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编织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03150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2 06: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编织带,包括编织本体,编织本体包括自上往下依次分布的第一编织层、橡胶层、第二编织层,第一编织层由涤纶纤维编织形成;橡胶层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尖刺,上述尖刺分别嵌入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内;第二编织层由玻纤束编织形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强度高,使用方便,效果好。

High strength woven bel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igh strength woven belt, including woven body, woven body comprises from top to bottom are distributed the first fiber layer, a rubber layer, second layer woven, woven polyester fiber woven by the first layer formation; surface are provided under the spiked rubber layer, the first layer and the spines are embedded woven second woven layer; second woven layer made of fiberglass braided formation.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trength,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good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编织带
本技术涉及编织带
,尤其涉及一种高强度编织带。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线束保护多为聚氯乙烯软管护套,或布带缠绕结构,聚氯乙烯软管结构很不耐磨,布带缠绕结构耐磨但工作效率很低,在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很不适用。同时,现在人们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有更多的功能,又要更大的乘坐空间,因此发动机仓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发动机仓内的器件却越来越多,发动机仓内排布越来越密集,零件之间的干涉将不可避免。而线束类零件必须采用更加有效快捷的护套保护措施,在150℃的环境下保证被保护零件不被磨损,同时又能方便零件的维护保养。现有的编织带强度不够理想,不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尺寸去捆绑线束,使用不便,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高强度编织带,使用效果好。一种高强度编织带,包括编织本体,编织本体包括自上往下依次分布的第一编织层、橡胶层、第二编织层,第一编织层由涤纶纤维编织形成;橡胶层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尖刺,上述尖刺分别嵌入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内;第二编织层由玻纤束编织形成。优选的,还包括多个分隔条,多个分隔条均安装在第一编织层的上表面并沿编织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分隔条沿编织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优选的,沿编织本体的长度方向,编织本体具有相对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优选的,接头组件包括卡接件及与卡接件相配合的卡合件,卡接件靠近编织本体的第一端布置,卡接件安装在第二编织层的下表面;卡合件靠近编织本体的第二端布置,卡合件安装在第一编织层的上表面。优选的,卡接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接件自编织本体的第一端向编织本体的第二端间隔分布。优选的,卡接件包括支撑块,支撑块上设有卡接槽;卡合件包括与卡接槽相配合的卡接块。优选的,卡接槽的宽度随着其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本技术通过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的设计,并通过橡胶层作为支撑,提高整个编织带的强度;利用尖刺让第一编织层、橡胶层、第二编织层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提高整个编织带的连接强度,使用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结合;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参照图1: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强度编织带,包括编织本体,编织本体包括自上往下依次分布的第一编织层1、橡胶层2、第二编织层3,第一编织层1由涤纶纤维编织形成;橡胶层2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尖刺4,上述尖刺4分别嵌入第一编织层1和第二编织层3内;第二编织层3由玻纤束编织形成。本实施例还包括多个分隔条5,多个分隔条5均安装在第一编织层1的上表面并沿编织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分隔条5沿编织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在利用编织带缠绕线束时,利用分隔条5将线束分割、定位,避免线束意外移动,提高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沿编织本体的长度方向,编织本体具有相对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本实施例还包括接头组件,接头组件包括卡接件及与卡接件相配合的卡合件,卡接件靠近编织本体的第一端布置,卡接件安装在第二编织层3的下表面;卡合件靠近编织本体的第二端布置,卡合件安装在第一编织层1的上表面;利用卡合件和卡接件相连接,进而利用编织带包裹线束等。本实施例中,卡接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接件自编织本体的第一端向编织本体的第二端间隔分布;根据被裹物的尺寸、数量,选择让卡合件与不同位置的卡接件连接,这样能够让编织带紧贴被包裹物,提高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卡接件包括支撑块6,支撑块6上设有卡接槽7;卡合件包括与卡接槽7相配合的卡接块8;让卡接块8置于卡接槽7内,让编织带的两端连接起来。本实施例中,卡接槽7的宽度随着其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避免卡接块8与卡接槽7意外分离,提高连接效果。本实施例通过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的设计,并通过橡胶层作为支撑,提高整个编织带的强度;利用尖刺让第一编织层、橡胶层、第二编织层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提高整个编织带的连接强度,使用更加方便。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高强度编织带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编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织本体,编织本体包括自上往下依次分布的第一编织层、橡胶层、第二编织层,第一编织层由涤纶纤维编织形成;橡胶层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尖刺,上述尖刺分别嵌入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内;第二编织层由玻纤束编织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编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织本体,编织本体包括自上往下依次分布的第一编织层、橡胶层、第二编织层,第一编织层由涤纶纤维编织形成;橡胶层的上下表面均设有尖刺,上述尖刺分别嵌入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内;第二编织层由玻纤束编织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编织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分隔条,多个分隔条均安装在第一编织层的上表面并沿编织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分隔条沿编织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编织带,其特征在于,沿编织本体的长度方向,编织本体具有相对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兴龙
申请(专利权)人:宁国市兴龙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