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建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5895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2 20:37
一种发光建材,包括第一可透光层、第二可透光层、线路层以及发光单元。其中,线路层设置在第一可透光层及第二可透光层之间,线路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上分别设有导电线路;以及发光单元设置在线路层上,发光单元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线路层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建材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建材,尤指一种具有可透光层以及发光单元的发光建材。
技术介绍
结合可透光层以及发光单元的发光建材通常应用在建筑的室外装饰或是作为建筑的幕墙玻璃,发光建材结合了一般可透光建材以及发光广告牌的优点,不仅可藉由发光单元显示作为广告或装饰的发光图案,依据所采用的可透光层类型,也可具有优秀的采光、防爆、防水或防紫外线等等的特点。现有的发光建材通常具有两可透光层、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薄膜以及作为发光单元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其中,ITO薄膜位在两可透光层之间,且LED设置在ITO薄膜上,并藉由ITO薄膜上的导电线路提供LED电力及进行控制LED,此外,导电线路的宽度越大则电导率越高。然而,现有的ITO薄膜仅单面具有导电线路,不论是LED的正极或负极皆布局在同一平面上的导电线路,为符合所需的电导特性,导电线路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宽度,因此限制了现有发光建材的导电线路密度并导致发光单元密度受限。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突破现有发光单元密度限制的发光建材,即为各家业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种种缺失,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能突破现有发光单元密度限制的发光建材。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本专利技术遂提供一种发光建材,包括第一可透光层、第二可透光层、线路层以及发光单元。其中,线路层设置在第一可透光层及第二可透光层之间,线路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上分别设有导电线路;以及发光单元设置在线路层上,发光单元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线路层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可透光层及第二可透光层之间形成有密封的中空结构。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填充在中空结构中的惰性气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为氧化铟锡薄膜所构成者。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单元为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组件的发光二极管(LED)发光单元。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单元包括红色、绿色及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组件。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的第一端具有等同于发光二极管组件数量的对外接点,且第二端具有单一的对外接点,其中,第一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第一端的对外接点,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第二端的对外接点。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具有等同于发光二极管组件数量的对外接点,其中,第一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第一端的对外接点,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第二端的对外接点。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组件的负极同时通过第一端及第二端连接至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可透光层或第二可透光层为玻璃或塑料材质所组成者。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光建材,包括第一可透光层、第二可透光层、线路层、发光单元、第一中间层以及第二中间层。其中,线路层设置在第一可透光层及第二可透光层之间,线路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上分别设有导电线路;发光单元设置在线路层上,发光单元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线路层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第一中间层设置在第一可透光层及线路层的第一表面之间;以及第二中间层,设置在第二可透光层及线路层的第二表面之间。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中间层及第二中间层为热塑性材料薄膜。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中间层及第二中间层为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薄膜。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为氧化铟锡薄膜所构成者。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单元为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件的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单元包括红色、绿色及蓝色发光二极管组件。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的第一端具有等同于发光二极管组件数量的对外接点,且第二端具有单一的对外接点,其中,第一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第一端的对外接点,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第二端的对外接点。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具有等同于发光二极管组件数量的对外接点,其中,第一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第一端的对外接点,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第二端的对外接点。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组件的负极同时通过第一端及第二端连接至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可透光层或第二可透光层为玻璃或塑料材质所组成者。本专利技术又提供一种发光建材,包括第一可透光层、第二可透光层、发光单元及第一中间层。其中,第一可透光层具有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上设有导电线路;第二可透光层设置在第一可透光层具有第一表面的一侧,且第二可透光层具有相对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上设有导电线路;发光单元设置在第一表面上,发光单元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以及第一中间层设置在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之间。一实施例中,第一中间层为热塑性材料薄膜。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中间层为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薄膜。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为氧化铟锡薄膜所构成者。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单元为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件的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单元包括红色、绿色及蓝色发光二极管组件。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的第一端具有等同于发光二极管组件数量的对外接点,且第二端具有单一的对外接点,其中,第一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第一端的对外接点,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第二端的对外接点。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具有等同于发光二极管组件数量的对外接点,其中,第一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第一端的对外接点,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第二端的对外接点。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组件的负极同时通过第一端及第二端连接至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可透光层或第二可透光层为玻璃或塑料材质所组成者。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发光建材的发光单元设置在第一可透光层及第二可透光层之间,且发光单元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因此单一表面上所需的导电线路比现有技术要少,从而能够增加发光单元的密度,充分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缺失。此外,线路层及发光单元可设置在中空结构中,或是设置在具有中间层的夹层结构中,从而具有中空结构或夹层结构的优点,发光单元也可视需求使用单色发光二极管或RGB色发光二极管,且可将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分散至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以减少单一面上发光二极管负极导电线路的宽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发光建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发光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发光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发光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发光建材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发光建材的结构示意图。符号说明:1发光建材10第一可透光层11第二可透光层12线路层12a第一表面12b第二表面13发光单元13’发光单元13a第一端13b第二端14中空结构20、21、22发光二极管组件20a、21a、22a对外接点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光建材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建材包括:第一可透光层;第二可透光层;线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可透光层及所述第二可透光层之间,所述线路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上分别设有导电线路;以及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线路层上,所述发光单元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线路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线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建材包括:第一可透光层;第二可透光层;线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可透光层及所述第二可透光层之间,所述线路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上分别设有导电线路;以及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线路层上,所述发光单元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线路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线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透光层及所述第二可透光层之间形成有密封的中空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填充在所述中空结构中的惰性气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线路为氧化铟锡薄膜所构成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为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件的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绿色及蓝色发光二极管组件。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的所述第一端具有等同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组件数量的对外接点,且所述第二端具有单一的对外接点,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所述第一端的所述对外接点,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所述第二端的所述对外接点。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的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具有等同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组件数量的对外接点,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所述第一端的所述对外接点,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线路对应的连接所述第二端的所述对外接点。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组件的负极同时通过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线路。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透光层或所述第二可透光层为玻璃或塑料材质所组成者。11.一种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建材包括:第一可透光层;第二可透光层;线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可透光层及所述第二可透光层之间,所述线路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上分别设有导电线路;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线路层上,所述发光单元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线路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线路;第一中间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可透光层及所述线路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间;以及第二中间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可透光层及所述线路层的所述第二表面之间。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层及所述第二中间层为热塑性材料薄膜。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层及所述第二中间层为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导电线路为氧化铟锡薄膜所构成者。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为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件的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金正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腾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