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49158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7 01:55
一种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根据实施方式,提供收纳于在层叠铁心上设置的每1极45个槽(13)的3相偶数极的2层卷绕电枢绕组。在各相带(17、18)的各线圈片组中,第2以及第5并联电路的线圈片(15、16)的位置为线圈片组的3个线圈片的位置中的、从极中心侧计数的第2的位置,在各相带(17、18)的10个线圈片组中的、6组或者4组中,第1或者第4并联电路的线圈片(15、16)的位置为从极中心侧计数的第1的位置,在各相带(17、18)的各线圈片组中的、从极中心数第1个组与第2个组之间,以第1或者第4并联电路的线圈片(15、16)的从极中心侧计数的位置互不相同的方式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5-188564(申请日:2015年9月25日)为基础,享受该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应用于具备3相且每1极45个槽的偶数极的旋转电机的6个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组。
技术介绍
在大容量的旋转电机中,电枢绕组将上线圈片与下线圈片呈2层配置于在层叠铁心上设置的槽,并将上线圈片与下线圈片串联连接,由此提高产生电压,增大设备容量。但是,如果电枢绕组的电压变高,则为了耐电压而增厚电枢绕组的主绝缘厚度,结果,导体部分的截面积减小而电流密度增加,从而导致损失增加。此外,尤其是在从主绝缘的外侧冷却电枢绕组的间接冷却方式的机械中,增厚主绝缘厚度存在导致热电阻的增加、电枢绕组的温度上升变大的问题。因此,通过将电枢绕组分割成多个并联电路,可以实施将设备的容量保持原样而降低电枢绕组的电压并减薄主绝缘厚度,从而实现损失降低以及冷却能力的提高。此外,在间接冷却方式的大容量机中一般增多槽数从而增加电枢绕组的冷却周长,因此,需要具有超过3个并联电路那样的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组。在如此在2极机中应用具有超过3个并联电路那样的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组的情况下,无法使每个并联电路的产生电压完全相同,因此存在产生并联电路间的循环电流而增大电枢绕组的损失的问题。为了降低该循环电流损失,重要的是尽量减小各并联电路的产生电压的不平衡,为此而需要对于各相带中的各并联电路所属的线圈配置予以特别的考虑。参照图13所示的电枢绕组的1相的展开示意图对改善了这样的线圈配置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3是基于哈密顿·泰勒的专利(美国专利第2,778,962号)的具有能够应用于具有3相2极72槽的旋转电机的4个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组的例子。另外,在图13中仅示出1相,而对于其他2相,能够容易地理解为将图示的相的电枢绕组的结构分别错开120度以及240度。在该专利中,在用1~4的编号表示并联电路的情况下,将第1相带17的12个上线圈片15、下线圈片16的并联电路编号分别设为从极中心侧依次为122121121221,将第2相带18的上线圈片15、下线圈片16的并联电路编号分别设为从极中心侧依次为344343343443,减小每个并联电路的电压大小的偏差(相对于平均的相电压的偏差的绝对值)以及每个并联电路的电压的相位差的偏差(平均的相电压的相位角的偏差)。此外,为了实现这样的连接,在图13中在连接侧的线圈端19a设置14根/相的跨接线20a。另一方面,对于减小每个并联电路的电压大小的偏差以及相位角的偏差,已知有鲁道夫·哈伯曼的(美国专利第2,778,963号)专利。在该专利中,示出每个并联电路的电压大小的偏差为0.4%以内,相位角的偏差为0.15度以内的基准,而在上述的哈密顿·泰勒专利中,每个并联电路的电压大小的偏差为0.12%,相位角的偏差为0度,即便从相同基准来看也体现高度的平衡度,可以认为减小循环电流的效果充分。基于上述的哈密顿·泰勒的专利的连接方法提供具有能够应用于具有3相2极72槽的旋转电机的4个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组,但在间接冷却方式的大容量旋转电机中需要并联电路数更多的电枢绕组。因此,如图14所示,已知有具有应用于具有2极72槽的旋转电机的6个并联电路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连接方法。但是,该连接方法提供具有能够应用于具有3相2极72槽的旋转电机的6个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组,但应用被限定在具有3相2极72槽的旋转电机。今后,可以预见间接冷却方式的大容量旋转电机需要更加大容量化,谋求进一步增多匝数来确保产生电压。为此,期望实现槽数更多的电枢绕组。例如,期望实现具有应用于具有3相且每1极45槽的旋转电机的6个并联电路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是收纳于在层叠铁心上设置的每1极45个槽中的3相偶数极的2层卷绕电枢绕组,其中,该绕组的各相具有分割成由第1相带以及第2相带构成的2个相带的6个并联电路,各并联电路由在连接侧线圈端以及反连接侧线圈端分别相互串联连接的上线圈片与下线圈片构成,在用从极中心起依次计数的位置表示一个相带中的上线圈片、下线圈片的各自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将该上线圈片、下线圈片分别分成位于从极中心起第1到第3、第4到第6、第7到第9、第10到第12、第13到第15的位置的5个线圈片组,在上述第1相带的各线圈片组配置与第1、第2、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3个线圈片,在上述第2相带的各线圈片组配置与第4、第5、第6并联电路对应的3个线圈片,在各相带的各线圈片组中,上述第2以及第5并联电路的线圈片的位置为线圈片组的3个线圈片的位置中的、从极中心侧计数的第2的位置,在各相带的10个线圈片组中的、6组或者4组中,上述第1或者第4并联电路的线圈片的位置为线圈片组的3个线圈片的位置中的、从极中心侧计数的第1的位置,在各相带的各线圈片组中的、从极中心起第1个组与第2个组之间,以对于上述第1或者第4并联电路的线圈片的位置,在线圈片组的3个线圈片的位置中的、从极中心侧计数的位置互不相同的方式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图2是第2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图3是第3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图4是第4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图5是第5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图6是第6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图7是第7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图8是第8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图9是第9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图10是第10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图11是第11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图12是第12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图13是现有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图14是现有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的2极1相的展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根据某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是收纳于在层叠铁心上设置的每1极45个槽中的3相偶数极的2层卷绕电枢绕组,该绕组的各相具有被分割成由第1相带以及第2相带构成的2个相带的6个并联电路,各并联电路由在连接侧线圈端以及反连接侧线圈端分别相互串联连接的上线圈片与下线圈片构成,在用从极中心起依次计数的位置表示一个相带中的上线圈片、下线圈片的各自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将该上线圈片、下线圈片分别分成位于从极中心起第1到第3、从第4到第6、从第7到第9、从第10到第12、从第13到第15的位置的5个线圈片组,在上述第1相带的各线圈片组配置与第1、第2、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3个线圈片,在上述第2相带的各线圈片组配置与第4、第5、第6并联电路对应的3个线圈片,在各相带的各线圈片组中,上述第2以及第5并联电路的线圈片的位置为线圈片组的3个线圈片的位置中的、从极中心侧计数的第2的位置,在各相带的10个线圈片组中的6组或者4组中,上述第1或者第4并联电路的线圈片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是收纳于在层叠铁心上设置的每1极45个槽中的3相偶数极的2层卷绕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该绕组的各相具有分割成由第1相带以及第2相带(17、18)构成的2个相带的6个并联电路,各并联电路由在连接侧线圈端(19a)以及反连接侧线圈端(19b)分别相互串联连接的上线圈片(15)与下线圈片(16)构成,在用从极中心起依次计数的位置表示一个相带中的上线圈片(15)、下线圈片(16)的各自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将该上线圈片(15)、下线圈片(16)分别分成位于从极中心起第1到第3、第4到第6、第7到第9、第10到第12、第13到第15的位置的5个线圈片组,在上述第1相带(17)的各线圈片组配置与第1、第2、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3个线圈片(15、16),在上述第2相带(18)的各线圈片组配置与第4、第5、第6并联电路对应的3个线圈片(15、16),在各相带的各线圈片组中,上述第2以及第5并联电路的线圈片(15、16)的位置为线圈片组的3个线圈片的位置中的、从极中心侧计数的第2的位置,在各相带的10个线圈片组中的、6组或者4组中,上述第1或者第4并联电路的线圈片(15、16)的位置为线圈片组的3个线圈片的位置中的、从极中心侧计数的第1的位置,在各相带的各线圈片组中的、从极中心起第1个组与第2个组之间,以对于上述第1或者第4并联电路的线圈片(15、16)的位置,在线圈片组的3个线圈片的位置中的、从极中心侧计数的位置互不相同的方式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25 JP 2015-1885641.一种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是收纳于在层叠铁心上设置的每1极45个槽中的3相偶数极的2层卷绕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该绕组的各相具有分割成由第1相带以及第2相带(17、18)构成的2个相带的6个并联电路,各并联电路由在连接侧线圈端(19a)以及反连接侧线圈端(19b)分别相互串联连接的上线圈片(15)与下线圈片(16)构成,在用从极中心起依次计数的位置表示一个相带中的上线圈片(15)、下线圈片(16)的各自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将该上线圈片(15)、下线圈片(16)分别分成位于从极中心起第1到第3、第4到第6、第7到第9、第10到第12、第13到第15的位置的5个线圈片组,在上述第1相带(17)的各线圈片组配置与第1、第2、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3个线圈片(15、16),在上述第2相带(18)的各线圈片组配置与第4、第5、第6并联电路对应的3个线圈片(15、16),在各相带的各线圈片组中,上述第2以及第5并联电路的线圈片(15、16)的位置为线圈片组的3个线圈片的位置中的、从极中心侧计数的第2的位置,在各相带的10个线圈片组中的、6组或者4组中,上述第1或者第4并联电路的线圈片(15、16)的位置为线圈片组的3个线圈片的位置中的、从极中心侧计数的第1的位置,在各相带的各线圈片组中的、从极中心起第1个组与第2个组之间,以对于上述第1或者第4并联电路的线圈片(15、16)的位置,在线圈片组的3个线圈片的位置中的、从极中心侧计数的位置互不相同的方式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以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3、第4、第7、第10、第15的位置,下线圈片(16)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1、第6、第9、第10、第13的位置,上述第2以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2、第5、第8、第11、第14的位置,上述第3以及第6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1、第6、第9、第12、第13的位置,下线圈片(16)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3、第4、第7、第12、第15的位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以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3、第4、第7、第12、第15的位置,下线圈片(16)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1、第6、第9、第12、第13的位置,上述第2以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2、第5、第8、第11、第14的位置,上述第3以及第6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1、第6、第9、第10、第13的位置,下线圈片(16)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3、第4、第7、第10、第15的位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以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3、第4、第9、第10、第15的位置,下线圈片(16)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3、第4、第7、第12、第15的位置,上述第2以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2、第5、第8、第11、第14的位置,上述第3以及第6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1、第6、第7、第12、第13的位置,下线圈片(16)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1、第6、第9、第10、第13的位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以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3、第4、第7、第12、第15的位置,下线圈片(16)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3、第4、第9、第10、第15的位置,上述第2以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2、第5、第8、第11、第14的位置,上述第3以及第6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1、第6、第9、第10、第13的位置,下线圈片(16)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1、第6、第7、第12、第13的位置。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以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配置于从极中心起第3、第4、第9、第10、第15的位置,下线圈片(16)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田真史上田隆司德增正十川和真新政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