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644931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6 2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微粉的固相团聚问题,以及在自组装过程中中间相沥青层状堆积均匀性问题,提供了一种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所述复合材料以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经球化后得到的微粉作为基料,微粉粒径为3‑6μm,所述基料外部包裹沥青中间相包覆层,包覆层平均堆积厚度为0.3‑1.0μm。该复合材料包覆颗粒均匀,达到了结构稳定化、形态最佳化,避免了使用阻聚剂造成的工艺难度增加和杂质的引入,利于电池极片的加工,电性能得到较大提高。该方法可实现连续化生产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
,特别涉及一种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碳材料由于其化学性能稳定,具有较高的电子传导性,可插层而形成插层化合物特性,同时具有耐热性、抗冲击性、高比强等特性,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使用的均为碳材料,包括软碳材料(SCC)如石墨类碳材料,及一些热解硬碳。天然石墨有理想的层状结构,具有较高的电容量,但其震实密度低,在实际使用中降低了电池的电容量;普通人造石墨粉形状不规则,比表面积大,在制备的电池极片中,石墨的C轴垂直于极片和隔膜,不利于电解液和锂离子的扩散、嵌入和迁出,降低了电池的电容量和充放电倍率;人造石墨化中间相,结构稳定、比表面积小、循环性能好,但是存在电容量较低,压实密度不理想等问题。针对每一种材料的不足,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方法。中国专利CN102569755A公开了一种石墨类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对植物原料碳化物添加纳米包覆材料和添加剂,并经碳化、研磨、造粒、低温烧结、石墨化等处理过程制备而成,该方法生产工艺复杂,辅助原料多,制作成本较高,电池的比容量低。中国专利CN1397598A公开了一种碳包覆石墨的制备方法,用树脂包覆后,经700-1200℃碳化处理,得到碳包覆的石墨微粉,包覆层与石墨基质的结合度较差,不能有效的阻止溶剂共嵌入和石墨层的剥离。中国专利CN1585172A公开了一种石墨颗粒表面包覆沥青的方法,来提高负极材料的可逆容量和循环稳定性,该方法制得的材料强度大,韧性差,当压实密度较高时,易使包覆层破裂。中国专利CN100459244C公开了一种石墨粉包覆石墨化中间相层的方法,该方法使用添加剂抑制石墨颗粒的团聚,由于添加剂分散不均,无法有限抑制石墨颗粒的团聚,且在添加过程中向材料中引入了无效的杂质,降低了材料的比容量。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方法制备出高质量的碳包覆石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微粉的固相团聚问题,以及在自组装过程中中间相沥青层状堆积均匀性问题,提供了一种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包覆颗粒均匀,达到了结构稳定化、形态最佳化,避免了使用阻聚剂造成的工艺难度增加和杂质的引入,利于电池极片的加工,电性能得到较大提高。该方法可实现连续化生产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一种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以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经球化后得到的微粉作为基料,微粉粒径为3-6μm,所述基料外部包裹沥青中间相包覆层,包覆层平均堆积厚度为0.3-1.0μm。本专利技术同时提供了一种上述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将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球化,得到粒径为3-6μm的石墨微粉;2)将石墨微粉与洗油按照质量比1:1-20的比例装入打浆容器内,控制打浆容器内温度190-230℃,压力0.2-0.4MPa,打浆时间60-90min,搅拌打浆制成半浆状中间产品;3)将原料沥青与半浆状中间产品按照质量比2-5:1的比例混合均匀,送入加热炉内加热,混合物料升温至390-450℃后,将物料入反应器内;4)保持反应器内温度为390-450℃,压力0.1-0.4MPa,聚合反应2-6h;5)聚合完成后,生成反应产物聚合物和洗油;将聚合物与洗油分离;并将洗油经冷却后回收;再将聚合物用洗油进行洗涤、萃取,分离得到包覆沥青中间相的石墨粉;6)对包覆沥青中间相的石墨粉进行干燥、碳化及石墨化,得到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本专利技术优于其他工艺方法的特点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聚合反应过程中,在高温环境下,半浆状中间产品中的洗油与原料沥青两种物质发生质置换过程,即基料石墨所吸附的洗油在温度超过自身干点后,会异向释出,而原料沥青会同向植入,通过质置置换后,原料沥青迅速吸附在基料浅层,得到包覆沥青中间相的石墨粉;再经碳化和石墨化,达到SCC材料自组装均匀复合,包覆颗粒均匀,结构稳定化、形态最佳化,提高了震实和压实密度,避免了使用阻聚剂造成的工艺难度增加和杂质的引入,利于电池极片的加工,电性能得到较大提高。附图说明图1、实施例1中原料天然石墨的光学显微照片;图2、实施例1中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产品的光学显微照片;a、正交偏光,b、明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用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仅限于此。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石墨、人造石墨、洗油(是煤焦油或石油中的馏分,230~300℃,一般为黄褐色或棕色油状液体,主要由萘类化合物、苊、芴、氧芴、酚、氮杂芳环化合物等组成)和沥青均为市售产品。实施例1将天然石墨球化,得到平均粒径为3μm的石墨微粉;在容积为10L的打浆器内加入500g平均粒径为3μm的石墨微粉,再加入洗油1000g,将打浆器内温度升温至200℃,通入氮气,保持打浆器内的压力在0.2MPa,搅拌打浆70min,打浆结束后放出浆料;将浆料与3000g沥青混合均匀后,装入加热器内加热并升温至400℃,再将物料送入反应器内,在温度400℃、0.1MPa压力下聚合反应3h;反应结束后放出物料,将洗油经冷却后回收;将聚合物用洗油进行洗涤、萃取,分离得到包覆沥青中间相的石墨粉,再经干燥、碳化、石墨化后得到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样品1。采用常规测定方法测定的原料及产品图片见图1及图2。实施例2将人造石墨球化,得到平均粒径为5μm的石墨微粉;在容积为10L的打浆器内加入500g平均粒径为5μm的石墨微粉,再加入洗油1000g,将打浆器内温度升温至210℃,通入氮气,保持打浆器内的压力在0.3MPa,搅拌打浆80min,打浆结束后放出浆料;将浆料与3000g沥青混合均匀后,装入加热器内加热并升温至420℃,再将物料送入反应器内,在温度420℃、0.3MPa压力下反应4h;反应结束后放出物料,将洗油经冷却后回收;将聚合物用洗油进行洗涤、萃取,分离得到包覆沥青中间相的石墨粉,再经干燥、碳化、石墨化后得到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样品2。实施例3将天然石墨球化,得到平均粒径为6μm的石墨微粉;在容积为10L的打浆器内加入500g平均粒径为6μm的石墨微粉,再加入洗油1000g,将打浆器内温度升温至230℃,通入氮气,保持打浆器内的压力在0.4MPa,搅拌打浆70min,打浆结束后放出浆料;将浆料与3000g沥青混合均匀后,装入加热器内加热并升温至430℃,再将物料送入反应器内,在温度430℃、0.4MPa压力下反应5h;反应结束后放出物料,将洗油经冷却后回收;将聚合物用洗油进行洗涤、萃取,分离得到包覆沥青中间相的石墨粉,再经干燥、碳化、石墨化后得到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样品3。实施例1~3所得SCC碳材料的检测结果如表1。表1、SCC碳材料的检测结果实施例4将天然石墨球化,得到粒径为3~6μm的石墨微粉;在容积为10L的打浆器内加入1000g粒径为3~6μm的石墨微粉,再加入洗油1000g,将打浆器内温度升温至220℃,通入氮气,保持打浆器内的压力在0.4MPa,搅拌打浆90min,打浆结束后放出浆料;将浆料与7000g沥青混合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以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经球化后得到的微粉作为基料,微粉粒径为3‑6μm,所述基料外部包裹沥青中间相包覆层,包覆层平均堆积厚度为0.3‑1.0μ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以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经球化后得到的微粉作为基料,微粉粒径为3-6μm,所述基料外部包裹沥青中间相包覆层,包覆层平均堆积厚度为0.3-1.0μm。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将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球化,得到粒径为3-6μm的石墨微粉;2)将石墨微粉与洗油混合置于打浆容器中,经搅拌打浆制成半浆状中间产品;3)将原料沥青与半浆状中间产品混合均匀,送入加热炉内加热,混合物料升温后,将物料放入反应器内;4)物料在反应器内进行聚合反应;5)聚合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产物与洗油分离;并将洗油经冷却后回收,将反应产物再用洗油洗涤、萃取分离,得到包覆沥青中间相的石墨粉;6)对包覆沥青中间相的石墨粉进行干燥、碳化及石墨化,得到SCC高等级自组装碳/碳复合材料。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兴建王永志徐凤喜
申请(专利权)人:鞍山兴德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