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0681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折叠推车,包括下车架、上车架、前轮收合装置、连杆及后轮收折结构,所述上车架枢接于所述下车架的后端,所述前轮收合装置枢接于所述下车架的前端,所述后轮收折结构设置于所述上车架的下端与后轮之间,所述连杆的前端枢接于所述前轮收合装置,所述连杆的后端枢接于所述上车架;收折时,所述上车架向下转动,通过所述连杆带动所述前轮收合装置动作,以使所述前轮向内收折并折平,同时,通过所述后轮收折结构使所述后轮向内折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折叠推车具有结构简单,收折方便,收折后体积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车,尤其涉及一种能同时折平前、后轮的折叠推车
技术介绍
折叠式推车很多都是三轮式结构,即具有一个前轮及两个后轮,通过在前轮及后轮上设置收折装置,便可实现对车体的收折;然而,现有的推车的收折结构基本上都是独立操作的,即在收折时,需要先操作前轮收折装置对前轮折叠,再操作后轮收折装置对后轮折叠,这样操作步骤多,收折极不方便。而且,现有的收折装置的收折结果只是将车轮向车身靠拢,达到减少体积的目的,但是,当车身收折成扁平状态后,由于车轮依然呈竖直状态,因此,整车体积仍然显得很大,收折后的体积减少并不理想。基于上述的不足,需要一种收折简单、方便,收折后体积小的折叠推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折简单、方便,收折后体积小的折叠推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折叠推车包括下车架、上车架、前轮收合装置、连杆及后轮收折结构,所述上车架枢接于所述下车架的后端,所述前轮收合装置枢接于所述下车架的前端,所述后轮收折结构设置于所述上车架的下端与后轮之间,所述连杆的前端枢接于所述前轮收合装置,所述连杆的后端枢接于所述上车架;收折时,所述上车架向下转动,通过所述连杆带动所述前轮收合装置动作,以使所述前轮向内收折并折平,同时,通过所述后轮收折结构使所述后轮向内折平。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在所述下车架的前端设置前轮收合装置,在所述上车架的下端设置后轮收折结构,并且通过设置一连杆,使所述连杆的前端枢接于所述前轮收合装置,所述连杆的后端枢接于所述上车架,从而使所述上车架转动而通过所述后轮收折结构收折后轮的同时通过所述前轮收合装置收折前轮,有效减少了收折步骤,收折简单,方便,而且可使所有车轮收折成水平状态,极大的减少了占用体积,使携带十分便捷。较佳地,所述后轮收折结构包括拉杆,后轮向所述下车架的底部翻转地枢接于所述下车架,所述拉杆设置于所述后轮与所述上车架的下端之间,所述拉杆的两端与所述后轮及所述上车架之间分别设有球头万向节;收折时,所述上车架向下转动,所述上车架的下端通过所述球头万向节带动所述拉杆,以使所述拉杆带动所述后轮向内折平。由于将所述后轮向所述下车架的底部翻转地枢接于所述下车架,因此通过设置一拉杆,使所述拉杆连接所述上车架的下端及所述后轮,并且,通过在所述拉杆与所述后轮之间及所述拉杆与所述上车架之间分别设有球头万向节,所述球头万向节及所述拉杆能够在所述上车架下端转动时实现对所述后轮向内的拉力,从而在所述上车架转动收折的同时,通过拉杆带动所述后轮向内折平,实现所述后轮的收折,收折结构十分简单,收折方便。较佳地,所述后轮设有转动件,所述后轮与所述转动件枢接,所述下车架固定有固定件,所述转动件枢接于所述固定件,枢接中心轴沿折叠车的前后方向设置。通过设置所述转动件及所述固定件,可以使所述后轮实现向所述下车架的底部翻转地枢接于所述下车架。具体地,所述转动件具有上、下两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在所述转动件相对所述固定件转动时限制所述转动件,以使所述后轮在竖直状态或水平状态之间切换。通过设置所述限位部,可以使所述后轮快速实现两种不同状态的转换,结构简单,而且保证转换的准确性。较佳地,所述下车架的后端设有第一夹持件,所述上车架相对所述下车架展开时,所述第一夹持件夹持所述上车架的下端。具体地,所述下车架的后端固定有承接座,所述承接座的上端与所述上车架枢接,所述承接座的下端设有所述第一夹持件。较佳地,所述前轮收合装置包括旋转固定块、固定轴、齿轮、齿盘及前轮架,所述旋转固定块枢接于所述下车架的前端的轴杆上且一端与所述连杆枢接,所述齿轮固定于所述轴杆,所述固定轴固定于所述旋转固定块,所述齿盘转动地套接于所述固定轴,且所述齿盘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前轮架与所述齿盘固定,所述前轮架安装所述前轮。较佳地,所述上车架具有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上设有枢接座,所述枢接座与所述连杆的后端枢接。具体地,所述下车架具有第二横杆,所述旋转固定块的后端具有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件夹持于所述第二横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折叠推车的展开时的状态图。图2是本技术折叠推车的俯视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折叠推车的后轮的结构图。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折叠推车的完全收折时的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折叠推车100包括下车架1、上车架2、前轮收合装置3、连杆4及后轮收折结构5,所述上车架2枢接于所述下车架1的后端,所述前轮收合装置3枢接于所述下车架1的前端,所述连杆4的前端枢接于所述前轮收合装置3,所述连杆4的后端枢接于所述上车架2;所述后轮收折结构5设置于后轮7与所述上车架2之间,所述折叠推车100具有两后轮7,因此,使用两组后轮收折结构5,并且,通过使所述上车架2的下端向两所述后轮收折结构5延伸出两端部,从而使所述上车架2同时控制两所述后轮收折结构5;收折时,所述上车架2向下转动,通过所述连杆4带动所述前轮收合装置3动作,以使所述前轮6向内收折并折平,同时,通过两所述后轮收折结构5使两所述后轮7向内折平。再如图3及图4所示,具体地,所述后轮收折结构5包括拉杆51,所述拉杆51设置于所述后轮7与所述上车架2的下端之间,所述拉杆51的一端与所述后轮7之间设有第一球头万向节52,所述后轮7设有转动件54,所述后轮7与所述转动件54枢接,所述第一球头万向节52的一端与所述转动件54连接,所述第一球头万向节52的另一端与所述拉杆51的一端连接;所述拉杆51的另一端与所述上车架2之间设有第二球头万向节53,所述拉杆5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球头万向节5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球头万向节53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车架1的下端连接。所述下车架1固定有固定件55,所述转动件54枢接于所述固定件55,枢接中心轴沿折叠车的前后方向设置。通过设置所述转动件54及所述固定件55,可以使所述后轮7实现向所述下车架1的底部翻转地枢接于所述下车架1。收折时,所述上车架2向下转动,所述上车架2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二球头万向节53带动所述拉杆51,以使所述拉杆51带动所述后轮7向内折平。再请参阅图4,所述转动件54具有上、下两限位部54a,所述限位部54a在所述转动件54相对所述固定件55转动时限制所述转动件54;当所述转动件54与所述固定件55呈左右状态时,位于上方的限位部54a与所述固定件55抵顶,这时所述后轮7呈竖直状态;当所述转动件54与所述固定件55呈上下状态时,位于下方的限位部54a与所述固定件55抵顶,这时所述后轮7呈水平状态。通过设置所述限位部54a,可以使所述后轮7快速实现两种不同状态的转换,结构简单,而且保证转换的准确性。再请参阅图4,所述下车架1的后端固定有承接座11,所述承接座11的上端与所述上车架2枢接,枢接点为a,所述承接座11的下端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车架、上车架、前轮收合装置、连杆及后轮收折结构,所述上车架枢接于所述下车架的后端,所述前轮收合装置枢接于所述下车架的前端,所述后轮收折结构设置于所述上车架的下端与后轮之间,所述连杆的前端枢接于所述前轮收合装置,所述连杆的后端枢接于所述上车架;收折时,所述上车架向下转动,通过所述连杆带动所述前轮收合装置动作,以使所述前轮向内收折并折平,同时,通过所述后轮收折结构使所述后轮向内折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车架、上车架、前轮收合装置、连杆及后轮收折结构,所述上车架枢接于所述下车架的后端,所述前轮收合装置枢接于所述下车架的前端,所述后轮收折结构设置于所述上车架的下端与后轮之间,所述连杆的前端枢接于所述前轮收合装置,所述连杆的后端枢接于所述上车架;收折时,所述上车架向下转动,通过所述连杆带动所述前轮收合装置动作,以使所述前轮向内收折并折平,同时,通过所述后轮收折结构使所述后轮向内折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收折结构包括拉杆,后轮向所述下车架的底部翻转地枢接于所述下车架,所述拉杆设置于所述后轮与所述上车架的下端之间,所述拉杆的两端与所述后轮及所述上车架之间分别设有球头万向节;收折时,所述上车架向下转动,所述上车架的下端通过所述球头万向节带动所述拉杆,以使所述拉杆带动所述后轮向内折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设有转动件,所述后轮与所述转动件枢接,所述下车架固定有固定件,所述转动件枢接于所述固定件,枢接中心轴沿折叠车的前后方向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具有上、下两限位部,所述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聪镛
申请(专利权)人:稳正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