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NTN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918098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2 0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固定于轴部件(21)的外周的轴承部件(22)的第2推力轴承面(C)与密封部件(9)之间,形成具有与2个推力轴承间隙(δ1、δ2)的间隙宽度的合计量相等的间隙宽度(δ)的轴向间隙(14),然后保持着该轴向间隙(14)的间隙宽度(δ)而使轴部件(21)、轴承部件(22)以及密封部件(9)相对于外壳(7)相对移动,在轴承部件(22)的第1推力轴承面(B)与外壳(7)的底部(7b)接触的时刻将密封部件(9)固定于外壳(7)。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由此,在轴承部件(22)的一个端面和另一个端面处分别形成有推力轴承间隙(δ1、δ2)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中,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设定2个推力轴承间隙(δ1、δ2)的间隙宽度。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luid pressure bear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fluid dynamic pressure bearing device which is fixed on the shaft, in part (21) of the outer circumference of the bearing part (22) of the second thrust bearing surface (C) and the sealing member (9), and 2 with thrust bearing clearance (delta 1 and delta 2) clearance the total width is equal to the amount of the gap width (delta) axial clearance (14), and then keep the axial gap (14) gap width (delta) and the shaft member (21), bearing parts (22) and a sealing member (9) relative to the housing (7) relative motion in bearing components (22) the first thrust bearing surface (B) and the shell (7) to the bottom (7b) contact time sealing member (9) is fixed to the housing (7). In the invention, therefore, in the bearing part (22) of the one end and another end are respectively formed with a thrust bearing clearance (delta 1 and delta 2) the fluid dynamic pressure bearing device, which can easily and accurately set 2 thrust bearing clearance (delta 1 and delta 2). The width of the ga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如公知的那样,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具有高速旋转、高旋转精度和低噪音等特点。因此,流体动压轴承装置适合被用作装入HDD等盘驱动装置中的主轴马达、装入PC等中的风扇马达、或者装入激光打印机(LBP)中的多角镜扫描马达等的马达用轴承装置。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具有分别在径向和推力方向上对旋转侧进行支承的径向轴承部和推力轴承部,近来,通过动压轴承构成两个轴承部的情况较多。关于由动压轴承构成的推力轴承部(的推力轴承间隙),存在如下的情况等:设置于在轴部件的一端设置的凸缘部的轴向两侧(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2);或者,设置于在轴部件的外周固定的轴承部件的轴向两侧(例如,专利文献2的图2)。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中,省略了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中设置于轴部件的一端的凸缘部。因此,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存在这样的优点:能够与省略了凸缘部相对应地使装置整体在轴向上紧凑化。另外,在通过由动压轴承构成的推力轴承部来对旋转侧进行支承的情况下,需要高精度地设定和管理推力轴承间隙的间隙宽度,因此,在组装流体动压轴承装置时(在将部件彼此组装在一起时),一边严密地管理与推力轴承间隙的形成相关的部件的轴向相对位置,一边将部件彼此组装在一起。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图2所公开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中,将密封部件在沿轴向与设置于外壳的阶梯部卡合的状态下固定于外壳。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如果预先将阶梯部设置于可将2个推力轴承间隙设定为规定的间隙宽度的位置,则仅通过将密封部件在卡合于阶梯部的状态下固定于外壳,就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设定2个推力轴承间隙的间隙宽度。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3997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408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可是,由于外壳、密封部件和轴承部件等存在尺寸公差,且在个体之间存在尺寸和形状的偏差,因此,即使将密封部件在卡合于阶梯部的状态下固定于外壳,也不一定能够将推力轴承间隙的间隙宽度设定为规定的值。因此,实际上,需要在严密地管理密封部件与外壳的轴向相对位置的同时将密封部件固定于外壳。并且,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有底筒状的外壳作为构成部件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组装方法(推力轴承间隙的间隙确定方法)。在将该方法应用于专利文献2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组装中的情况下,在最初的基准设定阶段,需要使固定于轴部件的外周的轴承部件的一个端面和另一个端面分别可靠地抵接于对置的外壳的端面和密封部件的端面。可是,由于外壳形成为有底筒状,无法正确地把握对置面彼此的抵接状态,因此需要以比较大的加压力来把持密封部件以将其向外壳的底部侧压入。因此,存在如下的担忧:对一个或多个端面精度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推力方向的轴承性能降低。另外,特别是在以过盈配合的状态将密封部件固定于外壳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下述等不良情况:随着在上述的基准设定后使轴部件及固定于其外周的轴承部件、以及密封部件相对于外壳在轴向上相对移动,轴部件和轴承部件的轴向相对位置发生错乱而无法精度良好地设定推力轴承间隙的间隙宽度,或者在密封部件与外壳的接触部产生磨损粉末。鉴于以上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在固定于轴部件的外周的轴承部件的一个端面和另一个端面处分别形成有推力轴承部的推力轴承间隙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组装时,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设定2个推力轴承间隙的间隙宽度。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首创的本专利技术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具备:轴部件;轴承部件,其被固定于轴部件的外周;外壳,其一体地具有筒部和将所述筒部的一端开口封闭的侧部,所述外壳将轴部件和轴承部件收纳成能够相对旋转;以及密封部件,其密封外壳的另一端开口部,轴承部件在外周面上具有径向轴承面,在所述径向轴承面与筒部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径向轴承间隙,并且,轴承部件在一个端面上具有第1推力轴承面,在所述第1推力轴承面与底部之间形成有第1推力轴承间隙,轴承部件在另一个端面上具有第2推力轴承面,在所述第2推力轴承面与密封部件之间形成有第2推力轴承间隙,在组装该流体动压轴承装置时,在固定于轴部件的外周的轴承部件的第2推力轴承面与密封部件之间,形成具有与两个推力轴承间隙的间隙宽度的合计量相等的间隙宽度的轴向间隙,然后,保持着该轴向间隙的间隙宽度而使轴部件、轴承部件以及密封部件相对于外壳在轴向上相对移动,在轴承部件的第1推力轴承面与外壳的底部接触的时刻将密封部件固定于外壳。并且,在此所说的推力轴承面是指在与对置的端面之间形成推力轴承间隙的面,与是否形成有动压产生部无关。根据上述的方法,实质上在外壳的外侧进行第1和第2推力轴承间隙的宽度设定,因此,在组装工序的应该最初实施的基准设定阶段,无需使与推力轴承间隙的形成相关的部件彼此牢固地抵接。另外,即使在基准设定后所实施的推力轴承间隙的间隙宽度设定阶段(轴向间隙的形成阶段)中,也无需在轴承部件卡合于密封部件的状态下使轴部件和外壳在轴向上相对移动。因此,即使在以过盈配合的状态将密封部件固定于外壳的情况下,也能够排除轴部件和轴承部件的轴向相对位置发生错乱的可能性。因此,不会产生磨损粉末等,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设定推力轴承间隙的间隙宽度,其中,所述推力轴承间隙分别形成在固定于轴部件的外周的轴承部件的一个端面和另一个端面处。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上,在设定(2个)推力轴承间隙的间隙宽度时,在固定于轴部件的外周的轴承部件上没有作用轴向的力。因此,作为将轴承部件相对于轴部件固定的固定方法,只要能够确保如下这样的紧固强度即可:在搬运流体动压轴承装置时、或者在运转流体动压轴承装置时,能够限制轴部件与轴承部件的相对移动,关于这样的紧固强度,即使是仅通过压入而将轴承部件固定于轴部件的外周,也能够得到确保。如果仅通过压入将轴承部件固定于轴部件,则能够容易且迅速地执行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组装,因此能够使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制造成本低廉化。密封部件可以以间隙配合的状态固定于外壳的内周,也可以以过盈配合的状态固定于外壳的内周。但是,在以间隙配合的状态将密封部件固定于外壳的内周的情况下,实质上通过粘接、焊接(例如激光焊)等固定手段将两者固定。这是为了尽量防止密封部件相对于外壳相对移动。并且,在此所说的“间隙配合”和“过盈配合”是指JISB0401所规定的“间隙配合”和“过盈配合”。专利技术的效果通过以上内容,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固定于轴部件的外周的轴承部件的一个端面和另一个端面处分别形成有推力轴承间隙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组装时,轴部件和轴承部件的轴向相对位置不会发生错乱,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设定2个推力轴承间隙的间隙宽度。因此,能够提供在轴向上紧凑且两个推力方向上的支承能力优异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概念性地示出风扇马达的一个结构例的剖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轴承部件的下端面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组装工序中的基准设定阶段的概要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2所示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组装工序中的轴向间隙形成阶段的概要剖视图。图6是示出图2所示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组装工序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具备:轴部件;轴承部件,其被固定于轴部件的外周;外壳,其一体地具有筒部和将所述筒部的一端开口封闭的底部,所述外壳将轴部件和轴承部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收纳于内周;以及密封部件,其密封外壳的另一端开口部,轴承部件在外周面上具有径向轴承面,在所述径向轴承面与所述筒部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径向轴承间隙,并且,轴承部件在一个端面上具有第1推力轴承面,在所述第1推力轴承面与所述底部之间形成有第1推力轴承间隙,轴承部件在另一个端面上具有第2推力轴承面,在所述第2推力轴承面与密封部件之间形成有第2推力轴承间隙,在组装所述流体动压轴承装置时,在固定于轴部件的外周的轴承部件的第2推力轴承面与密封部件之间,形成具有与两个推力轴承间隙的间隙宽度的合计量相等的间隙宽度的轴向间隙,然后,保持着该轴向间隙的间隙宽度而使轴部件、轴承部件以及密封部件相对于外壳相对移动,在轴承部件的第1推力轴承面与所述底部接触的时刻将密封部件固定于外壳。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1.20 JP 2014-2355431.一种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具备:轴部件;轴承部件,其被固定于轴部件的外周;外壳,其一体地具有筒部和将所述筒部的一端开口封闭的底部,所述外壳将轴部件和轴承部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收纳于内周;以及密封部件,其密封外壳的另一端开口部,轴承部件在外周面上具有径向轴承面,在所述径向轴承面与所述筒部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径向轴承间隙,并且,轴承部件在一个端面上具有第1推力轴承面,在所述第1推力轴承面与所述底部之间形成有第1推力轴承间隙,轴承部件在另一个端面上具有第2推力轴承面,在所述第2推力轴承面与密封部件之间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大智丹羽稔明
申请(专利权)人:NTN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