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箱涵制作模具及利用三孔箱涵模具生产箱涵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613675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2:44
多孔箱涵制作模具,属于箱涵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箱涵及多孔箱涵制作困难,施工周期长,制作成本高的问题。第一内模板支撑装置、第二内模板支撑装置和第三内模板支撑装置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在箱涵底板上,第一内模板支撑装置和第三内模板支撑装置两侧的箱涵底板上安装有两列支撑桁架,支撑桁架相对设置且平行,每组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桁架的上端通过连杆连接;两列支撑桁架的内侧均安装有外模板,外模板的两端安装有封端模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多孔箱涵制作模具能现场预制组装,重复利用,实现内模具自动支撑,箱涵制作完成后,内模具自动脱模,行走至下一工位进行箱涵制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孔箱涵制作模具及利用三孔箱涵模具生产箱涵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箱涵模具及箱涵的制作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多孔箱涵制作模具及利用多孔箱涵制作模具生产箱涵的方法,属于箱涵工程

技术介绍
综合管廊,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由混凝土箱涵构成。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目前综合管廊的主体箱涵的制作模式主要为现场浇筑式,而现场浇筑式混凝土箱涵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先用大量木质或钢质模板拼接出所需要箱涵的外部与内部形状,俗称外模板与内模板,然后通过各种支撑及固定装置来固定外模板与内模板,使内模板和外模板形成一个稳固的结构,最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导致现场浇筑式混凝土箱涵施工工期长,内模板与外模板装配固定困难繁琐,在完成箱涵制作后还需要拆除内外模板、支撑及固定装置,并且使用后的模板在拆除过程中容易损坏,不能继续使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而且模板和支撑及固定装置拆除后还需要移动到下一个箱涵制作地点;因此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参与施工,施工成本高,效率低,施工安全存在隐患,质量不容易得到保证,尤其是在制作两孔或多孔箱涵时,以上弊端暴露明显。因此,需要一种方便快捷,拆装配方便,内模板自动脱模且可移动的多孔箱涵制作模具及利用多孔箱涵模具生产箱涵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多孔箱涵制作模具及利用多孔箱涵模具生产箱涵的方法,以解决现有箱涵及多孔箱涵制作困难,施工周期长,制作成本高的问题。所述多孔箱涵制作模具包括第一内模板支撑装置、第二内模板支撑装置、第三内模板支撑装置、支撑桁架、外模板和封端模板;所述第一内模板支撑装置、第二内模板支撑装置和第三内模板支撑装置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在箱涵底板上,第一内模板支撑装置和第三内模板支撑装置两侧的箱涵底板上安装有两列支撑桁架,支撑桁架相对设置且平行,每组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桁架的上端通过连杆连接;两列支撑桁架的内侧均安装有外模板,外模板的两端安装有封端模板。优选的:第一内模板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底座、第一支撑门柱、第一轨道梁,第一顶模板背梁、第一支撑机构、第一液压缸、第一侧模板背梁、第一顶模板、第一侧模板、第一上角膜、第一下角膜和第二液压缸,第二内模板支撑装置包括第二底座、第二支撑门柱、第二轨道梁,第二顶模板背梁、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液压缸、第二侧模板背梁、第二顶模板、第二侧模板、第二上角膜、第二下角膜和第四液压缸,第三内模板支撑装置包括第三底座、第三支撑门柱、第三轨道梁,第三顶模板背梁、第三支撑机构、第五液压缸、第三侧模板背梁、第三顶模板、第三侧模板、第三上角膜、第三下角膜和第六液压缸;所述两个第一轨道梁平行设置,每个第一轨道梁的底端设有多个轨道轮,轨道轮位于钢轨上;两个第一轨道梁通过多个第一底座相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底座上安装有第一支撑门柱,第一支撑门柱相对设置且平行,每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撑门柱上设有两个第一顶模板背梁,两个第一顶模板背梁上安装有第一顶模板;每个第一支撑门柱的外侧均设有两个第一侧模板背梁,两个第一侧模板背梁的外侧安装有第一侧模板;每个第一侧模板背梁的上端均通过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一支撑门柱的外侧上端相连接,下端均通过第一液压缸与第一支撑门柱的外侧下端相连接;第一顶模板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一上角膜与两个第一侧模板相连接,每个第一侧模板的下端均安装有第一下角膜,每个第一下角膜的底端均通过第二液压缸与第一侧模板背梁下端相连接;所述两个第二轨道梁平行设置,每个第二轨道梁的底端设有多个轨道轮,轨道轮位于钢轨上;两个第二轨道梁通过多个第二底座相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底座上安装有第二支撑门柱,第二支撑门柱相对设置且平行,每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门柱上设有两个第二顶模板背梁,两个第二顶模板背梁上安装有第二顶模板;每个第二支撑门柱的外侧均设有两个第二侧模板背梁,两个第二侧模板背梁的外侧安装有第二侧模板;每个第二侧模板背梁的上端均通过第二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门柱的外侧上端相连接,下端均通过第三液压缸与第二支撑门柱的外侧下端相连接;第二顶模板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二上角膜与两个第二侧模板相连接,每个第二侧模板的下端均安装有第二下角膜,每个第二下角膜的底端均通过第四液压缸与第二侧模板背梁下端相连接;所述两个第三轨道梁平行设置,每个第三轨道梁的底端设有多个轨道轮,轨道轮位于钢轨上;两个第三轨道梁通过多个第三底座相连接,相邻两个第三底座上安装有第三支撑门柱,第三支撑门柱均位于同一轴线上,每个第三支撑门柱上设有两个第三顶模板背梁,两个第三顶模板背梁上安装有第三顶模板;每个第三支撑门柱的上端两侧分别通过两个第三支撑机构与两个第三侧模板背梁的上端相连接,每个第三支撑门柱的下端两侧分别通过两个第五液压缸与两个第三侧模板背梁的下端相连接,两个第三侧模板背梁的外侧安装有第三侧模板;第三顶模板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三上角膜与两个第三侧模板相连接,每个第三侧模板的下端均安装有第三下角膜,每个第三下角膜的底端均通过第六液压缸与第三侧模板背梁下端相连接。优选的:每个第二支撑门柱的内侧均设有两个第一支杆和两个第二支杆,第一支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门柱和第二顶模板背梁相连接;第二支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门柱和第二底座相连接。优选的:第一支撑机构由两个螺纹支杆、套管和两个螺纹杆座组成,两个螺纹支杆分别安装在套管的两端,每个螺纹支杆的自由端均与螺纹杆座相连接。优选的:第二支撑机构和第三支撑机构与第一支撑机构的组成结构相同。利用多孔箱涵制作模具生产多孔箱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箱涵底垫层混凝土施工:采用经纬仪确定箱涵底垫层的位置,并装配箱涵底垫层所需要的模板,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同时利用水准仪、激光整平机保证箱涵底垫层混凝土的平整度和坡度要求;步骤二,箱涵底板混凝土施工:采用经纬仪确定箱涵底板的位置,并装配箱涵底板所需要的模板,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同时利用水准仪、激光整平机保证箱涵底板混凝土的平整度和坡度要求;步骤三,模具预拼装:根据箱涵底板混凝土的施工进度在工厂同时进行模具预拼装,箱涵的内模、外模、端模都是采用预拼装的方式完成,尺寸可以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调整,模具在拼装的过程中,所有的连接部件都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拼接处靠定位销来保证模具精度;步骤四,箱涵钢筋笼预制:采用钢筋网片焊机在工厂内预制网片,网片运输到施工现场使用网片折弯机按照钢筋笼设计尺寸折弯、组装成合适的钢筋笼;步骤五,模具、预制钢筋笼定位线施工:混凝土底垫层施工完成后,利用高精度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按照模具要求的位置放线;步骤六,预制钢筋笼就位:将现场折弯、组装完成的钢筋笼吊装就位,并在钢筋笼下安装混凝土垫块保证保护层的厚度;步骤七,内模轨道安装:安装水平、高度均可调整的轨道支撑装置,然后安装轨道,最后轨道调平,轨道支撑装置采用PVC套管,可重复使用;步骤八,内模安装:将预拼装好的模具,组装到轨道上,组装完的内模处于脱模收缩状态,然后内模通过卷扬机或牵引机驶入钢筋笼,利用液压千斤顶将内模顶起,并调整到浇筑状态,一次组装后整个项目完成后再进行拆分,整个内模利用驱动或牵引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多孔箱涵制作模具及利用三孔箱涵模具生产箱涵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多孔箱涵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内模板支撑装置(1)、第二内模板支撑装置(2)、第三内模板支撑装置(3)、支撑桁架(4)、外模板(5)和封端模板(6);所述第一内模板支撑装置(1)、第二内模板支撑装置(2)和第三内模板支撑装置(3)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在箱涵底板(44)上,第一内模板支撑装置(1)和第三内模板支撑装置(3)两侧的箱涵底板(44)上安装有两列支撑桁架(4),支撑桁架(4)相对设置且平行,每组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桁架(4)的上端通过连杆(43)连接;两列支撑桁架(4)的内侧均安装有外模板(5),外模板(5)的两端安装有封端模板(6)。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孔箱涵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内模板支撑装置(1)、第二内模板支撑装置(2)、第三内模板支撑装置(3)、支撑桁架(4)、外模板(5)和封端模板(6);所述第一内模板支撑装置(1)、第二内模板支撑装置(2)和第三内模板支撑装置(3)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在箱涵底板(44)上,第一内模板支撑装置(1)和第三内模板支撑装置(3)两侧的箱涵底板(44)上安装有两列支撑桁架(4),支撑桁架(4)相对设置且平行,每组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桁架(4)的上端通过连杆(43)连接;两列支撑桁架(4)的内侧均安装有外模板(5),外模板(5)的两端安装有封端模板(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箱涵制作模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内模板支撑装置(1)包括第一底座(7)、第一支撑门柱(8)、第一轨道梁(9),第一顶模板背梁(10)、第一支撑机构(11)、第一液压缸(12)、第一侧模板背梁(13)、第一顶模板(14)、第一侧模板(15)、第一上角膜(16)、第一下角膜(17)和第二液压缸(18),第二内模板支撑装置(2)包括第二底座(19)、第二支撑门柱(20)、第二轨道梁(21),第二顶模板背梁(22)、第二支撑机构(23)、第三液压缸(24)、第二侧模板背梁(25)、第二顶模板(26)、第二侧模板(27)、第二上角膜(28)、第二下角膜(29)和第四液压缸(30),第三内模板支撑装置(3)包括第三底座(31)、第三支撑门柱(32)、第三轨道梁(33),第三顶模板背梁(34)、第三支撑机构(35)、第五液压缸(36)、第三侧模板背梁(37)、第三顶模板(38)、第三侧模板(39)、第三上角膜(40)、第三下角膜(41)和第六液压缸(42);所述两个第一轨道梁(9)平行设置,每个第一轨道梁(9)的底端设有多个轨道轮,轨道轮位于钢轨上;两个第一轨道梁(9)通过多个第一底座(7)相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底座(7)上安装有第一支撑门柱(8),第一支撑门柱(8)相对设置且平行,每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撑门柱(8)上设有两个第一顶模板背梁(10),两个第一顶模板背梁(10)上安装有第一顶模板(14);每个第一支撑门柱(8)的外侧均设有两个第一侧模板背梁(13),两个第一侧模板背梁(13)的外侧安装有第一侧模板(15);每个第一侧模板背梁(13)的上端均通过第一支撑机构(11)与第一支撑门柱(8)的外侧上端相连接,下端均通过第一液压缸(12)与第一支撑门柱(8)的外侧下端相连接;第一顶模板(14)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一上角膜(16)与两个第一侧模板(15)相连接,每个第一侧模板(15)的下端均安装有第一下角膜(17),每个第一下角膜(17)的底端均通过第二液压缸(18)与第一侧模板背梁(13)下端相连接;所述两个第二轨道梁(21)平行设置,每个第二轨道梁(21)的底端设有多个轨道轮,轨道轮位于钢轨上;两个第二轨道梁(21)通过多个第二底座(19)相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底座(19)上安装有第二支撑门柱(20),第二支撑门柱(20)相对设置且平行,每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门柱(20)上设有两个第二顶模板背梁(22),两个第二顶模板背梁(22)上安装有第二顶模板(26);每个第二支撑门柱(20)的外侧均设有两个第二侧模板背梁(25),两个第二侧模板背梁(25)的外侧安装有第二侧模板(27);每个第二侧模板背梁(25)的上端均通过第二支撑机构(23)与第二支撑门柱(20)的外侧上端相连接,下端均通过第三液压缸(24)与第二支撑门柱(20)的外侧下端相连接;第二顶模板(26)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二上角膜(28)与两个第二侧模板(27)相连接,每个第二侧模板(27)的下端均安装有第二下角膜(29),每个第二下角膜(29)的底端均通过第四液压缸(30)与第二侧模板背梁(25)下端相连接;所述两个第三轨道梁(33)平行设置,每个第三轨道梁(33)的底端设有多个轨道轮,轨道轮位于钢轨上;两个第三轨道梁(33)通过多个第三底座(31)相连接,相邻两个第三底座(31)上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延庆李冀龙牟惠跃荣文婷牛根根王本亮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中信路桥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