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戊二烯或丁二烯高顺1,4-选择性聚合的催化体系及制法和用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8563 阅读:3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异戊二烯或丁二烯高顺1,4-选择性聚合的催化体系及制法和用法。该催化体系是由β-双亚胺稀土配合物、烷基化试剂和有机硼盐按摩尔比1∶2∶1~1∶1000∶2或者由β-双亚胺稀土配合物、烷基化试剂两组分按摩尔比1∶2~1∶1000组成;采用该催化体系催化异戊二烯或丁二烯高顺1,4-选择性聚合时,用己烷、苯、甲苯、二甲苯、溴苯或氯苯为溶剂;聚合温度为-60~120℃;聚合反应时间为5分钟~30小时;单体转化率为30%~100%;所合成的聚异戊二烯和聚丁二烯中顺1,4含量为97~99.9%,数均分子量在5~300万范围内,分子量分布小于3.0,具有拉伸结晶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4-选择性聚合的催化体系及制法和用法的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 4-选择性聚合的催化体系及制法和 用法。技术背景高顺式1,4-聚丁二烯和聚异戊二烯是综合性能优良的合成橡胶品种之 一,在民用、汽车、飞机制造、航空航天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当 聚异戊二烯结构中顺1,4-含量达到99%时其性能即可与天然橡胶相媲美。自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个专利技术稀土化合物能催化双烯烃聚合以来,各大橡 胶公司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催化体系,并申请了系列专利,主要原因是 稀土催化体系在对异戊二烯和丁二烯聚合的催化活性和顺l,4-选择性方面均 优于其他金属如钛、镍等催化体系,而且所得的聚异戊二烯和聚丁二烯橡胶 具有综合性能优越如凝胶少、易加工、耐磨、抗撕裂以及生胶强度高等特点。 然而这些专利所涉及的催化体系配方,基本上是在中国科学工作者专利技术的稀 土羧酸盐等基础上的改进,主催化剂成分变化很小。大致分为可溶的三组分 钕系列可溶的羧酸钕/烷基化试剂(如垸基铝)/卤化物;双组分体系不 溶的氯化钕/Lewis酸乳醇、胺、磷酸等;近年又发展了四组分催化体系可 溶的羧酸钕/垸基化试剂(如烷基铝)/垸基卤化物/共轭单体。比如日本JSR 公司开发的抗湿滑和低滚动阻力橡胶采用的催化体系是由与Lew's碱反应 的稀土化合物、铝氧烷、垸基铝以及金属氯化物与路易斯碱反应的产物组成 (US 4,468,496(1985));采用稀土羧酸盐/铝氧烷/金属氯化物催化丁二烯高顺 1,4-聚合选择性不超过90%,分子量分布较宽(<4.0) (US 6,391,990 B1(2002),US 6,838,526 Bl(2005)' US 2003/0065083A1, US 2005/0009979 Al )。法国Mechd'n公司申请的稀土磷酸盐/烷基化试剂/卤素给予体或稀土磷酸盐/垸基化试剂/卤素给予体/共轭单体催化体系能催化双烯烃聚合,顺1,4-选择性提高到98%以上,但若实现大于99%顺1,4-选择性需降低聚合温 度到-55。C,且橡胶在100。C的门尼值不超过80(US6,838,534B2(2005), US 6,858,686 B2 (2005) ,US 6,949,489 Bl (2005), US 6,992,157 B2 (2006))。 美国Goodyear T're& Rubber公司申请的专利US6, 713, 565 B2, US7, 022, 783B2 (2006); US H2036H (2002); US2005/0137338A1 (2005)涉及羧酸 钕/烷基铝/含卤素化合物/共轭单体催化体系,催化异戊二烯高顺1,4-聚合或 与丁二烯无规共聚合,顺1,4-选择性可以达到98%以上。R'ken研究人员申 请的稀土茂金属/垸基铝/有机硼盐阳离子催化体系对共轭烯烃均聚合及与含 卤素烯烃的共聚合有很高催化活性,并且聚合反应有活性聚合的特点 (US2002/0119889, US6, 596, 828 (2003), US6, 960, 631B2, US6, 683, 140B2),但获得高于95%以上的顺1,4选择性,必须在低于-20。C的聚合温 度下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 4-选择性聚合的催化体 系及制法和用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4-选择性聚合的催化体系,是由 A双亚胺稀土配合物、烷基化试剂和有机硼盐按摩尔比1:2:1 1:1000:2组成 或者由A-双亚胺稀土配合物、垸基化试剂两组分按摩尔比1:2 1:1000组成; 所述的,双亚胺稀土配合物的分子式为 LnX2(THF)m , m = 0 2,其结构式为<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9</formula>式中,R和R3为氮原子上的取代基,其为苯基、对甲基苯基、对乙基苯 基、对异丙基苯基、对叔丁基苯基、苄基、间甲基苯基、间乙基苯基、间异 丙基苯基、均三甲基苯基、2,6-二甲基苯基、2,6-二乙基苯基、2,6-二乙基-4-甲基苯基、均三乙基苯基、2,6-二乙基-4-叔丁苯基、2,6-二异丙基苯基、2,6-二异丙基_4-甲基苯基、均三异丙基苯基、2,6-二叔丁基苯基、2,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2,6-二苯基苯基或2, 6-二三氟甲基苯基;R2为》-双亚胺骨架上碳的取代基,其为甲基或乙基; R4为》-双亚胺骨架上碳的取代基,其为甲基或乙基; 稀土金属(Ln)为钪(Sc)、钇(Y)、镧(La)、鈽(Ce)、鐯(Pr)、钕(Nd)、 钐(Sm)、铕(Eu)、轧(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 镥(Lu),优选钇(Y)、镧(La)、钕(Nd)、轧(Gd)、铽(Tb)、镝(Dy)、钬(Ho)、 铒(Er)、铥(Tm)或镥(Lu);X为F、 Cr、 Bf或r;或者,X为CH2SiMe3、 CH2C6H4-6-N(CH3)2、 CH(SiMe3)2、CH2C6H5、CH3、CH2CH3或CH2(CH2)2CH3;或者,X为N(SiMe3)2; 或者,X为OCH3、 OCH2CH3、 OCH(CH3)2或OCH(CH3)2;或者,X为 OCO(CH2)6CH3 、 OCOCH(C2H5)(CH2)3CH3 、 OC6H5 、 OC6Hr2,6-(CH3)2 、 OC6Hr2,6-(CH2CH3)2或OC6H3-2,6-'Pr2;所述的烷基化试剂为分子式为A1R3的烷基铝、分子式为HA1R2的垸基氢化铝、分子式为A1R2C1的烷基氯化铝或铝氧烷;所述的分子式为A1R3的烷基铝或分子式为HA1R2的烷基氢化铝与所述 的A-双亚胺稀土配合物的摩尔比例为2:1 100:1;所述的分子式为A1R2C1的烷基氯化铝与所述的^^又亚胺稀土配合物的 摩尔比例为2:1 50:1;所述的铝氧烷与所述的,双亚胺稀土配合物的摩尔比例为2:1 1000:1;所述的分子式为A1R3的烷基铝为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正丙基铝、 三正丁基铝、三异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戊基铝、三己基铝、三环己基铝、 三辛基铝、三苯基铝、三对甲苯基铝、三苄基铝、乙基二苄基铝、乙基二对 甲苯基铝或二乙基苄基铝,优选三异丁基铝、三戊基铝或三己基铝;所述的分子式为HA1R2的烷基氢化铝为二甲基氢化铝、二乙基氢化 铝、二正丙基氢化铝、二正丁基氢化铝、二异丙基氢化铝、二异丁基氢化铝、 二戊基氢化铝、二己基氢化铝、二环己基氢化铝、二辛基氢化铝、二苯基氢 化铝、二对甲苯基氢化铝、二节基氢化铝、乙基节基氢化铝或乙基对甲苯基 氢化铝,优选二异丙基氢化铝或二异丁基氢化铝;所述的分子式为A1R2C1的垸基氯化铝为二甲基氯化铝、二乙基氯化 铝、二正丙基氯化铝、二正丁基氯化铝、二异丙基氯化铝、二异丁基氯化铝、 二戊基氯化铝、二己基氯化铝、二环己基氯化铝、二辛基氯化铝、二苯基氯 化铝、二对甲苯基氯化铝、二节基氯化铝、乙基节基氯化铝或乙基对甲苯基 氯化铝;所述的铝氧垸为甲基铝氧烷、乙基铝氧烷、正丙基铝氧烷或正丁基铝氧烷;所述的有机硼盐为、 或B(C6F5)3, 其与所述的"-双亚胺稀土配合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异戊二烯或丁二烯高顺1,4-选择性聚合的催化体系,其特征在于,其是由β-双亚胺稀土配合物、烷基化试剂和有机硼盐三组分按摩尔比1∶2∶1~1∶1000∶2组成或者由β-双亚胺稀土配合物、烷基化试剂两组分按摩尔比1∶2~1∶1000组成;所述的β-双亚胺稀土配合物的分子式为[N(R↓[1])C(R↓[2])CHC(R↓[4])N(R↓[3])]LnX↓[2](THF)↓[m](m=0~2),其结构式为: *** 式中,R↓[1]和R↓[3]为氮原子上的取代基,其为苯基、对甲基苯基、对乙基苯基、对异丙基苯基、对叔丁基苯基、苄基、间甲基苯基、间乙基苯基、间异丙基苯基、均三甲基苯基、2,6-二甲基苯基、2,6-二乙基苯基、2,6-二乙基-4-甲基苯基、均三乙基苯基、2,6-二乙基-4-叔丁苯基、2,6-二异丙基苯基、2,6-二异丙基-4-甲基苯基、均三异丙基苯基、2,6-二叔丁基苯基、2,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2,6-二苯基苯基或2,6-二三氟甲基苯基; R↓[2]为β-双亚胺骨架上碳的取代基,其为甲基或乙基; R↓[4]为β-双亚胺骨架上碳的取代基,其为甲基或乙基; 稀土金属(Ln)为钪(Sc)、钇(Y)、镧(La)、鈰(Ce)、鐠(Pr)、钕(Nd)、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优选钇(Y)、镧(La)、钕(Nd)、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或镥(Lu); X为F↑[-]、Cl↑[-]、Br↑[-]或I↑[-];或者,X为CH↓[2]SiMe↓[3]、CH↓[2]C↓[6]H↓[4]-6-N(CH↓[3])↓[2]、CH(SiMe↓[3])↓[2]、CH↓[2]C↓[6]H↓[5]、CH↓[3]、CH↓[2]CH↓[3]或CH↓[2](CH↓[2])↓[2]CH↓[3];或者,X为N(SiMe↓[3])↓[2];或者,X为OCH↓[3]、OCH↓[2]CH↓[3]、OCH(CH↓[3])↓[2]或OCH(CH↓[3])↓[2];或者,X为OCO(CH↓[2])↓[6]CH↓[3]、OCOCH(C↓[2]H↓[5])(CH↓[2])↓[3]CH↓[3]、OC↓[6]H↓[5]、OC↓[6]H↓[3]-2,6-(CH↓[3])↓[2]、OC↓[6]H↓[3]-2,6-(CH↓[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冬梅李丹凤李世辉刘新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2[中国|长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