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13641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8 0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架,设置在车辆的上边梁上,以构成对翼子板的支撑,所述支架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形成对所述翼子板支撑的第一支撑板,以及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对所述翼子板支撑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固连且成角度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支架,通过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固连并角度设置,从而当第一支撑板受到沿车辆高度方向的碰撞力时,第一支撑板易发生变形,从而可对行人形成碰撞缓冲,形成对行人头部的保护,其结构简单可靠,有很好的实用性。

Bracke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bracket, set in the top beam of the vehicle, to form on the wing support, the support comprises forming a first support plate supporting the wing along the height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and th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wing support second support plates; the the first support plate and the support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second point set. Bracket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first support plate and second supporting plates fixedly connected and mounted, so when the first support plate by the collision force along the height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the first support plate is easily deformed, so as to form a buffer on the pedestrian collis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pedestrian head, its structure is simple and reliable and good practic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架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支架。
技术介绍
汽车在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时,汽车前部区域会对人体不同的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人体伤害程度越低,则行人保护性能越高。现有结构中的车辆在车前部均设有翼子板,在发生碰撞时该翼子板对人的头部造成的伤害较大,而现有技术中翼子板大多通过安装支架固连于车辆的上边梁上,由于该安装支架结构简单,沿高度方向的支撑刚度较大,因此不利于对行人的头部形成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支架,以减少碰撞时对行人造成的伤害,并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支架,设置在车辆的上边梁上,以构成对翼子板的支撑,所述支架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形成对所述翼子板支撑的第一支撑板,以及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对所述翼子板支撑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固连且成角度设置。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溃缩部;碰撞发生时,所述第一支撑板因所述溃缩部而具有沿车辆高度方向上的溃缩。进一步的,所述溃缩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溃缩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交汇连接而呈L形;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交汇处,形成有与所述上边梁连接安装的安装部。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板而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另一侧的安装板,以及设于所述安装板上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为长条孔。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和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连接设有加强筋块。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与所述翼子板形成固连的第一连接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自由端设有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翼子板侧面连接的第二连接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撑板自由端的翻边,以及设于所述翻边上的胶槽。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减重部。进一步的,于所述减重部周边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条。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架,通过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固连并角度设置,从而当第一支撑板受到沿车辆高度方向的碰撞力时,第一支撑板易发生变形,从而可对行人形成碰撞缓冲,形成对行人头部的保护,其结构简单可靠,有很好的实用性。(2)通过设置溃缩部可进一步保证第一支撑板的变形量,具有更好的缓冲效果。(3)溃缩部采用溃缩槽,结构简单可靠,便于设计制造,降低生产成本。(4)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呈L形设置,一方面可保证第一支撑板溃缩效果,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占用空间;而将安装部设于交汇处可便于支架与上边梁连接。(5)安装部采用安装板,结构简单可靠;而设置条形孔在装配时可便于与上边梁进行微调。(6)设置加强筋块一方面可保证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保证支架的成型效果。(7)同时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翼子板连接,可使得翼子板、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之间围构成三角形结构,可保证翼子板侧面在受到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碰撞时具有一定的刚度。(8)第二连接部采用翻边,一方面可便于加工制造,另一方面也可保证第二支撑板的结构强度,而设置胶槽可通过填充膨胀胶与翼子板连接,连接效果较好。(9)通过设置减重部可便于支架的轻量化设计。(10)设置加强筋条可保证第二支撑板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支架于安装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支架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边梁,2-翼子板,3-第一支撑板,301-第一连接部,4-第二支撑板,401-第二连接部,4011-翻边,4012-胶槽,5-减重部,6-加强筋条,7-安装部,701-安装板,702-安装孔,8-加强筋块,9-溃缩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支架,如图1和图2所示,设置在车辆的上边梁1上,以构成对翼子板2的支撑,该支架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形成对翼子板2支撑的第一支撑板3,以及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对翼子板2支撑的第二支撑板4。为了保证第一支撑板在受到来自翼子板2的沿车辆高度方向的碰撞力时可发生形变,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3与第二支撑板4成角度设置,且该角度α最优为锐角。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结构中,第一支撑板3与第二支撑板4一端交汇固连而呈L形,并可通过焊接连接以保证连接强度。同时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支撑板4的自由端以及在第一支撑板3上分别设有与翼子板2侧面形成固连的第二连接部401和与翼子板2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01,其中第一连接部301与下文所述的安装孔的结构相同,其为设于第一支撑板3上的条形孔,且该条形孔沿第一支撑板3的长度方向(近似于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通过设置条形孔也便于连接时对翼子板2进行微调。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不必设置第一连接部301,而直接将第一支撑板3与翼子板2焊接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401包括形成于第二支撑板4自由端的翻边4011,以及设于翻边上的胶槽4012,在连接时可通过在胶槽4012内填充膨胀胶与翼子板2侧面胶连。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该胶槽4012可为形成于所述翻边4011内表面(靠近第一支撑板3的型面为翻边4011的内表面,远离第一支撑板3的型面为翻边4011的外表面)上,其由翻边4011的外表面向内表面内凹形成,此外,与下文所述的加强筋条一段成型设置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胶槽4012为沿车辆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段,从而可在保证翻边4011刚度的情况下不影响第二支撑板4在车体内的装配。此外,为了便于轻量化设计,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支撑板4上还设有减重部5,该减重部5可为设于第二支撑板4中部的减重孔,该减重孔可为横截面随形于第二支撑板4的长方形孔。当然,本实施例中减重孔横截面除了可随形于第二支撑板4外,还可为其它结构,如其可为圆形、三角形以及多边形。同时,为了提高第二支撑板4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刚度,本实施例中在减重部5的周侧还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即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条6,如图2所示,该加强筋条位于减重部5的两相对侧,并也可由第二支撑板4外面内凹形成,也可为直接设于第二支撑板4上的凸起。为了便于支架与上边梁1安装,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的交汇处形成有安装部7。如图2所示,该安装部7相对于第二支撑板4而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的另一侧,其包括与第二支撑板4成角度设置的安装板701,为保证安装后支架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安装板701与第二支撑板4的夹角β为钝角,如其可为120度~180度。该安装板701在与上边梁1连接时可在安装板701上设置安装孔702并通过螺栓螺钉等可拆卸连接件连接。本实施例中安装孔702可为沿车辆长度方向设置的两个,且为了便于连接时可进行微调,该安装孔可为长条孔。当然,除了可在安装板701上设置安装孔702外,也可将安装板701与上边梁1采取焊接的连接方式。此外,为了保证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为了保证支架的成型效果,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支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架,设置在车辆的上边梁(1)上,以构成对翼子板(2)的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形成对所述翼子板支撑的第一支撑板(3),以及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对所述翼子板(2)支撑的第二支撑板(4);所述第一支撑板(3)和所述第二支撑板(4)固连且成角度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架,设置在车辆的上边梁(1)上,以构成对翼子板(2)的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形成对所述翼子板支撑的第一支撑板(3),以及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对所述翼子板(2)支撑的第二支撑板(4);所述第一支撑板(3)和所述第二支撑板(4)固连且成角度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上设有溃缩部(9);碰撞发生时,所述第一支撑板(3)因所述溃缩部(9)而具有沿车辆高度方向上的溃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部(9)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上的溃缩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和所述第二支撑板(4)交汇连接而呈L形;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和所述第二支撑板(4)的交汇处,形成有与所述上边梁(1)连接安装的安装部(7)。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7)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板(4)而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海波王淼董琳岳国辉刘珍海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