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材的切分轧制中无槽轧制到有槽轧制的过渡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6867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1 2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棒材的切分轧制中无槽轧制到有槽轧制的过渡槽,属于棒材轧机的结构,其特征是该过渡槽还包括双凹圆弧槽或三凹圆弧槽,在轧辊上对称地设置左凹圆弧槽和右凹圆弧槽,左凹圆弧槽还包括左槽口圆柱面、左凸圆弧面、左圆锥台面、中心凹圆弧面、右圆锥台面、右凸圆弧面和右槽口圆柱面,该左槽口圆柱面、左凸圆弧面、左圆锥台面、中心凹圆弧面、右圆锥台面、右凸圆弧面和右槽口圆柱面自左至右依次相切地设置,左圆锥台面与左槽口圆柱面之间的夹角和右圆锥台面与右槽口圆柱面之间的夹角均呈钝角,左、右凸圆弧面的半径均大于中心凹圆弧面的半径,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轧制成本。

Slitting of bars, rolling from groove to groove in rolling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transition groove groove less rolling groove rolling slitting rolling a bar, belonging to the bar rolling mil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transition groove includes biconcave circular groove or three concave arc grooves, set the left and right concave arc groove concave arc grooves symmetrically on the roll, the left concave arc tank also comprises a left notch cylindrical surface, arc, cone table, Zuo Tuyuan left the center concave circular arc surface and the right cone table, right and right of convex arc notch cylindrical surface, the left is cylindrical, conical surface, arc, Zuo Tuyuan left the center of a concave circular arc surface, conical surface, right right and right of convex arc notch from cylindrical surface left to right tangent set, the angle between the right and the right angle and cone surface notch cylindrical surface between the left and the left top notch cone cylindrical surface are obtuse angle, the left and right convex arc radius is greater than the center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asonable structure, convenient operation, high production efficiency, improved product quality and reduced rolling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棒材的切分轧制中无槽轧制到有槽轧制的过渡槽
本技术属于棒材轧机的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棒材切分轧制的过渡槽的结构。
技术介绍
棒材轧机的切分轧制中,有槽型(又称有孔型)轧制棒材时,常规的三切分槽型(又称三切分孔型)系统在实际轧制生产中存在一些问题(以下以通常的称呼:三切分孔型来描述),主要是:(1)轧件在K4孔(预切分孔)中不均匀变形严重,切分楔处的压下量远大于槽底压下量,造成轧槽切分楔磨损严重,换槽频繁,同时切分道次的切分楔由于受预切分轧槽影响,很容易掉块,造成堆钢。(2)扁平形轧件进入K4孔(预切分孔)的对中性差,调整困难,很容易导致三根成品之间的尺寸不均,出现成品线差。(3)K4孔(预切分孔)的变形大,延伸系数达到1.3以上,轧制负荷大,电机电流高,轧制不稳定。(4)轧件进K4孔时,轧件对轧机冲击大,机械损害严重。为了避免在三切分轧制时生产中出现的以上问题,同时利用现有的轧机布置,不再增加轧机,决定采用双预切孔型系统,在原K5平辊上进行第1道双预切孔设计。双预切孔型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第一道预切分相对压下量小,容易使轧件完成初步定位,对中孔型后均匀成型,达到精确分配轧件面积的目的,为下一道次预切分做好准备。(2)轧件通过两次预切分变形,将原来一次完成的大压下量分为两次,减低了轧件不均匀变形程度,减轻了第二道预切的变形,平均分配了轧机负荷。(3)两道预切后,第二道预切延伸系数仅为1.1,变形小,方便控制K4孔压下量对轧件断面积的影响,降低了常规单道次预切轧制生产中轧件尺寸变化的敏感性,提高了轧制稳定性和成品线差,降低了调整难度,提高了调整精度。(4)由于经过两道预切,对K4孔轧辊的切分楔冲击较小,延长了设备寿命。此外,棒材的无槽型(又称无孔型,下同)轧制技术作为一项的优化的棒材生产的先进技术,已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但切分轧制时,棒材从无槽型道次(又称无孔型道次)进入有槽型道次(又称有孔型道次)时会产生诸多问题:比如预切分道次不均匀变形与保证切分均匀性之间的矛盾,轧件的充满程度不容易控制,轧制生产中的精度调整困难等,提供一种棒材的切分轧制中从无槽轧制(又称无孔轧制)到有槽轧制(又称有孔轧制)的过渡槽(又称过渡孔)已越来越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棒材的切分轧制中无槽轧制到有槽轧制的过渡槽,解决切分轧制时轧件从无槽型道次进入有槽型道次时产生的诸多问题,不仅结构合理,操作方便,运行流畅,而且生产效率高,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轧制成本。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棒材的切分轧制中无槽轧制到有槽轧制的过渡槽(简称过渡槽),包括轧辊,其特征是:该过渡槽还包括双凹圆弧槽或三凹圆弧槽,在所述的轧辊上对称、间隔地设置双凹圆弧槽(形成三切分)或三凹圆弧槽(形成四切分)作为过渡槽,(说明:三切分是在热轧过程中利用孔型的作用,将轧件轧成三根并联轧件,再利用切分设备(轧辊、导卫、切分轮等)把并联的轧件沿纵向切分成三根单体轧件),现以双凹圆弧槽为例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双凹圆弧槽还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凹圆弧槽和右凹圆弧槽,所述的左凹圆弧槽和右凹圆弧槽的结构相同,现再以左凹圆弧槽为例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左凹圆弧槽还包括左槽口圆柱面、左凸圆弧面、左圆锥台面、中心凹圆弧面、右圆锥台面、右凸圆弧面和右槽口圆柱面,所述的左槽口圆柱面、左凸圆弧面、左圆锥台面、中心凹圆弧面、右圆锥台面、右凸圆弧面和右槽口圆柱面自左至右依次相切地设置,即在所述的左槽口圆柱面的右端设置左凸圆弧面,且所述的左槽口圆柱面与左凸圆弧面相切,在所述的左凸圆弧面的右端设置左圆锥台面,且所述的左凸圆弧面与左圆锥台面相切,在所述的左圆锥台面的右端设置中心凹圆弧面,且所述的中心凹圆弧面与左圆锥台面相切,在所述的中心凹圆弧面的右端设置右圆锥台面,且所述的右圆锥台面与中心凹圆弧面相切,在所述的右圆锥台面的右端设置右凸圆弧面,且所述的右凸圆弧面与右圆锥台面相切,在所述的右凸圆弧面的右端设置右槽口圆柱面,且此右槽口圆柱面与右凸圆弧面相切,同时,所述的左圆锥台面与左槽口圆柱面之间的夹角呈钝角,且所述的左圆锥台面与左槽口圆柱面之间的夹角以120°—135°为佳,所述的右圆锥台面与右槽口圆柱面之间的夹角呈钝角,所述的右圆锥台面与右槽口圆柱面之间的夹角以120°—135°为佳,所述的左凸圆弧面、右凸圆弧面的半径均大于中心凹圆弧面的半径,且所述的左凸圆弧面或右凸圆弧面的半径与中心凹圆弧面的半径之比为二为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双凹圆弧槽作为过渡槽,解决了传统的三线切分轧制过程中预切分道次不均匀变形与保证切分均匀性之间的矛盾,同时将轧件的预切分总压下量减少,因此轧件的充满程度变的容易控制,也有利于轧制生产中精度的调整,提高了调整精度,延长了设备的寿命。本技术所提出的棒材的切分轧制中无槽轧制到有槽轧制的过渡槽,不仅结构合理,操作方便,运行流畅,而且生产效率高,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轧制成本。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所提出的棒材的切分轧制中无槽轧制到有槽轧制的过渡槽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提出的棒材的切分轧制中无槽轧制到有槽轧制的过渡槽的主视示意图。图1中:1、左槽口圆柱面2、左凸圆弧面3左圆锥台面4、中心凹圆弧面5、右圆锥台面6、右凸圆弧面7、右槽口圆柱面具体实施方式从图1中可以看出:一种棒材的切分轧制中无槽轧制到有槽轧制的过渡槽(简称过渡槽),包括轧辊,其特征是:该过渡槽还包括双凹圆弧槽或三凹圆弧槽,在所述的轧辊上对称、间隔地设置双凹圆弧槽或三凹圆弧槽作为过渡槽,现以双凹圆弧槽为例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双凹圆弧槽还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凹圆弧槽和右凹圆弧槽,所述的左凹圆弧槽和右凹圆弧槽的结构相同,现再以左凹圆弧槽为例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左凹圆弧槽还包括左槽口圆柱面1、左凸圆弧面2、左圆锥台面3、中心凹圆弧面4、右圆锥台面5、右凸圆弧面6和右槽口圆柱面7,所述的左槽口圆柱面1、左凸圆弧面2、左圆锥台面3、中心凹圆弧面4、右圆锥台面5、右凸圆弧面6和右槽口圆柱面7自左至右依次相切地设置,即在所述的左槽口圆柱面1的右端设置左凸圆弧面2,且所述的左槽口圆柱面1与左凸圆弧面2相切,在所述的左凸圆弧面2的右端设置左圆锥台面3,且所述的左凸圆弧面2与左圆锥台面3相切,在所述的左圆锥台面3的右端设置中心凹圆弧面4,且所述的中心凹圆弧面4与左圆锥台面3相切,在所述的中心凹圆弧面4的右端设置右圆锥台面5,且所述的右圆锥台面5与中心凹圆弧面4相切,在所述的右圆锥台面5的右端设置右凸圆弧面6,且所述的右凸圆弧面6与右圆锥台面5相切,在所述的右凸圆弧面6的右端设置右槽口圆柱面7,且此右槽口圆柱面7与右凸圆弧面6相切,同时,所述的左圆锥台面3与左槽口圆柱面1之间的夹角呈钝角,且所述的左圆锥台面3与左槽口圆柱面1之间的夹角以120°—135°为佳,所述的右圆锥台面5与右槽口圆柱面7之间的夹角呈钝角,且所述的右圆锥台面5与右槽口圆柱面7之间的夹角以120°—135°为佳,所述的左凸圆弧面2、右凸圆弧面6的半径均大于中心凹圆弧面4的半径,且所述的左凸圆弧面2或右凸圆弧面6的半径与中心凹圆弧面4的半径之比为二为佳,不仅结构合理,操作方便,运行流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棒材的切分轧制中无槽轧制到有槽轧制的过渡槽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棒材的切分轧制中无槽轧制到有槽轧制的过渡槽,包括轧辊,其特征是:该过渡槽还包括双凹圆弧槽或三凹圆弧槽,在所述的轧辊上对称、间隔地设置双凹圆弧槽或三凹圆弧槽作为过渡槽,所述的双凹圆弧槽还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凹圆弧槽和右凹圆弧槽,所述的左凹圆弧槽和右凹圆弧槽的结构相同,所述的左凹圆弧槽还包括左槽口圆柱面(1)、左凸圆弧面(2)、左圆锥台面(3)、中心凹圆弧面(4)、右圆锥台面(5)、右凸圆弧面(6)和右槽口圆柱面(7),在所述的左槽口圆柱面(1)的右端设置左凸圆弧面(2),且所述的左槽口圆柱面(1)与左凸圆弧面(2)相切,在所述的左凸圆弧面(2)的右端设置左圆锥台面(3),且所述的左凸圆弧面(2)与左圆锥台面(3)相切,在所述的左圆锥台面(3)的右端设置中心凹圆弧面(4),且所述的中心凹圆弧面(4)与左圆锥台面(3)相切,在所述的中心凹圆弧面(4)的右端设置右圆锥台面(5),且所述的右圆锥台面(5)与中心凹圆弧面(4)相切,在所述的右圆锥台面(5)的右端设置右凸圆弧面(6),且所述的右凸圆弧面(6)与右圆锥台面(5)相切,在所述的右凸圆弧面(6)的右端设置右槽口圆柱面(7),且此右槽口圆柱面(7)与右凸圆弧面(6)相切,同时,所述的左圆锥台面(3)与左槽口圆柱面(1)之间的夹角呈钝角,所述的右圆锥台面(5)与右槽口圆柱面(7)之间的夹角呈钝角,所述的左凸圆弧面(2)、右凸圆弧面(6)的半径均大于中心凹圆弧面(4)的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棒材的切分轧制中无槽轧制到有槽轧制的过渡槽,包括轧辊,其特征是:该过渡槽还包括双凹圆弧槽或三凹圆弧槽,在所述的轧辊上对称、间隔地设置双凹圆弧槽或三凹圆弧槽作为过渡槽,所述的双凹圆弧槽还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凹圆弧槽和右凹圆弧槽,所述的左凹圆弧槽和右凹圆弧槽的结构相同,所述的左凹圆弧槽还包括左槽口圆柱面(1)、左凸圆弧面(2)、左圆锥台面(3)、中心凹圆弧面(4)、右圆锥台面(5)、右凸圆弧面(6)和右槽口圆柱面(7),在所述的左槽口圆柱面(1)的右端设置左凸圆弧面(2),且所述的左槽口圆柱面(1)与左凸圆弧面(2)相切,在所述的左凸圆弧面(2)的右端设置左圆锥台面(3),且所述的左凸圆弧面(2)与左圆锥台面(3)相切,在所述的左圆锥台面(3)的右端设置中心凹圆弧面(4),且所述的中心凹圆弧面(4)与左圆锥台面(3)相切,在所述的中心凹圆弧面(4)的右端设置右圆锥台面(5),且所述的右圆锥台面(5)与中心凹圆弧面(4)相切,在所述的右圆锥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沐贤春卢勇蒲春雷徐亮余延庆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