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328731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6 1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所述电阻R1、电容C1、控制芯片U1、电阻R2、电阻R3、三极管Q1、电阻R4、三极管Q2和电阻R5构成第四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6、电容C2、控制芯片U2、电阻R7、电阻R8、三极管Q3、电阻R9、三极管Q4和电阻R10构成第三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1、电容C3、控制芯片U3、电阻R12、电阻R13、三极管Q5、电阻R14、三极管Q6和电阻R15构成第二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6、电容C4、控制芯片U4、电阻R17、电阻R18、三极管Q9、电阻R19、三极管Q10和电阻R20构成第一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本装置可以实现锂电池过充、过放的保护,且成本低,适合规模化的生产。

Power supply management device for computer equipment in vehicle electronic syste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ower management device for computer equipment vehicle electronic system, the resistor R1 and capacitor C1, U1 control chip, a resistor R2 and a resistor R3, a triode Q1, a resistance R4, a triode Q2 and a resistor R5 which fourth single lithium battery protection unit, the resistance, R6 the control chip U2, a capacitor C2, a resistor R7 and a resistor R8, a triode Q3, a resistance R9, a triode Q4 and a resistor R10 which third single lithium battery protection unit, the resistor R11 and capacitor C3, U3 control chip, a resistor R12 and a resistor R13 and transistor Q5, resistors R14, three transistor Q6 and resistance R15 constitute the second quarter lithium battery protection unit, the resistor R16 and capacitor C4, U4 control chip, a resistor R17 and a resistor R18, a triode Q9, a resistance R19, a triode Q10 and a resistor R20 constitute the first single lithium battery protection device of the unit;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alize the overcharge and over discharge protection of the lithium battery, and has low cost and is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源
,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电池一般采用含有锂元素的材料作为电极,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锂系电池分为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通常人们俗称其为锂电池,而真正的锂电池由于危险性大,所以在使用的时候都会加上电源管理装置,现有的电源管理装置的功耗比较大,车载系统中,使用的都是12V锂电池或者24V的锂电池,对于多节电池的充放电管理比较麻烦,若使用专用的多节锂电池充放电管理IC,成本非常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解决电池在长时间不使用时导致电池损坏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包括控制芯片U1,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五引脚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和电容C1的一端电连接,且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串电池正极接口、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输出正极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四引脚悬空,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六引脚分别与电容C1的另一端、第三串电池正极接口、控制芯片U1的第二引脚、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一引脚与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三引脚与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电容C1、控制芯片U1、电阻R2、电阻R3、三极管Q1、电阻R4、三极管Q2和电阻R5构成第四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6、电容C2、控制芯片U2、电阻R7、电阻R8、三极管Q3、电阻R9、三极管Q4和电阻R10构成第三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1、电容C3、控制芯片U3、电阻R12、电阻R13、三极管Q5、电阻R14、三极管Q6和电阻R15构成第二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6、电容C4、控制芯片U4、电阻R17、电阻R18、三极管Q9、电阻R19、三极管Q10和电阻R20构成第一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池负极接口分别与控制芯片U4的第二引脚、控制芯片U4的第六引脚、电容C4的一端、电阻R23的一端、电阻R22的一端、第三串电池正极接口的一端和电流检测及过流保护检测口电连接,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9和场效应管Q8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23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0的一端和场效应管Q7的栅极电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8的源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8的漏极与效应管Q7的漏极电连接,效应管Q7漏极与输出负极电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芯片U1、U2、U3、U4采用型号为日本精工电子公司生产的S-8261系列的单节锂电池保护IC芯片,所述三极管Q2、Q4、Q6、Q10和三极管Q1、Q3、Q5、Q9的型号为2N3906,所述场效应管Q7和场效应管Q8的型号为IRF3205。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阻R1、R6、R11、R16的阻值为470Ω,所述电阻R2、R7、R12、R17的阻值为500KΩ,所述电阻R3、R8、R13、R18的阻值为500KΩ,所述电阻R4、R9、R14、R19的阻值为100KΩ,所述电阻R5、R10、R15、R20的阻值为1MΩ,所述电容C1、C2、C3、C4的容值大小为0.1uf,所述电阻R21的阻值为0.02Ω,所述电阻R22的阻值为510KΩ,所述电阻R23的阻值为510KΩ。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池负极接口与电池的总负极相连接,第一串电池正极接口、第二串电池正极接口、第三串电池正极接口、第四串电池正极接口分别与四串锂电池的正极电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当四串电池的电压均在2.8V到4.2V之间时,场效应管Q7和场效应管Q8均开启,当任意一串电池电压小于2.8V时,场效应管Q8断开,当任意一串电池电压大于4.2V时,场效应管Q7断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锂电池过充、过放的保护,有利于增加锂电池的使用寿命,防止锂电池因过充过放而损坏,由于使用的是单节锂电池充放电管理IC串联来代替多节充放电管理IC,再加上基本的电阻电容就可以正常工作,其成本大大的降低,适合规模化的生产,再就是这种单节锂电池充放电管理IC的功耗非常低,经验证,其正常工作的电流小于0.5mA,较现有设备有了很大的提升,使电池的寿命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加了电池在静态下的存储时间,防止电池在长时间不使用时导致电池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总体逻辑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路结构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工作流程图。图中:1-电阻R1;2-电容C1;3-控制芯片U1;4-电阻R2;5-电阻R3;6-三极管Q1;7-电阻R4;8-三极管Q2;9-电阻R5;10-场效应管Q7;11-场效应管Q8;12-电阻R21;13-电阻R23;14-电阻R22;15-输出正极;16-输出负极;17-电流检测及过流保护检测口;18-电池负极接口;19-第一串电池正极接口;20-第二串电池正极接口;21-第三串电池正极接口;22-第四串电池正极接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包括控制芯片U13,控制芯片U13的第五引脚分别与电阻R11的一端和电容C12的一端电连接,且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串电池正极接口22、三极管Q16的发射极、三极管Q28的发射极和输出正极15电连接,控制芯片U13的第四引脚悬空,控制芯片U13的第六引脚分别与电容C12的另一端、第三串电池正极接口21、控制芯片U13的第二引脚、三极管Q36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48的发射极电连接,控制芯片U13的第一引脚与电阻R24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6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16的集电极与电阻R47的一端电连接,控制芯片U13的第三引脚与电阻R35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3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8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28的集电极与电阻R59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1、电容C12、控制芯片U13、电阻R24、电阻R35、三极管Q16、电阻R47、三极管Q28和电阻R59构成第四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电阻R61、电容C22、控制芯片U23、电阻R74、电阻R85、三极管Q36、电阻R97、三极管Q48和电阻R109构成第三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电阻R111、电容C32、控制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包括控制芯片U1(3),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U1(3)的第五引脚分别与电阻R1(1)的一端和电容C1(2)的一端电连接,且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串电池正极接口(22)、三极管Q1(6)的发射极、三极管Q2(8)的发射极和输出正极(15)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3)的第四引脚悬空,所述控制芯片U1(3)的第六引脚分别与电容C1(2)的另一端、第三串电池正极接口(21)、控制芯片U1(3)的第二引脚、三极管Q3(6)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4(8)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3)的第一引脚与电阻R2(4)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6)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1(6)的集电极与电阻R4(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3)的第三引脚与电阻R3(5)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3(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8)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2(8)的集电极与电阻R5(9)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1)、电容C1(2)、控制芯片U1(3)、电阻R2(4)、电阻R3(5)、三极管Q1(6)、电阻R4(7)、三极管Q2(8)和电阻R5(9)构成第四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6(1)、电容C2(2)、控制芯片U2(3)、电阻R7(4)、电阻R8(5)、三极管Q3(6)、电阻R9(7)、三极管Q4(8)和电阻R10(9)构成第三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1(1)、电容C3(2)、控制芯片U3(3)、电阻R12(4)、电阻R13(5)、三极管Q5(6)、电阻R14(7)、三极管Q6(8)和电阻R15(9)构成第二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6(1)、电容C4(2)、控制芯片U4(3)、电阻R17(4)、电阻R18(5)、三极管Q9(6)、电阻R19(7)、三极管Q10(8)和电阻R20(9)构成第一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池负极接口(18)分别与控制芯片U4(3)的第二引脚、控制芯片U4(3)的第六引脚、电容C4(2)的一端、电阻R23(13)的一端、电阻R22(14)的一端、第三串电池正极接口(21)的一端和电流检测及过流保护检测口(17)电连接,所述电阻R22(1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9(7)和场效应管Q8(11)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23(13)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0(9)的一端和场效应管Q7(10)的栅极电连接,电阻R21(1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8(11)的源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8(11)的漏极与效应管Q7(10)的漏极电连接,效应管Q7(10)漏极与输出负极(16)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包括控制芯片U1(3),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U1(3)的第五引脚分别与电阻R1(1)的一端和电容C1(2)的一端电连接,且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串电池正极接口(22)、三极管Q1(6)的发射极、三极管Q2(8)的发射极和输出正极(15)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3)的第四引脚悬空,所述控制芯片U1(3)的第六引脚分别与电容C1(2)的另一端、第三串电池正极接口(21)、控制芯片U1(3)的第二引脚、三极管Q3(6)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4(8)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3)的第一引脚与电阻R2(4)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6)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1(6)的集电极与电阻R4(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3)的第三引脚与电阻R3(5)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3(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8)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2(8)的集电极与电阻R5(9)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1)、电容C1(2)、控制芯片U1(3)、电阻R2(4)、电阻R3(5)、三极管Q1(6)、电阻R4(7)、三极管Q2(8)和电阻R5(9)构成第四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6(1)、电容C2(2)、控制芯片U2(3)、电阻R7(4)、电阻R8(5)、三极管Q3(6)、电阻R9(7)、三极管Q4(8)和电阻R10(9)构成第三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1(1)、电容C3(2)、控制芯片U3(3)、电阻R12(4)、电阻R13(5)、三极管Q5(6)、电阻R14(7)、三极管Q6(8)和电阻R15(9)构成第二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6(1)、电容C4(2)、控制芯片U4(3)、电阻R17(4)、电阻R18(5)、三极管Q9(6)、电阻R19(7)、三极管Q10(8)和电阻R20(9)构成第一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池负极接口(18)分别与控制芯片U4(3)的第二引脚、控制芯片U4(3)的第六引脚、电容C4(2)的一端、电阻R23(13)的一端、电阻R22(14)的一端、第三串电池正极接口(21)的一端和电流检测及过流保护检测口(17)电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勋琼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