量传递给Dy3+,从而有效地提高了Dy3+的发光强度。通过调节Ce3+和Dy3+的配比和浓度,实现对二者发光强度的调控,从而获得白光发射。与现有研究结果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以焦磷酸锶为基质,化学性质稳定,价格低廉;2.本专利技术所制备出的荧光粉激发光谱比较宽,Ce3+,Dy3+共掺杂Sr2P2O7荧光粉在240~320nm有较强的吸收,其发射光谱峰值波长分别位于385nm(蓝紫光)、480nm(蓝绿光)、573nm(黄光)及661nm(红光),通常两种稀土离子共掺杂荧光粉只能覆盖两种颜色的区域,而该荧光粉可同时实现多峰发射进而复合得到白光,且发光强度高,适合用作近紫外激发的白光LED用荧光粉;3.本专利技术制备出的荧光粉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煅烧得到,一次煅烧就完成基质生成、掺杂、还原过程,时间短、节省能源、原料廉价易得、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且制备出的前驱物元素混合均匀,终产物荧光粉物相纯且颗粒细小,粒径达纳米级。附图说明图1是荧光粉Sr2-1.5x-1.5yP2O7:xDy3+,yCe3+的制备工艺流程图;图2是荧光粉Sr1.805P2O7:0.05Dy3+,0.08Ce3+的X射线衍射图谱;图3是荧光粉Sr1.805P2O7:0.05Dy3+,0.08Ce3+的SEM照片;图4是荧光粉Sr1.8875P2O7:0.075Dy3+的激发(λem=573nm)与发射图谱(λex=385nm);图5是荧光粉Sr1.895P2O7: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白光LED用稀土离子掺杂的焦磷酸锶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白光LED用稀土离子掺杂的单基质焦磷酸锶纳米级荧光粉,其特征在于该焦磷酸锶荧光粉的化学表达式为Sr2‑1.5x‑1.5yP2O7: xDy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光LED用稀土离子掺杂的单基质焦磷酸锶纳米级荧光粉,其特征在于该焦磷酸锶荧光粉的化学表达式为Sr2-1.5x-1.5yP2O7:xDy3+,yCe3+,其中0≤x≤0.085,0≤y≤0.10,0<x+y≤0.1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白光LED用Ce3+,Dy3+掺杂的单基质焦磷酸锶纳米级荧光粉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化学式Sr2-1.5x-1.5yP2O7:xDy3+,yCe3+中各元素化学计量比,其中0≤x≤0.085,0≤y≤0.10,0<x+y≤0.15,分别称取锶盐、氧化镝、铈盐;沉淀剂(NH4)H2PO4的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5倍;(2)将量取的锶盐和铈盐加入到适量的超纯水中,在80℃恒温水浴中加热搅拌至溶解;将称取的氧化镝用适量的浓酸溶解,加入少量的超纯水配置镝溶液;将镝溶液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达川刘莎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