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器组件和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47682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7 0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温控器组件和烹饪器具,其中,温控器组件包括:隔热座、感温元件和导热杯盖,隔热座的上表面设有凹位;感温元件位于凹位处,且其上表面凸出隔热座的上表面;导热杯盖罩设在隔热座上,且导热杯盖的内表面与感温元件的上表面相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温控器组件,通过隔热座来放置感温元件,既减少侧面热场对感温元件感温的影响,确保感温元件感温的主要来源是导热杯盖的上表面的热量,从而确保感温的准确性;又将感温元件限位在导热杯盖和隔热座之间,而无需直接将导热杯盖和感温元件进行压铆连接为一体,从而避免了两者直接压铆连接时因没有缓冲而导致感温元件被压损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温控器组件和烹饪器具
本技术涉及厨房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温控器组件和包括该温控器组件的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烹饪器具如煎烤机,其上的温控器组件通常采用五金件压片将温控器或热敏电阻进行压铆连接为一体。这种五金压铆的方式没有缓冲,加工过程容易使温控器或热敏电阻压损;并且温控器组件边缘的热场容易通过五金压片传递给温控器或热敏电阻,从而对温控器或热敏电阻的感温造成干扰,影响判断真实的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控器组件。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温控器组件的烹饪器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器组件,包括:隔热座,所述隔热座的上表面设有凹位;感温元件,位于所述凹位处,且其上表面凸出所述隔热座的上表面;和导热杯盖,罩设在所述隔热座上,且所述导热杯盖的内表面与所述感温元件的上表面相接触。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组件,通过隔热座来放置感温元件,一方面利用隔热座的隔热作用,减少侧面热场对感温元件感温的影响,确保感温元件感温的主要来源是导热杯盖的上表面的热量,从而确保感温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感温元件设置在隔热座上的凹位处,导热杯盖罩设在隔热座上,从而将感温元件限位在导热杯盖和隔热座之间,而无需直接将导热杯盖和感温元件进行压铆连接为一体,从而避免了两者直接压铆连接时因没有缓冲而导致感温元件被压损的情况发生,从而既保证了温控器组件组装时的质量可靠性,又保证了温控器组件感温的准确性。另外,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的上表面凸出所述隔热座的上表面的高度为0.5mm~2.5mm。感温元件的上表面凸出隔热座的上表面,优选地,感温元件的上表面凸出隔热座的上表面的高度为0.5mm~2.5mm,确保感温元件的上表面与导热杯盖的下表面接触可靠,从而确保感温的准确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隔热座的上表面与所述导热杯盖的内表面之间具有0.5mm~2.5mm的间隙。设计隔热座的上表面和导热杯盖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一方面确保隔热座的上表面不会对感温元件和导热杯盖的接触产生干涉,从而保证感温元件和导热杯盖接触的可靠性,进而保证感温元件感温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使隔热座的上表面和导热杯盖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隔热层,从而大大降低隔热座的温升,确保长期使用时隔热座不会出现老化现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隔热座的外侧面与所述导热杯盖的内侧面之间具有0.5mm~2.5mm的间隙。设计隔热座的外侧面与导热杯盖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在隔热座的外侧面和导热杯盖的内侧面之间形成空气隔热层,从而大大降低导热杯盖传递给隔热座的热量,既保证感温元件感温的绝大多数热量来源于导热杯盖的上表面,保证感温的准确性,又大大降低了温控器的温升,确保长期使用时隔热座不会出现老化现象。当然,上述感温元件的上表面凸出隔热座的上表面的高度、隔热座的上表面与导热杯盖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隔热座的外侧面与导热杯盖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不限于上述具体限定,只要不脱离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热杯盖铆接在所述隔热座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热杯盖沿其周向设有多个向下延伸的卡爪,所述隔热座上沿其周向设有多个凹坑位,沿所述导热杯盖的周向对所述卡爪施加向内的作用力,所述卡爪卡紧在所述凹坑位内。导热杯盖采用机械铆接的方式与隔热座连接在一起,组装方式简单,加工方便;具体地,在导热杯盖的周边设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向下延伸的卡爪,在隔热座的周边设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凹坑位,将感温元件放置于隔热座上的凹位处后,盖上导热杯盖,然后沿导热杯盖的周向对卡爪施加向内的作用力,将卡爪压入隔热座周边的凹坑位内卡紧,实现导热杯盖与隔热座的可靠连接,组装简单可靠;当然,设计两个卡爪及两个与卡爪配合的凹坑位,同样能够实现导热杯盖与隔热座的可靠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热杯盖为铝制导热杯盖;和/或,所述隔热座为塑胶隔热座、电木隔热座、PPS隔热座或PET隔热座。导热杯盖采用传热性能好的铝制成,有效保证温控器组件感温的准确性,优选地,导热杯盖为铝拉伸件;隔热座优选地采用具有隔热作用的耐高温塑胶材料制成,也可采用具有隔热作用的电木、PPS(聚苯硫醚)材料、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制成;当然,导热杯盖也可采用其它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隔热座也可采用其它隔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优选地,制作隔热座的材料具有耐高温性能,以防止隔热座长期使用而老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包括:热敏电阻和套设在所述热敏电阻外的绝缘套管,所述绝缘套管的内表面与所述热敏电阻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绝缘套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导热杯盖的下表面相接触。绝缘套管的设置,以保证温控器组件工作的安全性;绝缘套管的内表面与热敏电阻的上表面接触,绝缘套管的外表面与导热杯盖的下表面接触,以通过绝缘套管将导热杯盖的热量传递给热敏电阻,保证热敏电阻感温的准确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为突跳式温控器。感温元件采用突跳式温控器,突跳式温控器能够在其感应到温度达到预设值时及时断开,从而将烹饪器具的加热温度控制在安全温度范围内,从而保证烹饪器具的正常工作。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温控器组件,并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温控器组件的有益效果。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为煎烤机或电饼铛。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温控器组件的导热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温控器组件的隔热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导热杯盖和图2所示隔热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温控器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温控器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E-E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温控器组件,10导热杯盖,101卡爪,102杯沿,20隔热座,201凹位,202凹坑位,203支撑台,30热敏电阻,40绝缘套管,50突跳式温控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参照附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温控器组件和烹饪器具。如图3至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器组件1,包括:隔热座20、感温元件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温控器组件和烹饪器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温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座,所述隔热座的上表面设有凹位;感温元件,位于所述凹位处,且其上表面凸出所述隔热座的上表面;和导热杯盖,罩设在所述隔热座上,且所述导热杯盖的内表面与所述感温元件的上表面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座,所述隔热座的上表面设有凹位;感温元件,位于所述凹位处,且其上表面凸出所述隔热座的上表面;和导热杯盖,罩设在所述隔热座上,且所述导热杯盖的内表面与所述感温元件的上表面相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元件的上表面凸出所述隔热座的上表面0.5mm~2.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座的上表面与所述导热杯盖的内表面之间具有0.5mm~2.5mm的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座的外侧面与所述导热杯盖的内侧面之间具有0.5mm~2.5mm的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杯盖铆接在所述隔热座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秀宝杜明辉黄杰泉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