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18208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2 03:35
在具有油环主体(10)和胀圈器(20)的油环(1)中,在油环主体(10)的一对轨道部(12)的外周端分别设置从轨道部(12)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台肩(30),台肩(30)具有:一对轴向侧部(31、32),分别朝向轴向;锥状部(33),在轴向的一端经由第一弯曲部(35)而与一方的轴向侧部(31)相连;突起部(34),在轴向的一端与锥状部(33)的轴向的另一端相连,在轴向的另一端经由第二弯曲部(36)而与另一方的轴向侧部(32)相连,并且相对于锥状部(33)向与该锥状部(33)垂直的方向突出。

Oil ring

With oil ring main body (10) and ring device (20) of the oil ring (1), the main ring in the oil (10) on a track portion (12) of the peripheral end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from the track portion (12) toward the shoulder projecting radially outwardly (30), shoulder (30) has a pair of axial side parts (31, 32), respectively in the axial direction; the tapered part (33), in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end through the first bending portion (35) and one axial side (31) connected; protrusion (34), and end in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cone part (33) is connected to the other end of the axis, at the other end by second axial bending part (36) and the other side of the axial side (32) is connected, and relative to the cone part (33) and the cone part (33) prominent vertical dir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油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往复式发动机(往复移动内燃机)的活塞中使用的油环,尤其是涉及在形成为具备开口部的开口环形状的油环主体的径向内侧部分装配胀圈器而成的双构件类型的组合油环。
技术介绍
以往,在往复式发动机的活塞中,除了装配有用于对燃烧气体进行密封的压缩环之外,还装配有用于对润滑用的油进行密封的油环。油环包括主要使用于汽油发动机的三构件类型的结构和主要使用于柴油发动机的双构件类型的结构,但是由于低燃料消耗率化等的要求,在汽油发动机中,也逐渐开始使用能够使轴向宽度更薄型化的双构件类型的油环。作为这样的双构件类型的油环,已知有由油环主体和胀圈器这两个零件构成的结构,该油环主体包括具有通油孔的腹板部和在该腹板部的轴向两侧(上下)一体地设置的一对轨道部,该胀圈器装配于该油环主体的径向内侧部分而对油环主体朝向径向外侧施力。这种情况下,油环主体形成为具备开口部的开口环形状,通过由胀圈器朝向径向外侧施力而能够扩张(扩径)。并且,油环主体由胀圈器施力而扩张,各轨道部的朝向径向外侧的滑动接触面与缸体的内周面以一定的接触压力(面压)接触,由此,在活塞往复移动时,将滞留于一对轨道部之间的油涂布于缸体的内周面,并通过轨道部刮落多余的油并使其通过通油孔而返回曲轴室,从而在缸体的内周面形成适当的厚度的油膜。近年来,伴随着低燃料消耗率、低油耗等市场要求产生的内燃机用发动机的性能提高,油环也被要求具有如下性能:通过活塞上升行程时的油拢起作用的控制或油刮落作用的增强,能减少相对于缸体的内周面的摩擦并能减少油消耗量。为了应对这样的要求,提出了设定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为各种形状的油环。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油环,该油环使上下的轨道部的外周面成为在其燃烧室侧的一部分设有朝向该燃烧室侧逐渐缩径的锥状的部分的形状。【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4488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上述的以往的油环中,各轨道部相对于缸体的内周面进行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的面积变小,因此该滑动接触面的相对于缸体的内周面的面压升高,由此能够抑制油上升而减少油消耗量,但是另一方面,滑动接触面由于其面压升高而容易磨损,当长期使用时,油刮落作用降低而油消耗量增加。而且,当各轨道部的与缸体的内周面进行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的面积变小时,在该滑动接触面产生的面压升高,由此相对于缸体的内周面的摩擦升高,使用该油环的发动机的燃料消耗率会恶化。本专利技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为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长期地减少油消耗量并减少发动机的燃料消耗率的油环。【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油环具有:油环主体,具备腹板部和在该腹板部的轴向两侧一体地设置的一对轨道部,并形成为具备开口部的开口环形状;及胀圈器,装配于该油环主体的径向内侧部分而对所述油环主体朝向径向外侧施力,所述油环的特征在于,在一对所述轨道部的外周端分别设置从该轨道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台肩,所述台肩具有:一对轴向侧部,分别朝向轴向;锥状部,在轴向的一端经由第一弯曲部而与一方的所述轴向侧部相连;及突起部,在轴向的一端与所述锥状部的轴向的另一端相连,在轴向的另一端经由第二弯曲部而与另一方的轴向侧部相连,并且相对于所述锥状部而向与该锥状部垂直的方向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结构中,“具备开口部的开口环形状”是指油环主体形成为在其周向的一部分被切断而该切断部分成为开口部的C字形状。而且,“轴向”是沿着开口环形状的油环主体的轴心的方向。本专利技术以上述结构为基础,优选的是,所述突起部的外周面形成为半筒形状。本专利技术以上述结构为基础,优选的是,所述突起部的外周面形成为与轴向平行的圆筒面形状。本专利技术以上述结构为基础,优选的是,以所述突起部与所述锥状部的连接部分为基准的所述突起部的径向高度为0.018mm以上。本专利技术以上述结构为基础,优选的是,所述锥状部形成为相对于轴向以55°以下的角度倾斜的圆锥面形状。本专利技术以上述结构为基础,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外周面的半径及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外周面的半径分别为0.12mm以下。本专利技术以上述结构为基础,优选的是,所述锥状部的轴向长度为0.05mm以上。【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突起部与缸体的内周面以高面压抵接而抑制油上升,能够减少使用该油环的发动机的油消耗量。而且,通过锥状部与缸体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楔形效果而容易向突起部与缸体的内周面之间供给油,能够长期地抑制突起部的磨损并减少突起部的相对于缸体的内周面的摩擦。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长期减少油消耗量并减少发动机的燃料消耗率的油环。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油环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油环的使用状态的纵剖视图。图3是将图1所示的油环的台肩的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台肩的变形例的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更具体地例示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油环1也被称为油控制环,例如装配于在柴油发动机的活塞的外周面形成的环槽而使用。该油环1成为双构件类型,具有油环主体10和胀圈器20。如图1所示,油环主体10形成为具备开口部10a的开口环形状。即,油环主体10形成为周向的一部分被切断而该切断部分成为开口部10a的C字形状。油环主体10可以为例如钢(钢材)制。油环主体10通过形成开口部10a,以使该开口部10a沿周向分离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能够朝向径向外侧扩张(扩径)。而且,油环主体10以装配于活塞的状态配置在缸体内时,成为开口部10a闭合的大致圆环状,能够在活塞的整周对油进行密封。如图2所示,油环主体10具有腹板部11和一对轨道部12,其截面成为大致M字形状。腹板部11形成为薄壁的圆筒状,在其轴向的中央位置,沿径向贯通该腹板部11的多个通油孔13沿周向空出间隔地并列设置。这些通油孔13可以形成为例如长孔或圆形孔。一对轨道部12分别在腹板部11的轴向的一方侧及另一方侧与该腹板部11一体地设置。各个轨道部12的径向厚度尺寸比腹板部11的径向厚度尺寸大,腹板部11在各轨道部12的径向中间部位与该轨道部12相连。在油环主体10的径向内侧部分(内周面)设有用于装配胀圈器20的装配槽14。该装配槽14具有从腹板部11至两轨道部12的半圆形的凹截面,沿着周向在油环主体10的整周延伸。虽然在图1中简化表示,但是胀圈器20通过将由钢材等形成的线材卷成线圈状的两端连接而形成为圆环状来构成。该胀圈器20朝向径向内外方向弹性变形自如,其自然状态下的外径尺寸比油环主体10的内径尺寸大。并且,如图2所示,胀圈器20以沿缩径方向弹性变形的状态装配于油环主体10的装配槽14,对油环主体10朝向径向外侧施力。需要说明的是,胀圈器20的从与周向垂直的方向观察的半径比油环主体10的装配槽14的半径稍小。在一对轨道部12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端,分别一体地设有台肩30。这些台肩30分别从对应的轨道部12的外周端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形成为在轨道部12的整周延伸的环状。接下来,基于图3,说明台肩30的详情。需要说明的是,在上侧的轨道部12设置的台肩30与在下侧的轨道部12设置的台肩30基本上具有同一形状,因此以下,基于在上侧的轨道部12设置的台肩30进行说明。台肩30具有朝向轴向的一方侧(燃烧室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油环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环,具有:油环主体,具备腹板部和在该腹板部的轴向两侧一体地设置的一对轨道部,并形成为具备开口部的开口环形状;及胀圈器,装配于该油环主体的径向内侧部分而对所述油环主体朝向径向外侧施力,所述油环的特征在于,在一对所述轨道部的外周端分别设置从该轨道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台肩,所述台肩具有:一对轴向侧部,分别朝向轴向;锥状部,在轴向的一端经由第一弯曲部而与一方的所述轴向侧部相连;及突起部,在轴向的一端与所述锥状部的轴向的另一端相连,在轴向的另一端经由第二弯曲部而与另一方的轴向侧部相连,并且相对于所述锥状部而向与该锥状部垂直的方向突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2.11 JP 2014-2510151.一种油环,具有:油环主体,具备腹板部和在该腹板部的轴向两侧一体地设置的一对轨道部,并形成为具备开口部的开口环形状;及胀圈器,装配于该油环主体的径向内侧部分而对所述油环主体朝向径向外侧施力,所述油环的特征在于,在一对所述轨道部的外周端分别设置从该轨道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台肩,所述台肩具有:一对轴向侧部,分别朝向轴向;锥状部,在轴向的一端经由第一弯曲部而与一方的所述轴向侧部相连;及突起部,在轴向的一端与所述锥状部的轴向的另一端相连,在轴向的另一端经由第二弯曲部而与另一方的轴向侧部相连,并且相对于所述锥状部而向与该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太亮山畑和之安达充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理研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