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用人造器官的制造方法。人工晶状体最早是由英国眼科学家RidLy于1949年用有机玻璃制成,并首次在伦敦的Thomas医院植入人眼。七十年代以来,有机玻璃人工晶状体在制造技术和植入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近年来,由于广泛采用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使得植入成功率高达98-99%,视力恢复0.5以上达到92%。国外各型攀状有机玻璃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份为有机玻璃,固定部份(攀圈)多采用弹性尼龙线或聚丙烯线,两部份之间必须焊接。焊接部份给人工晶状体带来如下问题(1)在光学面上产生偏振光;(2)长期植入由于张力作用引起焊接点产生放射状裂纹;(3)尼龙线攀可以水解,长期植入攀圈可能断裂。一九七八年,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曾与电子工业部一0一0所化工部晨光研究院二分厂合作研制成功硅凝胶前房缝线型人工晶状体,并植入人眼获得成功,该项目曾获八二年国家专利技术三等奖。但硅凝胶前房缝线型人工晶状体仍采用聚丙烯线固定,因线穿过硅凝胶光学部份,对人工晶状体的光学性质也有所影响。本专利技术根据硅凝胶成型后为弹性这个物理特征,将光学部份和攀圈部份均采用硅凝胶材料,用同一工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硅凝胶CNY515型材料制造制造光学部份和固定部份(攀圈)之间无焊接缝的人工晶状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含氢硅油(含3-8ppm的铂铬化合物)、甲基乙烯硅油(含甲基乙烯基硅树脂作补强剂)组成的硅凝胶GNY515型材料的配方组份(按容积计)为:含氢硅油(含3-8PPm的铂铬化合物),100-150份甲基乙烯基硅油(含甲基乙烯基硅树脂),100-150份--经过配胶后的硅凝胶GNY515型材料在20±5℃的温度下滴铸光学部份和固定部份(攀圈)。待滴铸完成后,再 转入65-75℃的加温板上加光学面盖板圈使其完成固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开遗,
申请(专利权)人:蜀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