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珩磨划伤的珩磨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18201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5 0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少珩磨划伤的珩磨头,包括本体、珩磨头条座、珩磨头涨芯和珩磨条;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连接所述珩磨头条座,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珩磨头条座的中心都设有贯通孔,所述珩磨头涨芯贯穿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珩磨头条座的贯通孔,所述珩磨条为多条,沿着所述珩磨头条座的外表面均布,沿着所述珩磨条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2°‑4°*15mm的倒角,沿着所述珩磨条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20°‑40°*0.5mm的倒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简单可靠,能够提高珩磨头的寿命和减少珩磨划伤。

Honing head for reducing honing and scratch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honing honing head scratch, which comprises a body, seat, honing head up headline honing core and honing; the body comprises a first body and a second body, connecting the honing head of the seat between the first body and the second body, the first body, the second body and the honing head a center is provided with a through hole, the honing head up through the first core body and the honing head a through hole, wherein a plurality of honing, along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honing head a uniform, both ends along the honing the length direction are set to 2 degrees 4 degrees *15mm chamfer, both sides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honing set 20 degrees 40 degrees *0.5mm chamfering.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icity and reliability, and can improve the life of the grinding head and reduce the honing and scratch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少珩磨划伤的珩磨头
:本技术涉及珩磨刀具
,尤其涉及一种减少珩磨划伤的珩磨头。
技术介绍
:德国大众EA888发动机系列连杆大孔精加工工艺为达到较高的加工精度和相应的表面粗糙度,并且实现高效加工的目的,采用了铰珩工艺加工连杆大孔。铰珩作为珩磨加工的一个分支,在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的同时又能提高加工效率。连杆在加工时,依次先预检孔径>Φ50.58、大孔粗珩Φ50.598、测量、大孔精珩Φ50.606±0.006、测量,完成加工。连杆大孔表面质量是发动机运行的关键尺寸之一,根据德国大众PV6106质量要求,珩磨表面粗糙度Rz8±3um,Rk3±1.5um,Rpk1~2.5um,Rpc>150。而划伤连杆的表面粗糙度普遍超过Rz11最大达到Rz25um。2015年珩磨工序的划伤废品率达到0.41%,划伤缺陷的发现只有靠人工识别,生产线需要100%对零件进行检测,费时费力。2014年因划伤零件引起用户至少有抱怨2起。经过观察,珩磨划伤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珩磨头珩磨颗粒的异常脱落造成。新更换的珩磨头加工划伤率最高达到10%/班,一般在4个班次内逐步下降,但在整个使用周期中划伤率不稳定较难控制。对于划伤率居高不下的珩磨头只能提前更换。使用中,珩磨头寿命粗珩35,000件,精珩50,000件。对比国内其他大众工厂连杆铰珩磨生产线,珩磨后划伤现象较高和珩磨头寿命较低,是铰珩磨普遍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简单可靠,提高珩磨头的寿命和减少珩磨划伤的珩磨头。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技术提供的减少珩磨划伤的珩磨头,包括本体、珩磨头条座、珩磨头涨芯和珩磨条;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连接珩磨头条座,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珩磨头条座的中心都设有贯通孔,珩磨头涨芯贯穿第一本体和珩磨头条座的贯通孔,珩磨条为多条,沿着珩磨头条座的外表面均布,沿着珩磨条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2°-4°*15mm的倒角,沿着珩磨条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20°-40°*0.5mm的倒棱。进一步地,第二本体的贯通孔中还设有顶杆和缩刀弹簧,顶杆设在珩磨头涨芯和缩刀弹簧之间。进一步地,珩磨头还包括一封闭端盖,所述封闭端盖设在所述第二本体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进一步地,珩磨头还包括涨芯弹簧,所述珩磨头条座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圆形凹槽,所述涨芯弹簧设在所述圆形凹槽内。进一步地,珩磨头涨芯包括圆柱段和带有锥度的涨紧段,其涨紧段设在珩磨头条座的贯通孔中,其涨紧段的大端面与圆柱段连接。进一步地,珩磨头包括一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在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所述珩磨头涨芯在所述贯通孔内运动,所述珩磨条座沿着径向涨开或收缩。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珩磨条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2°-4°*15mm的倒角,将原先的单纯倒角起到了加工导向作用,提高了珩磨条5加工定位的稳定性,通过沿着珩磨条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20°-40°*0.5mm的倒棱,改变了原先较随意的手工倒棱,提高了珩磨条的有效利用率,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该珩磨头磨损率从原粗珩12.29um/千件下降到2um/千件,精珩12.17um/千件下降到0.5um/千件,磨损率下降反映加工时珩磨颗粒处于逐步磨损而非破碎状态。划伤率从0.41%下降到0.01%。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减少珩磨划伤的珩磨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减少珩磨划伤的珩磨头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参阅图1-2所示,本技术的减少珩磨划伤的珩磨头,包括本体8、珩磨头条座6、珩磨头涨芯7和珩磨条5;本体8包括第一本体81和第二本体82,在第一本体81和第二本体82之间连接珩磨头条座6,第一本体81、第二本体82和珩磨头条座6的中心都设有贯通孔,珩磨头涨芯7贯穿第一本体81和珩磨头条座6的贯通孔,珩磨条5为多条,沿着珩磨头条座6的外表面均布,沿着珩磨条5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2°-4°*15mm的倒角,沿着珩磨条5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20°-40°*0.5mm的倒棱。本技术通过在珩磨条5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2°-4°*15mm的倒角,将原先的单纯倒角起到了加工导向作用,提高了珩磨条5加工定位的稳定性,通过沿着珩磨条5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20°-40°*0.5mm的倒棱,改变了原先较随意的手工倒棱,提高了珩磨条5的有效利用率,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该珩磨头磨损率从原粗珩12.29um/千件下降到2um/千件,精珩12.17um/千件下降到0.5um/千件,磨损率下降反映加工时珩磨颗粒处于逐步磨损而非破碎状态。划伤率从0.41%下降到0.01%。优选地,为了提高珩磨头涨芯7在贯通孔中移动时的限位缓冲作用,第二本体82的贯通孔中还设有顶杆3和缩刀弹簧4,顶杆3设在珩磨头涨芯7和缩刀弹簧4之间。而为了对顶杆3和缩刀弹簧4进行保护,珩磨头还包括一封闭端盖1,封闭端盖1设在第二本体82的一端。优选地,珩磨头还包括涨芯弹簧2,珩磨头条座6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圆形凹槽,涨芯弹簧2设在所述圆形凹槽内。涨芯弹簧2可以在珩磨头条座6发生径向移动后进行复位。优选地,珩磨头涨芯7包括圆柱段71和带锥度的涨紧段72,带锥度的涨紧段72设在珩磨头条座6的贯通孔中,这样可以方便涨紧段72与顶杆3的抵接,避免与珩磨头条座6内壁的干涉。其中,带锥度的涨紧段72的大端面与圆柱段71连接。O型圈9设在第一本体71的外表面上。优选地,珩磨头包括一电机10,电机10设在所述珩磨头涨芯7的最左端,在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珩磨头涨芯7在所述贯通孔的轴向运动,珩磨条座6沿着径向涨开或收缩,带动珩磨条5做相应的涨开或收缩。本技术并不局限于通过电机形式驱动,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驱动,包括液压、汽缸等驱动形式,只要可以达到珩磨头涨芯7在所述贯通孔的轴向运动即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珩磨加工时,通过电机10将驱动珩磨头涨芯7向右移动,使珩磨条5向外涨开到加工尺寸,然后珩磨头旋转进入连杆大孔,连杆定位夹紧后开始往复珩磨加工。加工完成后,珩磨头退出连杆,电机10驱动珩磨头涨芯7向左退回,珩磨头涨芯7在缩刀弹簧4的作用下向左移动,珩磨条5在涨芯弹簧2的作用下收缩到原始状态。珩磨头中原珩磨条倒角为尺寸0°11′28″*15mm,珩磨条厚度磨损0.1mm后表面已经没有倒角,珩磨头定位导向性能减弱变差,影响后期加工稳定性。技术中,可以将珩磨条5倒角设计为3°*15mm,有效利用了1.5mm的珩磨条条厚度,使珩磨条在使用周期内保持有效的导向定位作用。又由于原珩磨条侧面棱边倒角不均匀较随意,所以也可以将倒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减少珩磨划伤的珩磨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少珩磨划伤的珩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珩磨头条座、珩磨头涨芯和珩磨条;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连接所述珩磨头条座,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珩磨头条座的中心都设有贯通孔,所述珩磨头涨芯贯穿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珩磨头条座的贯通孔,所述珩磨条为多条,沿着所述珩磨头条座的外表面均布,沿着所述珩磨条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2°‑4°*15mm的倒角,沿着所述珩磨条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20°‑40°*0.5mm的倒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少珩磨划伤的珩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珩磨头条座、珩磨头涨芯和珩磨条;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连接所述珩磨头条座,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珩磨头条座的中心都设有贯通孔,所述珩磨头涨芯贯穿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珩磨头条座的贯通孔,所述珩磨条为多条,沿着所述珩磨头条座的外表面均布,沿着所述珩磨条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2°-4°*15mm的倒角,沿着所述珩磨条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20°-40°*0.5mm的倒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珩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的贯通孔中还设有顶杆和缩刀弹簧,所述顶杆设在所述珩磨头涨芯和所述缩刀弹簧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发蒋志忠方悦人胡堃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