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46243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18:17
一种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包括相邻设置的冷凝段扁管单元和蒸发段扁管单元,冷凝段扁管单元包括至少一根冷凝扁管、设置于冷凝扁管两端的第一冷凝集流管和第二冷凝集流管,第一冷凝集流管及第二冷凝集流管与冷凝扁管连通,蒸发段扁管单元包括至少一根蒸发扁管、设置与蒸发扁管两端的第一蒸发集流管和第二蒸发集流管,第一蒸发集流管及第二蒸发集流管与蒸发扁管连通;连通第一冷凝集流管和第一蒸发集流管的液管;连通第二冷凝集流管和第一蒸发集流管的气管;与冷凝扁管和/或蒸发扁管连通的制冷剂充注管,制冷剂充注管上设置有注入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冷凝器和蒸发器设计成一体式结构,去掉了连接铜管,减少了零件、缩小了体积,更便于安装、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集成式的热管换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充电行业的不断的发展,充电设备的功率模块越来越多,导致机柜内热流密度增大,机柜面临的散热问题愈发严重。尤其在要求充电设备体积小型化的情况下,机柜内散热空间需得到充分利用才能保证散热效果。机柜内常用的热管换热器通常采用冷凝器和蒸发器分体连管焊接的形式,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通过铜管相连,空间利用率不高,难以满足狭小空间内的散热需求。而且多节铜管需要现场焊接连通,管路复杂,效率低,出现故障时很难快速维护或更换。同时由于蒸发器和冷凝器各自都有两个集液管,有效散热面积小,换热能力难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式的热管换热器,空间利用率高,可快速装配及维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包括:相邻设置的冷凝段扁管单元和蒸发段扁管单元,所述冷凝段扁管单元包括至少一根冷凝扁管、分别设置于所述冷凝扁管两端的第一冷凝集流管和第二冷凝集流管,所述第一冷凝集流管及第二冷凝集流管与所述冷凝扁管连通,所述蒸发段扁管单元包括至少一根蒸发扁管、分别设置与所述蒸发扁管两端的第一蒸发集流管和第二蒸发集流管,所述第一蒸发集流管及第二蒸发集流管与所述蒸发扁管连通;连通所述第一冷凝集流管和第一蒸发集流管的液管;连通所述第二冷凝集流管和第一蒸发集流管的气管;与所述冷凝扁管和/或蒸发扁管连通的制冷剂充注管,所述制冷剂充注管上设置有注入嘴。进一步的,所述扁管外壁上设置有翅片。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凝集流管、第二冷凝集流管、第一蒸发集流管、第二蒸发集流管为方形管或圆形管。进一步的,相邻冷凝扁管及相邻蒸发扁管间具有间隔。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扁管相互平行,所述蒸发扁管相互平行。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段扁管单元和蒸发段扁管单元两侧设置有侧板。进一步的,所述侧板的截面形状为ㄇ形,所述气管、液管及制冷剂充注管位于侧板的凹部空间内。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段扁管单元由竖直或倾斜放置且沿水平方向相互间隔的冷凝扁管组成,所述蒸发段扁管单元由竖直或倾斜放置且沿水平方向相互间隔的蒸发扁管组成,所述第一冷凝集流管位于所述冷凝扁管的顶部,所述第二冷凝集流管位于所述冷凝扁管的底部,所述第一蒸发集流管位于所述蒸发扁管的顶部,所述第二蒸发集流管位于所述蒸发扁管的底部。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段扁管单元设置于所述蒸发段扁管单元上,所述第二冷凝集流管位于第一蒸发集流管之上。进一步的,所述气管和液管不同侧设置。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将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和冷凝器设计为一个整体,简化了连接的铜管,降低了故障率,使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增加,而且在装配过程中无需焊接,简化了生产工序;在维护时可以整体拆卸进行检修及更换,解决了热管系统不能快速装配和维护困难的问题。本技术采用集成模块化设计,在减小设备整体尺寸的情况下,增加了换热器的有效散热面积,换热能力增强,节省了设备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正面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的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包括:冷凝段扁管单元Ⅰ、蒸发段扁管单元Ⅱ、第一冷凝集流管2、第二冷凝集流管3、第一蒸发集流管4、第二蒸发集流管5、液管6、气管7、制冷剂充注管8及侧板9。冷凝段扁管单元Ⅰ和蒸发段扁管单元Ⅱ相邻设置,冷凝段扁管单元由至少一根冷凝扁管1a组成,蒸发段扁管单元由至少一根蒸发扁管1b组成。扁管单元中相邻扁管之间具有间隔,且各扁管相互平行。本实施例的冷凝段扁管单元和蒸发段扁管单元均由一排竖直放置且沿水平方向相互间隔的扁管组成,但扁管也可以倾斜放置。在冷凝扁管1a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冷凝集流管2和第二冷凝集流管3,第一冷凝集流管2及第二冷凝集流管3均与冷凝扁管1a连通。在蒸发扁管1b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蒸发集流管4和第二蒸发集流管5,第一蒸发集流管4及第二蒸发集流管5均与蒸发扁管1b连通。本实施例的冷凝段扁管单元Ⅰ设置于蒸发段扁管单元Ⅱ之上,第一冷凝集流管2位于冷凝扁管1a的顶部,第二冷凝集流管3位于冷凝扁管1a的底部,第一蒸发集流管4位于蒸发扁管1b的顶部,第二蒸发集流管5位于蒸发扁管1b的底部,第一蒸发集流管4位于第二冷凝集流管3的下方。集流管可为方形管或圆形管或其它任意形状的管道。本实施例的热管换热器使用时为竖直放置,但是也可以水平放置使用。侧板9设置于冷凝段扁管单元和蒸发段扁管单元的沿扁管排列方向的两外侧。第一冷凝集流管2通过液管6与第一蒸发集流管4连通,第二冷凝集流管3通过气管7与第二蒸发集流管5连通。为了有效利用空间,本实施例的液管6和气管7不同侧设置,液管6设置于冷凝段扁管单元外侧的侧板9处,气管7设置于蒸发段扁管单元外侧的侧板处。为了更好地收容液管和气管,优选的,侧板的横截面形状呈ㄇ形,液管和气管可设置于侧板的凹部空间处。同样的,制冷剂充注管8设置于冷凝段扁管单元或蒸发段扁管单元的侧板9旁,制冷剂充注管8与冷凝扁管和/或蒸发扁管连通,可通过制冷剂充注管8上的注入嘴向扁管内充入制冷剂。本实施例的制冷剂充注管8设置于冷凝段扁管单元Ⅰ外侧的侧板处,制冷剂充注管的左右位置可换。将液管、气管、制冷剂充注管设置于具有凹部空间的侧板处,可以使整个换热器外形规则,没有突出的部位,方便放置及运输。进一步的,在冷凝/蒸发扁管外壁上可以设置翅片,加强散热效果。本技术将冷凝段和蒸发段采用一体式设计,利用液管和气管将冷凝段扁管单元和蒸发段扁管单元连通,实现蒸发段和冷凝段不用外部管路也可连通,可以降低系统的故障率,同时减少了连接管和集流管对空间的占用,达到减小设备体积、使设备的应用范围更广的目的。换热系统中脏堵是个很大的问题,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对脏堵的换热器进行快速清洗更换非常必要,本技术的热管换热器采用集成模块化的结构,在维护时可快速拆卸更换进行清洗,不会影响到其他部件的防水性;同样的,如果散热器在失去修复的价值以后,可灵活的更换,无论在拆卸还是安装的过程中都非常方便。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集成式热管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邻设置的冷凝段扁管单元和蒸发段扁管单元,所述冷凝段扁管单元包括至少一根冷凝扁管、分别设置于所述冷凝扁管两端的第一冷凝集流管和第二冷凝集流管,所述第一冷凝集流管及第二冷凝集流管与所述冷凝扁管连通,所述蒸发段扁管单元包括至少一根蒸发扁管、分别设置与所述蒸发扁管两端的第一蒸发集流管和第二蒸发集流管,所述第一蒸发集流管及第二蒸发集流管与所述蒸发扁管连通;连通所述第一冷凝集流管和第一蒸发集流管的液管;连通所述第二冷凝集流管和第一蒸发集流管的气管;与所述冷凝扁管和/或蒸发扁管连通的制冷剂充注管,所述制冷剂充注管上设置有注入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邻设置的冷凝段扁管单元和蒸发段扁管单元,所述冷凝段扁管单元包括至少一根冷凝扁管、分别设置于所述冷凝扁管两端的第一冷凝集流管和第二冷凝集流管,所述第一冷凝集流管及第二冷凝集流管与所述冷凝扁管连通,所述蒸发段扁管单元包括至少一根蒸发扁管、分别设置与所述蒸发扁管两端的第一蒸发集流管和第二蒸发集流管,所述第一蒸发集流管及第二蒸发集流管与所述蒸发扁管连通;连通所述第一冷凝集流管和第一蒸发集流管的液管;连通所述第二冷凝集流管和第一蒸发集流管的气管;与所述冷凝扁管和/或蒸发扁管连通的制冷剂充注管,所述制冷剂充注管上设置有注入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外壁上设置有翅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集流管、第二冷凝集流管、第一蒸发集流管、第二蒸发集流管为方形管或圆形管。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冷凝扁管及相邻蒸发扁管间具有间隔。5.如权利要求1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彬曾庆镇弓三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