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91247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1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包括伺服系统整体、连接线、承力板、连接板、护框、圆筒、固定环、连接柱以及连接环,所述圆筒固定在伺服系统整体上端面中心位置,所述连接板分别安装在承力板左端面以及右端面,所述连接板下端均连接有护框,该设计能有效缓冲重物对伺服系统整体的冲击力,能防止液体沁入伺服系统整体,同时便于清洁,所述固定环设置在连接线环形侧面位置,所述固定环固定在伺服系统整体前端面,所述连接柱后端固定在固定环前端面,所述连接环固定在连接线环形侧面后部位置,该设计能保证连接线与接线孔接触良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保护效果好,可靠性高。

Protection device for servo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rotection device including servo system, servo system, connecting wire, bearing plate, a connecting plate, supporting frame, a cylinder, a fixing ring, connecting columns and connecting ring, the cylinder is fixed on the servo system on the whole face center position of the connecting plate are respectively installed on the bearing plate the left end and the right end, the lower end of a connecting plate are connected with the supporting frame, the design can effectively buffer the weight of the whole servo system the impact force, can prevent the liquid into the servo system, and convenient cleaning, the fixed ring is arranged on the connecting line ring side of the front end is fixed on the whole servo system the fixed ring, the connecting column is fixed to a fixing ring before the end of the connecting ring is fixed on the connecting line of the ring side back position, the design can ensure good contact with the wiring hole connecting lin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operation, good protection effect and high reli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
本技术是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属于伺服系统防护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伺服系统是以机械运动的驱动设备,电动机为控制对象,以控制器为核心,以电力电子功率变换装置为执行机构,在自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组成的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这类系统控制电动机的转矩、转速和转角,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实现运动机械的运动要求。随着高性能驱动器和伺服电机的不断发展,伺服系统的性能指标不断提高,运转速度不断增大,在系统出现异常情况下给操作人员留下的反应时间越来越短,为了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需要伺服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功能。目前的伺服系统保护措施大多都是采用机械缓冲器的方式,系统失控时高速撞击缓冲器,尽力保护设备安全,为尽量扩大运动装置的可运转区域,缓冲器可压缩角度一般都较小,当缓冲器压缩至极限位置时与设备固定部分刚性撞击,极易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保护效果好,可靠性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包括伺服系统整体、缓冲防水组件、散热口、连接线以及防松组件,所述缓冲防水组件安装在伺服系统整体上端面,所述散热口设有两个,所述散热口分别设置在伺服系统整体左端面以及右端面,所述连接线装配在伺服系统整体前端面下部位置,所述防松组件安装在连接线位置,所述防松组件固定在伺服系统整体前端面,所述缓冲防水组件包括承力板、连接板、护框、滑槽、弹簧、圆筒以及圆柱,所述圆筒固定在伺服系统整体上端面中心位置,所述弹簧安装在圆筒内,所述圆柱下端面连接在弹簧上端,所述圆柱下端装配在圆筒内,所述承力板固定在圆柱上端面,所述连接板设有两块,所述连接板分别安装在承力板左端面以及右端面,所述连接板下端均连接有护框,所述滑槽设有四个,所述滑槽分别两两对称开设在散热口前侧以及后侧,所述滑槽分别加工在伺服系统整体左端面以及右端面,所述护框均与滑槽相连接,所述防松组件包括固定环、连接柱、弹力胶套、连接环以及通孔,所述固定环设置在连接线环形侧面位置,所述固定环固定在伺服系统整体前端面,所述连接柱后端固定在固定环前端面,所述弹力胶套安装在连接柱环形侧面,所述弹力胶套后端面固定在固定环前端面,所述连接环固定在连接线环形侧面后部位置,所述弹力胶套前端固定在连接环后端面,所述连接环上加工有通孔,所述连接柱前端装配在通孔内。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上端通过连接销安装在承力板上。进一步地,所述护框通过滑块与滑槽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护框上端与伺服系统整体接触位置安装有清洁棉。进一步地,所述护框下端面加工有散热通孔。进一步地,所述伺服系统整体前端面下部位置加工有接线孔,且连接线装配在接线孔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因本技术添加了承力板、弹簧、护框以及滑槽,该设计能有效缓冲重物对伺服系统整体的冲击力,能防止液体沁入伺服系统整体,同时便于清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伺服系统防护力度不足,容易被损坏的问题。因本技术添加了固定环、连接柱、弹力胶套以及通孔,该设计能保证连接线与接线孔接触良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连接线容易因震动而松动,影响伺服系统的正常工作的问题。因添加了连接销,该设计便于连接板的安装以及拆卸,因添加了滑块,该设计便于护框的安装以及移动,因添加了清洁棉,该设计便于清洁,因添加了散热通孔,该设计使护框不妨碍伺服系统整体的散热,因添加了接线孔,该设计便于连接线的连接,本技术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保护效果好,可靠性高。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中缓冲及防水组件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中防松组件的示意图;图中:1-伺服系统整体、2-缓冲及防水组件、3-散热口、4-连接线、5-防松组件、21-承力板、22-连接板、23-护框、24-滑槽、25-弹簧、26-圆筒、27-圆柱、51-固定环、52-连接柱、53-弹力胶套、54-连接环、55-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包括伺服系统整体1、缓冲防水组件2、散热口3、连接线4以及防松组件5,缓冲防水组件2安装在伺服系统整体1上端面,散热口3设有两个,散热口3分别设置在伺服系统整体1左端面以及右端面,连接线4装配在伺服系统整体1前端面下部位置,防松组件5安装在连接线4位置,防松组件5固定在伺服系统整体1前端面。缓冲防水组件2包括承力板21、连接板22、护框23、滑槽24、弹簧25、圆筒26以及圆柱27,圆筒26固定在伺服系统整体1上端面中心位置,弹簧25安装在圆筒26内,圆柱27下端面连接在弹簧25上端,圆柱27下端装配在圆筒26内,承力板21固定在圆柱27上端面,连接板22设有两块,连接板22分别安装在承力板21左端面以及右端面,连接板22下端均连接有护框23,滑槽24设有四个,滑槽24分别两两对称开设在散热口3前侧以及后侧,滑槽24分别加工在伺服系统整体1左端面以及右端面,护框23均与滑槽24相连接,该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伺服系统防护力度不足,容易被损坏的问题。防松组件5包括固定环51、连接柱52、弹力胶套53、连接环54以及通孔55,固定环51设置在连接线4环形侧面位置,固定环51固定在伺服系统整体1前端面,连接柱52后端固定在固定环51前端面,弹力胶套53安装在连接柱52环形侧面,弹力胶套53后端面固定在固定环51前端面,连接环54固定在连接线4环形侧面后部位置,弹力胶套53前端固定在连接环54后端面,连接环54上加工有通孔55,连接柱52前端装配在通孔55内,该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连接线容易因震动而松动,影响伺服系统的正常工作的问题。连接板22上端通过连接销安装在承力板21上,护框23通过滑块与滑槽24相连接,护框23上端与伺服系统整体1接触位置安装有清洁棉,护框23下端面加工有散热通孔55,伺服系统整体1前端面下部位置加工有接线孔,且连接线4装配在接线孔内。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需定时对本技术进行检查,若本技术的各部件不能正常使用,工作人员需对本技术进行维修,或更换零部件,在伺服系统控制机械工作的过程中,若有重物滑落砸向伺服系统整体1,重物先与承力板21相接触,然后重物推动承力板21并带动承力板21向下移动,承力板21向下移动带动圆柱27向下移动,圆柱27向下移动从而压缩弹簧25,使弹簧25收缩,进而将重物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减小重物对伺服系统整体1的冲击力,对伺服系统整体1进行保护,工厂运作过程中,需要对加工机械进行降温,所以在加工过程中降温液体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当有液体喷洒到伺服系统整体1上时,液体被护框23挡住,从而顺着护框23表面流向地面,不会通过散热口3进入到伺服系统整体1内部,对伺服系统造成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包括伺服系统整体(1)、缓冲防水组件(2)、散热口(3)、连接线(4)以及防松组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防水组件(2)安装在伺服系统整体(1)上端面,所述散热口(3)设有两个,所述散热口(3)分别设置在伺服系统整体(1)左端面以及右端面,所述连接线(4)装配在伺服系统整体(1)前端面下部位置,所述防松组件(5)安装在连接线(4)位置,所述防松组件(5)固定在伺服系统整体(1)前端面;所述缓冲防水组件(2)包括承力板(21)、连接板(22)、护框(23)、滑槽(24)、弹簧(25)、圆筒(26)以及圆柱(27),所述圆筒(26)固定在伺服系统整体(1)上端面中心位置,所述弹簧(25)安装在圆筒(26)内,所述圆柱(27)下端面连接在弹簧(25)上端,所述圆柱(27)下端装配在圆筒(26)内,所述承力板(21)固定在圆柱(27)上端面,所述连接板(22)设有两块,所述连接板(22)分别安装在承力板(21)左端面以及右端面,所述连接板(22)下端均连接有护框(23),所述滑槽(24)设有四个,所述滑槽(24)分别两两对称开设在散热口(3)前侧以及后侧,所述滑槽(24)分别加工在伺服系统整体(1)左端面以及右端面,所述护框(23)均与滑槽(24)相连接;所述防松组件(5)包括固定环(51)、连接柱(52)、弹力胶套(53)、连接环(54)以及通孔(55),所述固定环(51)设置在连接线(4)环形侧面位置,所述固定环(51)固定在伺服系统整体(1)前端面,所述连接柱(52)后端固定在固定环(51)前端面,所述弹力胶套(53)安装在连接柱(52)环形侧面,所述弹力胶套(53)后端面固定在固定环(51)前端面,所述连接环(54)固定在连接线(4)环形侧面后部位置,所述弹力胶套(53)前端固定在连接环(54)后端面,所述连接环(54)上加工有通孔(55),所述连接柱(52)前端装配在通孔(55)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伺服系统保护装置,包括伺服系统整体(1)、缓冲防水组件(2)、散热口(3)、连接线(4)以及防松组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防水组件(2)安装在伺服系统整体(1)上端面,所述散热口(3)设有两个,所述散热口(3)分别设置在伺服系统整体(1)左端面以及右端面,所述连接线(4)装配在伺服系统整体(1)前端面下部位置,所述防松组件(5)安装在连接线(4)位置,所述防松组件(5)固定在伺服系统整体(1)前端面;所述缓冲防水组件(2)包括承力板(21)、连接板(22)、护框(23)、滑槽(24)、弹簧(25)、圆筒(26)以及圆柱(27),所述圆筒(26)固定在伺服系统整体(1)上端面中心位置,所述弹簧(25)安装在圆筒(26)内,所述圆柱(27)下端面连接在弹簧(25)上端,所述圆柱(27)下端装配在圆筒(26)内,所述承力板(21)固定在圆柱(27)上端面,所述连接板(22)设有两块,所述连接板(22)分别安装在承力板(21)左端面以及右端面,所述连接板(22)下端均连接有护框(23),所述滑槽(24)设有四个,所述滑槽(24)分别两两对称开设在散热口(3)前侧以及后侧,所述滑槽(24)分别加工在伺服系统整体(1)左端面以及右端面,所述护框(23)均与滑槽(24)相连接;所述防松组件(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世仓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