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螺旋弹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23228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0 01: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悬架螺旋弹簧,夹装于上侧弹簧座与下侧弹簧座之间,并具有:有效部、上侧末端线圈部和下侧末端线圈部,在上侧末端线圈部和下侧末端线圈部中的至少一方可以至少局部具有螺距角小于上侧弹簧座或下侧弹簧座的弹簧座面的螺距角的区域,有效部的螺距可以在有效部的至少局部或在整个有效部上在一圈的期间分别各具有一次螺距角的极大值与极小值,有效部的螺旋中心轴可以至少局部地弯曲,有效部也可以具有螺距变化部和弯曲部,螺距变化部与弯曲部可以独立地存在或被组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悬架螺旋弹簧,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用悬架螺旋弹簧。
技术介绍
在麦弗逊柱式悬架结构中,对于用作压杆(支柱)的减振器会产生因载荷轴与压杆轴之间的错位引起的横力。由此,由于会对减振器的活塞杆与气缸之间的滑动产生阻力,来自路面的输入无法充分衰减,因此乘坐舒适性变差。此外,由于产生了过剩的不需要的阻力,因此导致减振器的耐久性显著下降。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以往存在如下技术:通过设法改良环绕减振器的螺旋弹簧的形状,来削弱作用于螺旋弹簧的载荷在与螺旋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的分力(横力)。即,通过使螺旋弹簧的载荷轴倾斜来消除横力,使得减振器上仅作用有杆轴方向的载荷。例如,如日本特许2642163号公报那样,在自由状态下使螺旋中心轴成为侧视时的大致S字状等、特别是设法改良有效部的形状。或者,如日本特开2014-237431号公报那样,设法改良与保持螺旋弹簧的端部的弹簧座接触的部分(末端线圈部)。但是,上述技术中仍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对此,本技术的专利技术者研究之后发现,通过同时对螺旋弹簧的有效部的形状与末端线圈部的形状进行改良,能够实现更有效且高自由度的载荷轴的控制。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264216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374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更有效且高自由度的载荷轴的控制的悬架螺旋弹簧。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悬架螺旋弹簧,用于车辆的悬架,夹装于上侧弹簧座与下侧弹簧座之间,所述悬架螺旋弹簧具有:有效部、上侧末端线圈部和下侧末端线圈部,上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有效部与上侧弹簧座之间,并且上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侧弹簧座接触,下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有效部与下侧弹簧座之间,并且下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下侧弹簧座接触,有效部的螺距在有效部的至少局部或在整个有效部上在一圈的期间分别各具有一次螺距角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上侧末端线圈部及下侧末端线圈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螺距角小于上侧弹簧座或下侧弹簧座的弹簧座面的螺距角的区域。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悬架螺旋弹簧,用于车辆的悬架,夹装于上侧弹簧座与下侧弹簧座之间,所述悬架螺旋弹簧具有:有效部、上侧末端线圈部和下侧末端线圈部,上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有效部与上侧弹簧座之间,并且上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侧弹簧座接触,下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有效部与下侧弹簧座之间,并且下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下侧弹簧座接触,有效部的螺旋中心轴至少局部地弯曲,在上侧末端线圈部及下侧末端线圈部中的至少一方,至少局部具有螺距角小于上侧弹簧座或下侧弹簧座的弹簧座面的螺距角的区域。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悬架螺旋弹簧,用于车辆的悬架,夹装于上侧弹簧座与下侧弹簧座之间,所述悬架螺旋弹簧的特征在于,具有:有效部、上侧末端线圈部和下侧末端线圈部,上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有效部与上侧弹簧座之间,并且上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侧弹簧座接触,下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有效部与下侧弹簧座之间,并且下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下侧弹簧座接触,有效部至少在局部或在整个有效部上具有:在一圈的期间分别各具有一次螺距角的极大值与极小值的螺距变化部及有效部的螺旋中心轴至少局部地弯曲的弯曲部,螺距变化部与弯曲部独立地存在或被组合,在上侧末端线圈部及下侧末端线圈部中的至少一方,至少局部具有螺距角小于上侧弹簧座或下侧弹簧座的弹簧座面的螺距角的区域。可选地,在本技术的第一至第三方面中,在有效部与上侧末端线圈部或下侧末端线圈部之间还具有过渡部,该过渡部与上侧末端线圈部或下侧末端线圈部的螺旋直径小于有效部的螺旋直径。可选地,在本技术的第一至第三方面中,在上侧末端线圈部及下侧末端线圈部中的至少一方,分别对于上侧弹簧座或下侧弹簧座的载荷分布在全行程中的任一状态下具有峰值。可选地,在本技术的第一至第三方面中,螺距角小于弹簧座面的螺距角的区域形成于下侧末端线圈部。可选地,在本技术的第一至第三方面中,在自由状态下,有效部的螺距在有效部的至少局部或在整个有效部上在一圈的期间分别各具有一次螺距角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在自由状态下,在上侧末端线圈部及下侧末端线圈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螺距角小于上侧弹簧座或下侧弹簧座的弹簧座面的螺距角的区域。可选地,在本技术的第二或第三方面中,有效部的螺旋中心轴至少局部地以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可选地,在本技术的第二或第三方面中,有效部的螺旋中心轴至少局部地具有大致C字或大致S字的形状、或组合了大致C字及大致S字的形状。本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悬架螺旋弹簧,用于车辆的悬架,夹装于上侧弹簧座与下侧弹簧座之间,所述悬架螺旋弹簧具有:有效部、上侧末端线圈部和下侧末端线圈部,上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有效部与上侧弹簧座之间,并且上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侧弹簧座接触,下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有效部与下侧弹簧座之间,并且下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下侧弹簧座接触,有效部的螺距在有效部的至少局部或在整个有效部上在一圈的期间分别各具有一次螺距角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上侧末端线圈部对上侧弹簧座的载荷分布相对于通过上侧末端线圈部的中心的车宽方向的直线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分别具有峰值或者下侧末端线圈部对下侧弹簧座的载荷分布相对于通过下侧末端线圈部的中心的车宽方向的直线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分别具有峰值。本技术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悬架螺旋弹簧,用于车辆的悬架,夹装于上侧弹簧座与下侧弹簧座之间,所述悬架螺旋弹簧具有:有效部、上侧末端线圈部和下侧末端线圈部,上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有效部与上侧弹簧座之间,并且上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侧弹簧座接触,下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有效部与下侧弹簧座之间,并且下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下侧弹簧座接触,有效部的螺旋中心轴至少局部地弯曲,上侧末端线圈部对上侧弹簧座的载荷分布相对于通过上侧末端线圈部的中心的车宽方向的直线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分别具有峰值或者下侧末端线圈部对下侧弹簧座的载荷分布相对于通过下侧末端线圈部的中心的车宽方向的直线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分别具有峰值。本技术第六方面提供一种悬架螺旋弹簧,用于车辆的悬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架螺旋弹簧(1A),用于车辆的悬架,夹装于上侧弹簧座(2)与下侧弹簧座(3)之间,所述悬架螺旋弹簧(1A)的特征在于,具有:有效部(4A);上侧末端线圈部(5A),形成于所述有效部(4A)与所述上侧弹簧座(2)之间,并且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5A)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上侧弹簧座(2)接触;及下侧末端线圈部(6A),形成于所述有效部(4A)与所述下侧弹簧座(3)之间,并且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6A)的至少一部分分别与所述下侧弹簧座(3)接触,所述有效部(4A)的螺距在有效部的至少局部或在整个有效部上在一圈的期间分别各具有一次螺距角(PA1)的极大值(MAX1)与极小值(MIN1),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5A)及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6A)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所述螺距角(PA1)小于所述上侧弹簧座(2)或所述下侧弹簧座(3)的弹簧座面的螺距角的区域(A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螺旋弹簧(1A),用于车辆的悬架,夹装于上侧弹簧座(2)与下侧弹簧座(3)之间,
所述悬架螺旋弹簧(1A)的特征在于,具有:
有效部(4A);
上侧末端线圈部(5A),形成于所述有效部(4A)与所述上侧弹簧座(2)之间,并且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5A)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上侧弹簧座(2)接触;及
下侧末端线圈部(6A),形成于所述有效部(4A)与所述下侧弹簧座(3)之间,并且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6A)的至少一部分分别与所述下侧弹簧座(3)接触,
所述有效部(4A)的螺距在有效部的至少局部或在整个有效部上在一圈的期间分别各具有一次螺距角(PA1)的极大值(MAX1)与极小值(MIN1),
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5A)及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6A)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所述螺距角(PA1)小于所述上侧弹簧座(2)或所述下侧弹簧座(3)的弹簧座面的螺距角的区域(A1)。
2.一种悬架螺旋弹簧,用于车辆的悬架,夹装于上侧弹簧座与下侧弹簧座之间,
所述悬架螺旋弹簧的特征在于,具有:
有效部;
上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所述有效部与所述上侧弹簧座之间,并且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上侧弹簧座接触;及
下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所述有效部与所述下侧弹簧座之间,并且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侧弹簧座接触,
所述有效部的螺旋中心轴(O1)至少局部地弯曲,
在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及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中的至少一方,至少局部具有螺距角小于所述上侧弹簧座或所述下侧弹簧座的弹簧座面的螺距角的区域。
3.一种悬架螺旋弹簧,用于车辆的悬架,夹装于上侧弹簧座与下侧弹簧座之间,
所述悬架螺旋弹簧的特征在于,具有:
有效部;及
上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所述有效部与所述上侧弹簧座之间,并且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上侧弹簧座接触;及
下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所述有效部与所述下侧弹簧座之间,并且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侧弹簧座接触,
所述有效部至少在局部或在整个有效部上具有:在一圈的期间分别各具有一次螺距角的极大值与极小值的螺距变化部(7A)及所述有效部的螺旋中心轴至少局部地弯曲的弯曲部(8A),
所述螺距变化部与所述弯曲部独立地存在或被组合,
在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及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中的至少一方,至少局部具有螺距角小于所述上侧弹簧座或所述下侧弹簧座的弹簧座面的螺距角的区域。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螺旋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有效部与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或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之间,还具有过渡部,
所述过渡部与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或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的螺旋直径小于所述有效部的螺旋直径。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螺旋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及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中的至少一方,分别对于所述上侧弹簧座或所述下侧弹簧座的载荷分布在全行程中的任一状态下具有峰值。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螺旋弹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距角小于所述弹簧座面的螺距角的区域形成于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螺旋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自由状态下,所述有效部的螺距在有效部的至少局部或在整个有效部上在一圈的期间分别各具有一次螺距角的极大值与极小值,
在自由状态下,在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及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螺距角小于所述上侧弹簧座或所述下侧弹簧座的弹簧座面的螺距角的区域。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悬架螺旋弹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效部的螺旋中心轴(O1)至少局部地以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悬架螺旋弹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效部的螺旋中心轴(O1)至少局部地具有大致C字或大致S字的形状、或组合了大致C字及大致S字的形状。
10.一种悬架螺旋弹簧(1B),用于车辆的悬架,夹装于上侧弹簧座(2)与下侧弹簧座(3)之间,
所述悬架螺旋弹簧(1B)的特征在于,具有:
有效部(4B);
上侧末端线圈部(5B),形成于所述有效部(4B)与所述上侧弹簧座(2)之间,并且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5B)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上侧弹簧座(2)接触;及
下侧末端线圈部(6B),形成于所述有效部(4B)与所述下侧弹簧座(3)之间,并且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6B)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侧弹簧座(3)接触,
所述有效部(4B)的螺距在有效部的至少局部或在整个有效部上在一圈的期间分别各具有一次螺距角(PA2)的极大值(MAX2)与极小值(MIN2),
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5B)对所述上侧弹簧座(2)的载荷分布相对于通过上侧末端线圈部的中心的车宽方向的直线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分别具有峰值或者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6B)对所述下侧弹簧座(3)的载荷分布相对于通过下侧末端线圈部的中心的车宽方向的直线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分别具有峰值。
11.一种悬架螺旋弹簧,用于车辆的悬架,夹装于上侧弹簧座与下侧弹簧座之间,
所述悬架螺旋弹簧的特征在于,具有:
有效部;
上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所述有效部与所述上侧弹簧座之间,并且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上侧弹簧座接触;及
下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所述有效部与所述下侧弹簧座之间,并且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侧弹簧座接触,
所述有效部的螺旋中心轴(O2)至少局部地弯曲,
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对所述上侧弹簧座的载荷分布相对于通过上侧末端线圈部的中心的车宽方向的直线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分别具有峰值或者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对所述下侧弹簧座的载荷分布相对于通过下侧末端线圈部的中心的车宽方向的直线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分别具有峰值。
12.一种悬架螺旋弹簧,用于车辆的悬架,夹装于上侧弹簧座与下侧弹簧座之间,
所述悬架螺旋弹簧的特征在于,具有:
有效部;
上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所述有效部与所述上侧弹簧座之间,并且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上侧弹簧座接触;及
下侧末端线圈部,形成于所述有效部与所述下侧弹簧座之间,并且所述下侧末端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侧弹簧座接触,
所述有效部至少在局部或在整个有效部上具有:在一圈的期间分别各具有一次螺距角的极大值与极小值的螺距变化部(7B)及所述有效部的螺旋中心轴至少局部地弯曲的弯曲部(8B),
所述螺距变化部与所述弯曲部独立地存在或被组合,
所述上侧末端线圈部对所述上侧弹簧座的载荷分布相对于通过上侧末端线圈部的中心的车宽方向的直线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仓健大村修司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