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性构造体和使用其的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705817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6 15: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性构造体,其包括透光性支承体、液体分散介质和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发光性构造体中,优选上述透光性支承体具有细孔,上述液体分散介质被保持在上述透光性支承体的细孔中,上述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分散在上述液体分散介质中。另外,发光性构造体中,还优选透光性支承体由形成三维的网眼结构的高分子链构成,在包括该透光性支承体和上述液体分散介质的湿润状态的凝胶状物中分散有一种或多种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由此,不会发生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相互的凝聚、表面改性基团的脱离等,具有高发光效率。

Luminescent structur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luminescent structure comprising a light transmitting support body, a liquid dispersing medium and a semiconductor nanometer particle phosphor. The luminescence structure, the light transmittance of the supporting body with pores, the liquid dispersion medium is maintained in the pores of transparent supporting body, the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s dispersed in the phosphor liquid dispersion medium. In addition, the luminescence structure, also preferably transparent polymer chain mesh structure supporting body formed by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including a gel in the light transmitting support and the liquid dispersion medium is dispersed in a wet state of one or more semiconductor nano particle phosphor. Thus, the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s, the mutual condensation of the phosphor,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the detachment of the groups can not occur, and the luminous efficiency of the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s is hig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性构造体和使用其的发光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含透光性支承体、液体分散介质、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发光性构造体、以及使用该发光性构造体的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也被称为量子点)由于尺寸因量子尺寸效应而可变的(size-tuneable)电子特性,受到商业上的瞩目。尺寸可变的电子特性能够用于生体标识、太阳光发电、催化剂作用、生体摄像、LED、一般的空间照明和电子发光显示器等各种用途。例如在日本特开2014-5689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发光器件,其包括:基底基板;设置在基底基板上的发光元件;形成于发光元件上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层密封部(透过性保护层);和形成于第一层密封部上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层密封部(第一荧光层),第二层密封部具有2种以上的半导体量子点(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日本特开2014-56896号公报的权利要求1、3)。日本特开2014-56896号公报中记载的专利技术中,通过使第一层密封部(透过性保护层)介于发光元件与包含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第二层密封部之间,来缓和发光元件的热导致的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劣化,实现第二层密封部的稳定化。但是,日本特开2014-56896号公报中记载的发光器件中,将在挥发性的溶剂中分散有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而得荧光体溶液与热固化性的环氧树脂混合,滴下到第一层密封部上使之固化来形成第二层密封部(日本特开2014-56896号公报的第[0075]、[0078]段)。像这样由于将分散于溶剂中的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在树脂中再分散,在再分散时会发生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凝聚,存在使发光特性劣化的问题。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在分散于液体分散介质中的状态下能够得到高效率的荧光特性,但是另一方面像日本特开2014-56896号公报中公开的发光器件那样与树脂材料混合时,又会导致发光效率降低。这可以认为是因为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彼此的凝聚、表面改性基团的脱离等、树脂中的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周边环境的变化导致的。由于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是胶体颗粒,所以实用化时需要将纳米颗粒装入封装材料中,但是即使在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被装入封装材料之后,如果氧气透过封装材料移动至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表面,也会引起光氧化,结果导致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量子产率(QY)降低。例如在日本特表2015-50912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制作包含胎体材料(matrixmaterial)和纳米颗粒的成形纳米颗粒荧光体的方法,为了提高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稳定性以使得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更加明亮,其寿命更长,和/或难以在各种处理条件下发生反应,所述方法包括:准备悬浊于胎体材料前体中的纳米颗粒的悬浊液的工序;和将上述悬浊液转化为成形纳米颗粒荧光体的工序。日本特表2015-509125号公报中记载的成形纳米颗粒荧光体,能够例如用聚合成形、接触成形、挤压成形、注塑成形等任意的成形技术,从胎体材料前体/纳米颗粒形成。这样的成形纳米颗粒荧光体例如用聚合物、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或玻璃那样的气体遮断材料覆盖。日本特表2015-509125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中,使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分散于其中的胎体材料为纳米颗粒能够分散、成形的任意的材料,可以例示聚合物、溶胶-凝胶、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丙烯酸酯等。因此,日本特表2015-509125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中,在成形胎体材料前体时的工序中,存在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表面变粗糙,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凝聚,由此导致光学性能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发生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相互的凝聚、表面改性基团的脱离等而具有高发光效率的使用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新的发光性构造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表面变粗糙、或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凝聚的情况,能够维持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优异光学特性的新的发光性构造体。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的特征在于,包括:透光性支承体、液体分散介质、和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上述液体分散介质优选为离子性液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上述液体分散介质优选是不挥发性的。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上述液体分散介质优选为水、甲苯、己烷、三氯甲烷、三辛胺、三辛基氧化膦、1-十八烯和离子性液体中的至少任一种。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优选上述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包括多个发光峰。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优选上述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发光波长在380~750nm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优选上述透光性支承体具有细孔,上述液体分散介质被保持在上述透光性支承体的细孔中,上述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分散在上述液体分散介质中。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发光性构造体,其不使用树脂固化工序,就能够将分散有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液体分散介质保持在透光性支承体的细孔内,所以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相互的凝聚、表面改性基团的脱离等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周边环境的变化难以发生,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以稳定地发挥作用的方式分散于液体分散介质中,难以发生发光特性的劣化。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优选上述液体分散介质被毛细管力保持在细孔中。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优选上述透光性支承体具有多孔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优选上述透光性支承体为胶囊状。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优选上述透光性支承体为毛细管状。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优选还包括至少覆盖上述细孔的开口的覆盖层。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优选上述透光性支承体具有阻气性。本专利技术也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包括:光源;和上述的发光性构造体分散在具有透光性的介质中而得的波长转换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优选透光性支承体由形成三维的网眼结构的高分子链构成,包括该透光性支承体和上述液体分散介质的湿润状态的凝胶状物中分散有一种或多种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通过包括由形成三维的网眼结构的高分子链构成的透光性支承体和液体分散介质的湿润状态的凝胶状物中分散有一种或多种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能够使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不与液体分散介质本身反应地凝固化。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表面变粗糙、或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凝聚的情况,能够维持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优异光学特性的发光性构造体(含凝固体的荧光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具有柔软性,可期待对具有柔软性的方面进行有效利用的广泛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中,优选上述透光性支承体的形成材料选自丙烯酸类聚合物、乙烯类聚合物、环氧类聚合物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全氟[2-(氟磺酰基乙氧基)丙基乙烯基醚共聚物、聚(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和Tetra-PEG(4-聚乙二醇)中的至少一个。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优选在最表面设置有具有透光性的覆盖层。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形成上述覆盖层的材料为具有3.0eV以上的带隙无机材料。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性构造体优选为片状。在这种情况下,发光性构造体优选被收纳在毛细管内。本专利技术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通过参照的附图进行理解的关于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能够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性构造体1的图。图2是对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发光性构造体和使用其的发光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性构造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透光性支承体、液体分散介质和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15 JP 2015-244212;2015.12.15 JP 2015-244211.一种发光性构造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透光性支承体、液体分散介质和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性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分散介质为离子性液体。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性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分散介质是不挥发性的。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性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分散介质为水、甲苯、己烷、三氯甲烷、三辛胺、三辛基氧化膦、1-十八烯和离子性液体中的至少任一种。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性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包含多个发光峰。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性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发光波长在380~750nm的范围内。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性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性支承体具有细孔,所述液体分散介质被保持在所述透光性支承体的细孔中,所述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分散在所述液体分散介质中。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性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分散介质被毛细管力保持在细孔中。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发光性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性支承体具有多孔结构。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发光性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性支承体为胶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角师之葛本恭崇两轮达也森下麻美和泉真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