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上智能保温救生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19393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2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上智能保温救生筏,包括支撑体,支撑体上设置有舱体;舱体顶部设置有前遮挡体和遮挡侧壁;支撑体前部设置有绳梯和扶绳;前遮挡体上部设置有求救灯;前遮挡体内部设置有电路板;舱体顶部及侧面外侧设置有软体薄膜太阳能电池;该救生筏设置有储能模块、保温模块、信息传输模块、照明模块。储能模块由软体薄膜太阳能电池、稳压电路、3组可充电电池组组成。保温模块由保温材料、供热器件、稳压电路、供电排插组成。照明模块主要是由照明灯、求救灯和稳压电路组成。该救生筏为救生人员提供大量且准确的救援信息,大大增加被救的概率。为相关人员提供更加有利于等待救援的环境,有效保证了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现代海洋工程以及航运业从业人员的海上救生
,具体涉及一种海上智能保温救生筏
技术介绍
根据《SOLAS公约2009》(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一部分第三章救生设备与装置”与《钢质海船入级规范2009》要求,“船长24m以上的船舶”救生设备配置要求为“至少等于船上总人数的救生筏(全船为100%)”。目前,海上航行船舶普遍采用尼龙面料或氯丁橡胶,浮力材料或可充气的材料,反光材料等制作而成的抛投式气胀救生筏,用于紧急情况下脱离危险区域或从遇难船舶紧急撤离。对于广阔的海面,由于普通救生筏不具有定位及遇险报警,再加上低温海水加快人体热量散失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遇难人员的搜救成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普通救生筏功能单一,救生能力不强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上智能保温救生筏,该产品集自动定位并发送相关救援信息、保温、太阳能收集、辅助照明于一体。本产品与普通产品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功能化,智能化,利用资源最大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海上智能保温救生筏,包括支撑体,支撑体上设置有舱体;舱体顶部设置有前遮挡体和遮挡侧壁;支撑体前部设置有绳梯和扶绳;前遮挡体上部设置有求救灯;前遮挡体内部设置有电路板;舱体顶部及侧面外侧设置有软体薄膜太阳能电池;该救生筏设置有储能模块、保温模块、信息传输模块、照明模块,利用储能模块搜集和存储电能,使其为整个系统供电能;保温模块用于保证救生筏舱内的温度长时间的保持在人体舒适范围,为相关人员提供良好的等待救援环境。信息传输模块和照明模块为救援者提供大量准确的相关信息,加快救援进程。储能模块由软体薄膜太阳能电池、稳压电路、3组可充电电池组组成;由于软体薄膜太阳能电池(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是柔性材料,可将其贴于救生筏的顶部,即其与救生筏是一体的。保温模块由保温材料、供热器件、稳压电路、供电排插组成,通过稳压电路,将蓄电池的电压稳定在供热器件所需要的电压(3.7V),然后将其与足够排插相连。那么,便实现了带有大量供压合适且稳定的接口。救生筏内配备足够的碳纤维发热片(救生筏定员为10人,每人配备7个碳纤维发热片,另加15个以防意外),接线口与杜邦线相连,存放于救生筏舱内。信息传输模块主要由北斗芯片、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磁阻传感器、电子测速芯片、主控板、稳压电路组成。照明模块主要是由照明灯、求救灯和稳压电路组成。利用贴于救生筏顶部的软体薄膜太阳能电池收集能源,并转化为电能进行储存。将隔热材料与供热器件组合,实现舱内最大化保温与供热。救生筏舱内外各安装一盏照明灯,分别用于照明和为救援搜索提供辅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救生筏可以克服低温海水、搜救困难、弃船人员的心理恐惧等问题,并提供海上事故险情中人员自救与外界救助方案的多功能智能救生筏;为救生人员提供大量且准确的救援信息,大大增加被救的概率。同时,为相关人员提供更加有利于等待救援的环境,有效保证了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装置的模块图。图中标记说明:1、支撑体;2、遮挡侧壁;3、软体薄膜太阳能电池;4、前遮挡体;5、求救灯;6、电路板;7、舱体;8、绳梯;9、扶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如图1所示的海上智能保温救生筏,包括支撑体1,支撑体1上设置有舱体7;舱体7顶部设置有前遮挡体4和遮挡侧壁2;支撑体1前部设置有绳梯8和扶绳9;前遮挡体2上部设置有求救灯5;前遮挡体2内部设置有电路板6;舱体7顶部及侧面外侧设置有软体薄膜太阳能电池3;如图2所示,该救生筏设置有储能模块、保温模块、信息传输模块、照明模块,利用储能模块搜集和存储电能,使其为整个系统供电能;保温模块用于保证救生筏舱内的温度长时间的保持在人体舒适范围,为相关人员提供良好的等待救援环境。信息传输模块和照明模块为救援者提供大量准确的相关信息,加快救援进程。储能模块由软体薄膜太阳能电池、稳压电路、3组可充电电池组组成;由于软体薄膜太阳能电池(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是柔性材料,可将其贴于救生筏的顶部,即其与救生筏是一体的。薄膜电池发电原理与晶硅相似,当太阳光照射到电池上时,电池吸收光能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在电池内建电场的作用下,光生电子和空穴被分离,空穴漂移到P侧,电子漂移到N侧,形成光生电动势,外电路接通时,产生电流。当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稳压后,相关模块供电,同时使其为电池组充电。当没有太阳时,则利用电池组在为其他模块供电,也可加入稳压电路,使得其他模块能够正常工作。保温模块由保温材料、供热器件、稳压电路、供电排插组成,通过稳压电路,将蓄电池的电压稳定在供热器件所需要的电压(3.7V),然后将其与足够排插相连。那么,便实现了带有大量供压合适且稳定的接口。救生筏内配备足够的碳纤维发热片(救生筏定员为10人,每人配备7个碳纤维发热片,另加15个以防意外),接线口与杜邦线相连,存放于救生筏舱内,待需使用时,遇难人员只需将其与排插连接即可使用。经计算,蓄电池可为供热器件持续供电16小时以上,足以维持寒夜人体的正常体温。日出后,太阳能又可为其充电,为下一个寒夜储能。同时,我们还在救生筏舱内设置一层保温膜,进一步的提高人员保温的效果。信息传输模块主要由北斗芯片、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磁阻传感器、电子测速芯片、主控板、稳压电路组成。同上,稳压电路的目的是为电路提供合适的电压(3.3V)。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磁阻传感器与主控板相连接,通过程序,可解算出救生筏的姿态,我们关心的是其航向。电子测速芯片又可得出救生筏的航速(漂移),北斗可得出其位置坐标。然后将这些数据打包,由主控板控制北斗系统,通过天线,每30s向水上搜救中心(RCC)发送一次信息(救生筏的位置坐标、航速、航向)。照明模块主要是由照明灯、求救灯和稳压电路组成。舱内照明的目的是消除黑夜造成的人员恐惧心理。当然,在电能储存不足的时候,我们应该关闭此照明灯。舱外求救灯的目的是为救援者提供有效的指引,提高获救的概率。由于救生筏初始时是折叠状态,而照明灯是非柔性材料,故我们在设计之初,只将照明灯和求救灯所需的电路连接完整,而照明灯和求救灯需使用者在使用时另行安装。在需要使用此技术救生筏时,首先打开此救生筏,与普通救生筏方法一样。然后在配套的工具箱中找出照明灯和求救灯,分别安装在救生筏的内外。打开总开关,上述所有模块开始工作。另我们在照明灯和求救灯处设置了一个小开关,可人为的关闭它们。当有太阳能供能时,电池组充满电后就不在工作。当太阳落山后,系统则由电池组供电。次技术救生筏荷载10人,每人配备7个碳纤维发热片(2个置于脚部,2个置于胸部,2个置于手部,1个置于颈部),另留有15个备用。当总开关开启后,相关信息传输模块就会启动,同过事先调试好的程序,自行测算救生筏的坐标位置、航速、航向,并每隔30s向水上搜救中心发送一次数据。以上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海上智能保温救生筏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海上智能保温救生筏,包括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上设置有舱体;所述舱体顶部设置有前遮挡体和遮挡侧壁;所述支撑体前部设置有绳梯和扶绳;所述前遮挡体上部设置有求救灯;所述前遮挡体内部设置有电路板;所述舱体顶部及侧面外侧设置有软体薄膜太阳能电池;该救生筏设置有储能模块、保温模块、信息传输模块、照明模块,利用储能模块搜集和存储电能,使其为整个系统供电能;保温模块用于保证救生筏舱内的温度长时间的保持在人体舒适范围,为相关人员提供良好的等待救援环境;信息传输模块和照明模块为救援者提供大量准确的相关信息,加快救援进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上智能保温救生筏,包括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上设置有舱
体;所述舱体顶部设置有前遮挡体和遮挡侧壁;所述支撑体前部设置有绳梯和扶绳;所
述前遮挡体上部设置有求救灯;所述前遮挡体内部设置有电路板;所述舱体顶部及侧面
外侧设置有软体薄膜太阳能电池;该救生筏设置有储能模块、保温模块、信息传输模块、
照明模块,利用储能模块搜集和存储电能,使其为整个系统供电能;保温模块用于保证
救生筏舱内的温度长时间的保持在人体舒适范围,为相关人员提供良好的等待救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志荣肖造张球林方冲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