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制支架部位释放顺序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85124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2 0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控制支架部位释放顺序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支架放送器的内管由单腔内管和多腔内管连接组成,内管的前端与引导头连接,在引导头的后端设有多个回拉丝固定孔与多腔内管上的侧通孔相对应;外管套装在内管外侧,在外管手柄上设有限位阀控制外管在内管上的滑动与锁止;超硬导丝穿过内管中心孔,并由引导头的头端穿出。主动脉覆膜支架装载在内管上,根据各部位释放顺序的不同分为多个支架单元,由各回拉丝与捆绑线组成多个独立释放机构,分别控制各支架单元的释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根据临床医生需要,对不同部位支架进行独立释放,释放顺序由临床医生手术中决定。

An aortic stent graft system capable of controlling the release sequence of sten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aortic covered stent system capable of controlling the release sequence of a stent. Support player of the inner tube is composed of a single cavity tube and multi cavity tube connected in the front end of pipe connected with the guide head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rawing back fixing holes and multi cavity tube on the side through holes corresponding to guide in the back end of the head; the outer tube sheathed outside the tube, the outer tube is arranged on the handle Co. a valve control tube, pipe and sliding lock; hard guide wire through the inner tube center hole, and by the end of the guide head out. Aortic stent loaded on the inner tub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elease order for a plurality of support units, a plurality of independent release mechanism by drawing back and bundled wires, respectively control the release of support unit. The utility model can independently release the stent at different position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linicians, and the release order is determined by the clinician during the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制支架部位释放顺序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可控制支架部位释放顺序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
技术介绍
主动脉疾病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其中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灾难性疾病,如不进行及时治疗,预后极其凶险。据资料报道,未经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早期病死率每小时增加1%,50%以上的患者于1周内死亡。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高血压/动脉硬化发病率增高以及无创性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对此类疾病的检出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临床使用的各家介入支架系统,释放支架手术过程均是由近端进行释放,可进行后释放是当今较先进的释放方式。但对于带分支支架和一些需要局部先行进行释放的病例无法完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控制支架部位释放顺序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该系统包括支架放送器、主动脉覆膜支架和捆绑线,所述支架放送器的内管由单腔内管10和多腔内管12连接组成,单腔内管10的中心孔与多腔内管12的中心孔前后对应,并在多腔内管12的中心孔周围设有多个侧通孔;所述内管的前端与引导头3连接,在引导头3的后端设有多个回拉丝固定孔8与多腔内管12上的侧通孔相对应;内管的后端依次穿过外管9和外管手柄4与内管手柄13连接,外管9的后端与外管手柄4连接,并在外管手柄4上设有限位阀14控制外管9的滑动与锁止;所述主动脉覆膜支架装载在内管上,根据各部位释放顺序的不同由捆绑线进行分节捆绑,并将各节上的捆绑线的头端固定在相对应的回拉丝上,其中,各回拉丝的前端置于引导头3上对应的回拉丝固定孔8内,后端由多腔内管12上对应的侧通孔穿出;超硬导丝11依次穿过内管手柄13、多腔内管12、单腔内管10和引导头11,并由引导头11的头端穿出。进一步地,在多腔内管12上,多个侧通孔与中心孔平行。主动脉覆膜支架上捆绑线的一种捆绑形态为:回拉丝位于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外侧,并与主动脉覆膜支架的轴向平行;捆绑线的一端穿过多腔内管12上对应的侧通孔,固定于内管手柄13处,引另一端由对应的一节支架的第一端开始,绕该节支架沿圆周方向顺时针捆绑一周后,绕对应的回拉丝折返180°,逆时针捆绑一周,再绕对应的回拉丝折返180°,顺时针捆绑一周,多次反复,直至该节支架的第二端,最后将捆绑线的头端打结后套在对应的回拉丝上,完成一节支架的捆绑;依此完成其他各节支架的捆绑。主动脉覆膜支架上捆绑线的另一种捆绑形态为:回拉丝位于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外侧,并与主动脉覆膜支架的轴向平行;捆绑线的两头端相接得到捆绑件,所述捆绑件的长度略大于对应的一节支架压缩后的圆周长度,将捆绑件绕该节支架的圆周方向捆绑一周,使捆绑件的第一头端由第二头端穿出后,用对应的回拉丝穿过第一头端;采用足够数量的捆绑件对该节支架进行捆绑;依此完成其他各节支架的捆绑。进一步地,将捆绑件的中间点与对应的一节支架缝合固定。进一步地,所述主动脉覆膜支架上具有分支支架,分支支架上捆绑线的头端固定在分支支架回拉丝上,分支支架回拉丝的前端悬置,后端由多腔内管12上对应的侧通孔穿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主动脉覆膜支架预置于支架放送器内,相应段支架单独对应独立的释放装置,可根据临床医生需要,对不同部位支架进行独立释放,释放顺序由临床医生手术中决定。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可控制支架部位释放顺序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引导头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可控制支架部位释放顺序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上装载主动脉覆膜支架的示意图。图4为主动脉覆膜支架进行装载的第一种捆绑方式示意图。图5为主动脉覆膜支架进行装载的第二种捆绑方式示意图。图6为将带有分支支架的第二节主体支架首先释放后的示意图。标号说明:1主体支架1a第一节主体支架1b第二节主体支架1c最远端主体支架2分支支架3引导头4外管手柄5回拉丝5a第一节主体支架回拉丝5b第二节主体支架回拉丝5c最远端主体支架回拉丝6分支支架回拉丝7捆绑线8回拉丝固定孔9外管10单腔内管11超硬导丝12多腔内管13内管手柄14限位阀15捆绑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及其应用。本技术一种可控制支架部位释放顺序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该系统包括支架放送器、主动脉覆膜支架和捆绑线。所述支架放送器如图1所示。如图1(a)所示,内管由单腔内管10和多腔内管12连接组成,单腔内管10的中心孔与多腔内管12的中心孔前后对应,并在多腔内管12的中心孔周围沿周向设有5个侧通孔,其中侧通孔与中心孔平行。如图1(b)所示为多腔内管12沿A-A线的剖视图。如图1(c)所示,外管9的后端与外管手柄4连接,在外管手柄4上设有限位阀14。内管的前端与引导头3连接,如图2所示,在引导头3的后端设有5个回拉丝固定孔8与多腔内管12上的侧通孔相对应,引导头3沿B-B线的剖视图如图2(b)所示。如图1(d)所示,内管的后端依次穿过外管9和外管手柄4与内管手柄13连接,组合成支架放送器。由限位阀14控制外管9在内管上的滑动与锁止。超硬导丝11依次穿过内管手柄13、多腔内管12、单腔内管10和引导头11,并由引导头11的头端穿出。支架放送器中,内管和外管9的材料为高分子导管,引导头3使用可显影医用橡胶头或医用金属材料,手柄使用普通医用塑料。主动脉覆膜支架的支架环为自彭式结构,采用钛镍记忆合金,或其他可植入的金属材料,还可以为高分子材料,如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支架覆膜材料为涤纶材料,或已用于临床的其他可植入材料。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包括主体支架1,在主体支架1上具有分支支架2。如图3所示,将主体支架1装载在内管上,根据各部位释放顺序的不同将主动脉覆膜支架分为第一节主体支架1a、第二节主体支架1b、最远端主体支架1c和分支支架2,分别对应第一节主体支架回拉丝5a、第二节主体支架回拉丝5b、最远端主体支架回拉丝5c和分支支架回拉丝6。各主体支架回拉丝5a/5b/5c位于主体支架1的外侧,并与主体支架1的轴向平行;各主体支架回拉丝5a/5b/5c的前端分别置于引导头3上对应的回拉丝固定孔8内,后端由多腔内管12上对应的侧通孔穿出并标记。分支支架回拉丝6位于分支支架2的外侧,分支支架回拉丝6的前端悬置,后端由多腔内管12上对应的侧通孔穿出并标记。利用捆绑线7对各节支架进行捆绑,并将各节支架上的捆绑线7的头端固定在相对应的回拉丝上。各回拉丝与捆绑线7即组成多个独立释放机构,用于控制支架单元的释放。其中,回拉丝使用钛镍记忆合金丝,捆绑线7使用高强、光滑非可吸收医用丝线。一种利用捆绑线7对各节支架进行捆绑的方式如图4所示:以第一节主体支架1a为例,捆绑线7的一端穿过多腔内管12上对应的侧通孔,固定于内管手柄13处并标记,引另一端由第一节主体支架1a的第一端开始,绕该节支架沿圆周方向顺时针捆绑一周后,绕第一节主体支架回拉丝5a折返180°,逆时针捆绑该节支架一周,再绕第一节主体支架回拉丝5a折返180°,顺时针捆绑该节支架一周,多次反复,直至该节支架的第二端,最后将捆绑线7的头端打结后套在第一节主体支架回拉丝5a上,完成第一节主体支架1a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控制支架部位释放顺序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控制支架部位释放顺序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包括支架放送器、主动脉覆膜支架和捆绑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放送器的内管由单腔内管(10)和多腔内管(12)连接组成,单腔内管(10)的中心孔与多腔内管(12)的中心孔前后对应,并在多腔内管(12)的中心孔周围设有多个侧通孔;所述内管的前端与引导头(3)连接,在引导头(3)的后端设有多个回拉丝固定孔(8)与多腔内管(12)上的侧通孔相对应;内管的后端依次穿过外管(9)和外管手柄(4)与内管手柄(13)连接,外管(9)的后端与外管手柄(4)连接,在外管手柄(4)上设有限位阀(14)控制外管(9)的滑动与锁止;所述主动脉覆膜支架装载在内管上,根据各部位释放顺序的不同由捆绑线进行分节捆绑,并将各节上的捆绑线的头端固定在相对应的回拉丝上,其中,各回拉丝的前端置于引导头(3)上对应的回拉丝固定孔(8)内,后端由多腔内管(12)上对应的侧通孔穿出;超硬导丝(11)依次穿过内管手柄(13)、多腔内管(12)、单腔内管(10)和引导头(3),并由引导头(3)的头端穿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制支架部位释放顺序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包括支架放送器、主动脉覆膜支架和捆绑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放送器的内管由单腔内管(10)和多腔内管(12)连接组成,单腔内管(10)的中心孔与多腔内管(12)的中心孔前后对应,并在多腔内管(12)的中心孔周围设有多个侧通孔;所述内管的前端与引导头(3)连接,在引导头(3)的后端设有多个回拉丝固定孔(8)与多腔内管(12)上的侧通孔相对应;内管的后端依次穿过外管(9)和外管手柄(4)与内管手柄(13)连接,外管(9)的后端与外管手柄(4)连接,在外管手柄(4)上设有限位阀(14)控制外管(9)的滑动与锁止;所述主动脉覆膜支架装载在内管上,根据各部位释放顺序的不同由捆绑线进行分节捆绑,并将各节上的捆绑线的头端固定在相对应的回拉丝上,其中,各回拉丝的前端置于引导头(3)上对应的回拉丝固定孔(8)内,后端由多腔内管(12)上对应的侧通孔穿出;超硬导丝(11)依次穿过内管手柄(13)、多腔内管(12)、单腔内管(10)和引导头(3),并由引导头(3)的头端穿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控制支架部位释放顺序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多腔内管(12)上,多个侧通孔与中心孔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控制支架部位释放顺序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主动脉覆膜支架上捆绑线的捆绑形态为:回拉丝位于主动脉覆膜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寇亚明马连彩董永贺崔跃李君涛
申请(专利权)人:有研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