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转动载车板单元俯仰式停车设备,包括左侧立柱,右侧立柱,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右侧曳引驱动单元,载车板单元,曳引同步单元、供电单元、控制单元;载车板单元包括由前横梁、转轴、左纵梁、右纵梁紧固连结而成的车板框架以及被轴承座活动连结在转轴之上的车板;转轴位于中间偏后位置,使得车板前端始终存在绕转轴相对于后端作往下转动的作用力;车板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能够挂牢纵梁的前板挂件和后板挂件;当车板位于地面层静置,其高度与车道平面持平、处于水平状态,后板挂件与纵梁上方接触,使得车板后端不能绕转轴往下转动;当车板上升,后端将绕转轴往上转动,直至前板挂件挂牢纵梁上方,形成车板的最大俯仰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动车板俯仰式停车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式停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采用转动车板实现所停放车辆处于俯仰状态的两层停车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停车场地不足的问题日趋明显,停车设备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以两层居多。在两层停车设备中,有一种能够适应较低净空高度的俯仰式停车设备,其特点是车板在上层位置正常静置时能够形成靠近车道一侧相对较高的俯仰式结构。俯仰式停车设备通常采用液压驱动多连杆结构,存在结构复杂、维修保养相对困难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以最常见的四点悬挂升降方式加上车板整体转动来实现车板在上层正常静置时靠近车道一侧相对较高的俯仰式效果,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维保,具有推广应用的前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基础技术方案是:一种转动车板俯仰式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设备为单个车位运行的两层停车设备,采用四点悬挂曳引载车板单元升降的驱动方式,安装设备的车位的车长方向中心线与车道中心线垂直;以车位靠近车道一侧为后方、远离车道一侧为前方描述:所述停车设备包括左侧立柱,右侧立柱,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右侧曳引驱动单元,载车板单元,曳引同步单元,以及供电单元、控制单元。所述左侧立柱有两根,分别为左前立柱1-1和左后立柱1-2,紧固安装在车位的左侧边线之上,左前立柱1-1和左后立柱1-2的顶部位置安装有左侧曳引驱动单元。所述右侧立柱有两根,分别为右前立柱2-1和右后立柱2-2,紧固安装在车位的右侧边线之上,右前立柱2-1和右后立柱2-2的顶部位置安装有右侧曳引驱动单元。所述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安装在两根左侧立柱之上,为两端同步、同向输出的电机减速单元,该两端输出分别带动两个曳引装置,对载车板单元的左纵梁5-4形成两点悬挂曳引同步升降;所述曳引装置为链轮/链条曳引单元或者卷筒/钢丝绳曳引单元。所述右侧曳引驱动单元安装在两根右侧立柱之上,为两端同步、同向输出的电机减速单元,该两端输出分别带动两个曳引装置,对载车板单元的右纵梁5-3形成两点悬挂曳引同步升降;所述曳引装置为链轮/链条曳引单元或者卷筒/钢丝绳曳引单元;右侧曳引驱动单元与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减速比相同,其他结构也相同,在曳引同步单元的辅助下,实现对载车板单元的左、右两侧同步升降。所述链轮/链条曳引单元或者卷筒/钢丝绳曳引单元在停车设备中属于通用装置,这里不作赘述。所述载车板单元包括车板框架,车板9;所述车板框架为矩形结构,由前横梁5-1、转轴5-2、左纵梁5-4、右纵梁5-3紧固连结而成,其中,前横梁5-1位于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前方端部位置,转轴5-2位于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中间偏后位置;车板框架的左、右两侧被四根立柱夹持,中间空腔能够容纳车板9。所述车板9用于承托上层车辆3-1,通过紧固安装在车板9之上的轴承座9-1与车板框架的转轴5-2活动连结,使得车板9能够绕转轴5-2在车板框架的内部空腔内转动;转轴5-2把车板9划分为前端和后端,其中前端的尺寸远大于后端;当车板9没有承托上层车辆3-1时,车板9前端的重力相对于转轴5-2产生的转矩远大于车板9后端的重力相对于转轴5-2产生的转矩,使得车板9的前端始终存在绕转轴5-2相对于后端作往下转动的作用力;当上层车辆3-1在车板9之上静置时,车板9前端的上层车辆3-1的两个前方车轮的重力相对于转轴5-2产生的转矩远大于车板9后端的上层车辆3-1的两个后方车轮的重力相对于转轴5-2产生的转矩,使得车板9的前端始终存在绕转轴5-2相对于后端作往下转动的作用力;车板9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高于承托车辆车轮平面,分别与左纵梁5-4、右纵梁5-3位置对应,能够分别挂牢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前板挂件4;车板9后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高于承托车辆车轮平面,分别与左纵梁5-4、右纵梁5-3位置对应,能够分别挂牢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后板挂件8;当车板9位于地面层正常静置时,车板9承托车辆车轮的平面的高度与车道10的入车平面持平、处于水平状态;后板挂件8分别与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上方接触,使得处于水平状态的车板9的后端不能绕转轴5-2相对于前端往下转动;而前板挂件4分别位于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上方,距离左纵梁5-4、右纵梁5-3有一段距离,该距离尺寸与转轴5-2在两根纵梁之上的结构设置的前后尺寸配比,就能够确定车板9的最大俯仰状态。当载车板单元的车板框架被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和右侧曳引驱动单元驱动上升,车板框架的转轴5-2带动轴承座9-1上升;在车板9前端绕转轴5-2相对于后端往下转动的作用力的作用之下,车板9的前端下方保持与地面的接触,后端绕转轴5-2相对于前端往上转动,形成车板9及上层车辆3-1靠近车道10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高于远离车道10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的俯仰式形态;当车板框架上升,继续带动轴承座9-1上升,车板9后端绕转轴5-2相对于前端继续往上转动,直至车板9前端位置的前板挂件4的下方平面接触到车板框架的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上方平面,此时,车板9的前端通过前板挂件4受到车板框架的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承托,车板9后端不能继续绕转轴5-2相对于前端往上转动,车板9的后端通过轴承座9-1被车板框架的转轴5-2承托,车板9及上层车辆3-1的俯仰式状态达到最大值;当车板框架继续带动轴承座9-1上升,而车板9受到车板框架的左纵梁5-4、右纵梁5-3以及转轴5-2的承托,即与车板框架同步上升,使得车板9及上层车辆3-1保持之前的俯仰式状态最大值同步上升,直至到达预设的上层高度,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和右侧曳引驱动单元停止运行,载车板单元停止上升,维持在上层高度正常静置的状态。当在上层高度正常静置的载车板单元的车板框架被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和右侧曳引驱动单元驱动下降,带动轴承座9-1下降,同时带动车板9下降,使得上层车辆3-1保持原有的俯仰式状态同步下降;当车板框架下降至车板9的前端下方接触到地面,车板框架继续下降并带动轴承座9-1下降,而车板9的前端下方被地面承托,不能继续下降,车板9的前端即绕转轴5-2相对于后端往上方转动,使得位于车板9前端位置的前板挂件4脱离与车板框架的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接触;当车板框架继续下降,带动车板9整体到达地面层,车板9后端的后板挂件8分别挂牢左纵梁5-4、右纵梁5-3,车板9和上层车辆3-1回复到水平状态,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和右侧曳引驱动单元停止运行,载车板单元停止下降,维持在地面层正常静置的状态。所述曳引同步单元的作用是使得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和右侧曳引驱动单元的电机转动的速度相同,所述曳引同步单元为变频驱动装置,采用同一套变频装置同时驱动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和右侧曳引驱动单元的电机。由于两层停车设备的载车板单元的升降行程短,而且是往复运行,可以说基本不存在工作累计误差。因此,选择足够功率、同一批次、转差率接近的两个电机,在相对平缓的启动及停止的变频曲线驱动下,应该能满足使用需求。所述供电单元、控制单元在采用停车设备中属于通用装置,这里不作赘述。进一步地,基于上述一种转动车板俯仰式停车设备的基础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同步单元增加开环同步控制,具体是:采用同一套变频装置同时驱动左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动载车板单元俯仰式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设备为单个车位运行的两层停车设备,采用四点悬挂曳引载车板单元升降的驱动方式,安装设备的车位的车长方向中心线与车道中心线垂直;以车位靠近车道一侧为后方、远离车道一侧为前方描述:所述停车设备包括左侧立柱,右侧立柱,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右侧曳引驱动单元,载车板单元,曳引同步单元,以及供电单元、控制单元;所述左侧立柱有两根,分别为左前立柱(1‑1)和左后立柱(1‑2),紧固安装在车位的左侧边线之上,左前立柱(1‑1)和左后立柱(1‑2)的顶部位置安装有左侧曳引驱动单元;所述右侧立柱有两根,分别为右前立柱(2‑1)和右后立柱(2‑2),紧固安装在车位的右侧边线之上,右前立柱(2‑1)和右后立柱(2‑2)的顶部位置安装有右侧曳引驱动单元;所述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安装在两根左侧立柱之上,为两端同步、同向输出的电机减速单元,该两端输出分别带动两个曳引装置,对载车板单元的左纵梁(5‑4)形成两点悬挂曳引同步升降;所述曳引装置为链轮/链条曳引单元或者卷筒/钢丝绳曳引单元;所述右侧曳引驱动单元安装在两根右侧立柱之上,为两端同步、同向输出的电机减速单元,该两端输出分别带动两个曳引装置,对载车板单元的右纵梁(5‑3)形成两点悬挂曳引同步升降;所述曳引装置为链轮/链条曳引单元或者卷筒/钢丝绳曳引单元;右侧曳引驱动单元与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减速比相同,其他结构也相同,在曳引同步单元的辅助下,实现对载车板单元的左、右两侧同步升降;所述载车板单元包括车板框架,车板(9);所述车板框架为矩形结构,由前横梁(5‑1)、转轴(5‑2)、左纵梁(5‑4)、右纵梁(5‑3)紧固连结而成,其中,前横梁(5‑1)位于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前方端部位置,转轴(5‑2)位于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中间偏后位置;车板框架的左、右两侧被四根立柱夹持,中间空腔能够容纳车板(9);所述车板(9)用于承托上层车辆3‑1,通过紧固安装在车板(9)之上的轴承座(9‑1)与车板框架的转轴(5‑2)活动连结,使得车板(9)能够绕转轴(5‑2)在车板框架的内部空腔内转动;转轴(5‑2)把车板(9)划分为前端和后端,其中前端的尺寸远大于后端;当车板(9)没有承托上层车辆3‑1时,车板(9)前端的重力相对于转轴(5‑2)产生的转矩远大于车板(9)后端的重力相对于转轴(5‑2)产生的转矩,使得车板(9)的前端始终存在绕转轴(5‑2)相对于后端作往下转动的作用力;当上层车辆3‑1在车板(9)之上静置时,车板(9)前端的上层车辆3‑1的两个前方车轮的重力相对于转轴(5‑2)产生的转矩远大于车板(9)后端的上层车辆3‑1的两个后方车轮的重力相对于转轴(5‑2)产生的转矩,使得车板(9)的前端始终存在绕转轴(5‑2)相对于后端作往下转动的作用力;车板(9)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高于承托车辆车轮平面,分别与左纵梁(5‑4)、右纵梁(5‑3)位置对应,能够分别挂牢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前板挂件4;车板(9)后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高于承托车辆车轮平面,分别与左纵梁(5‑4)、右纵梁(5‑3)位置对应,能够分别挂牢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后板挂件(8);当车板(9)位于地面层正常静置时,车板(9)承托车辆车轮的平面的高度与车道(10)的入车平面持平、处于水平状态;后板挂件(8)分别与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上方接触,使得处于水平状态的车板(9)的后端不能绕转轴(5‑2)相对于前端往下转动;而前板挂件4分别位于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上方,距离左纵梁(5‑4)、右纵梁(5‑3)有一段距离,该距离尺寸与转轴(5‑2)在两根纵梁之上的结构设置的前后尺寸配比,就能够确定车板(9)的最大俯仰状态;所述曳引同步单元的作用是使得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和右侧曳引驱动单元的电机转动的速度相同,所述曳引同步单元为变频驱动装置,采用同一套变频装置同时驱动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和右侧曳引驱动单元的电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动载车板单元俯仰式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设备为单个车位运行的两层停车设备,采用四点悬挂曳引载车板单元升降的驱动方式,安装设备的车位的车长方向中心线与车道中心线垂直;以车位靠近车道一侧为后方、远离车道一侧为前方描述:所述停车设备包括左侧立柱,右侧立柱,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右侧曳引驱动单元,载车板单元,曳引同步单元,以及供电单元、控制单元;所述左侧立柱有两根,分别为左前立柱(1-1)和左后立柱(1-2),紧固安装在车位的左侧边线之上,左前立柱(1-1)和左后立柱(1-2)的顶部位置安装有左侧曳引驱动单元;所述右侧立柱有两根,分别为右前立柱(2-1)和右后立柱(2-2),紧固安装在车位的右侧边线之上,右前立柱(2-1)和右后立柱(2-2)的顶部位置安装有右侧曳引驱动单元;所述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安装在两根左侧立柱之上,为两端同步、同向输出的电机减速单元,该两端输出分别带动两个曳引装置,对载车板单元的左纵梁(5-4)形成两点悬挂曳引同步升降;所述曳引装置为链轮/链条曳引单元或者卷筒/钢丝绳曳引单元;所述右侧曳引驱动单元安装在两根右侧立柱之上,为两端同步、同向输出的电机减速单元,该两端输出分别带动两个曳引装置,对载车板单元的右纵梁(5-3)形成两点悬挂曳引同步升降;所述曳引装置为链轮/链条曳引单元或者卷筒/钢丝绳曳引单元;右侧曳引驱动单元与左侧曳引驱动单元减速比相同,其他结构也相同,在曳引同步单元的辅助下,实现对载车板单元的左、右两侧同步升降;所述载车板单元包括车板框架,车板(9);所述车板框架为矩形结构,由前横梁(5-1)、转轴(5-2)、左纵梁(5-4)、右纵梁(5-3)紧固连结而成,其中,前横梁(5-1)位于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前方端部位置,转轴(5-2)位于左纵梁(5-4)、右纵梁(5-3)的中间偏后位置;车板框架的左、右两侧被四根立柱夹持,中间空腔能够容纳车板(9);所述车板(9)用于承托上层车辆3-1,通过紧固安装在车板(9)之上的轴承座(9-1)与车板框架的转轴(5-2)活动连结,使得车板(9)能够绕转轴(5-2)在车板框架的内部空腔内转动;转轴(5-2)把车板(9)划分为前端和后端,其中前端的尺寸远大于后端;当车板(9)没有承托上层车辆3-1时,车板(9)前端的重力相对于转轴(5-2)产生的转矩远大于车板(9)后端的重力相对于转轴(5-2)产生的转矩,使得车板(9)的前端始终存在绕转轴(5-2)相对于后端作往下转动的作用力;当上层车辆3-1在车板(9)之上静置时,车板(9)前端的上层车辆3-1的两个前方车轮的重力相对于转轴(5-2)产生的转矩远大于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崇彦,
申请(专利权)人:梁崇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