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铬锰硅钒抗磨铸铁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002742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1: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抗磨铸铁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铬锰硅钒抗磨铸铁及其制备方法,该抗磨铸铁的组分按以下质量百分比组成:C:2.7-3.5%、V:5.5-6.5%、Si:0.5-1.5%、Mn:0.8-1.5%、Cr:6.0-8.0%、S:≤0.06%、P:≤0.06%,余量为铁;该材料利用V取代高铬铸铁中部分Cr元素,在铁基体中可生成高硬度VC碳化物颗粒,从而提高材料的抗磨性。同时其制备方法可使抗磨材料中碳化物颗粒形态更加团球化,分布更加均匀,克服现有技术中碳化物存在大块状、开花状、条状、杆状和蠕虫状等几种不太理想的形态以及颗粒分布存在菊花状分布等形态和分布的不足,提高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抗磨铸铁材料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铬锰硅钒抗磨铸铁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某些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等工况进一步恶劣以及装备大型化,例如在制砂机设备、热轧辊等装备市场,对具有更高耐磨性的耐磨材料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前人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开发了多种耐磨材料来制造耐磨关键零部件,以满足在恶劣工况下提高工件实际使用寿命的服役要求。在我国已经起步研究开发基于铬、锰、硅等复合耐磨材料,并且成功地开始应用于热轧辊耐磨件。虽然目前使用铸造工艺开发的复合耐磨材料的凝固特性、变质机理和热处理工艺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基本趋于成熟。在耐磨材料中碳化物颗粒形态有很多种,呈现团球状、大块状、开花状、条状、杆状和蠕虫状等几种形态;其中边界比较圆滑的团球状初生相是最理想的形态,有利于性能提升。因此,通过进一步优化碳化物颗粒形态和分布,对提高耐磨材料的耐磨性能和其性能稳定性是十分有利的。现有技术对耐磨材料采用的变质处理方法主要是使用稀土硅镁或者(含B、含Zr)钾盐作为孕育变质剂,使用量均在0.5~1.0﹪之间。使用常用的稀土硅、镁作为变质剂,稀土一方面有净化铁液的作用,能与铁液中的氧、氮等生成化合物,同时这些化合物还可以作为形核质点起到细化碳化物的作用;另一方面稀土是一种表面活性元素,在凝固过程中可以富集在碳化物的表面,从而抑制碳化物沿晶界长大,使碳化物细化。现有技术中常采用稀土作为变质剂,利用稀土净化钢液时产生大量稀土氧化物、氮化物等作为碳化物的形核质点;然而这些稀土氧化物、氮化物的晶格类型不同于碳化物的晶格类型。所以这些稀土氧化物、氮化物并不能作为碳化物碳化物的有效异质形核核心,其效果十分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性能可靠的铬锰硅钒抗磨铸铁,该材料的组分按以下质量百分比组成:C:2.7-3.5%、V:5.5-6.5%、Si:0.5-1.5%、Mn:0.8-1.5%、Cr:6.0-8.0%、S:≤0.06%、P:≤0.06%,余量为铁;该材料利用V取代高铬铸铁中部分Cr元素,在铁基体中可生成高硬度VC碳化物颗粒,从而提高材料的抗磨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铬锰硅钒抗磨铸铁的制备方法,其按以下步骤进行:1)将废钢、增碳剂、钒铁、锰铁、铬铁清理干净,按上述质量百分比要求进行配料,并分类放置;2)将上述分类放置的废钢、增碳剂、钒铁、锰铁和铬铁放入炉中加热熔炼,待熔清后进行等温处理,再加入铝丝或铝粒进行预脱氧,然后加入脱硫剂脱硫,并扒渣;3)再加入铝丝或铝粒终脱氧处理后出炉;4)向出炉后的铁液中加入变质剂,采用包底冲入法对铁液进行孕育和变质处理;5)将孕育和变质处理的铁液进行浇注;6)浇注完成后进行冷却、清理处理,再打磨喷砂,并进行热处理。作为优选,熔炼温度为1500~1540℃,等温处理温度为1550℃,等温处理时间为5-8min。作为优选,预脱氧和终脱氧采用的铝丝或铝粒的质量分数均占铁液质量的0.1%-0.15%。作为优选,所述变质剂的组分占铁液质量百分比为:0.25﹪RE、0.15﹪Mg、0.15﹪Zn。作为优选,将上述组分的复合孕育变质剂破碎至1-5mm的小颗粒,经200℃烘干后,预置于浇包底部,然后将浇包中的铁液孕育和变质处理后静置2-3min,再进行浇注,浇注温度为1510-1540℃。作为优选,热处理时,先在热处理炉中嵌入木炭或者在工件表面涂覆抗氧化涂料,然后采用1050℃淬火处理,再采用450℃回火处理。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上述制备方法可使抗磨材料中碳化物颗粒形态更加团球化,分布更加均匀,克服现有技术中碳化物存在大块状、开花状、条状、杆状和蠕虫状等几种不太理想的形态以及颗粒分布存在菊花状分布等形态和分布的不足,提高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本专利技术的铬锰硅钒抗磨铸铁含C:2.7-3.5%、V:5.5-6.5%、Si:0.5-1.5%、Mn:0.8-1.5%、Cr:6.0-8.0%、S:≤0.06%、P:≤0.06%,余量为铁;其中,碳C对复合耐磨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来说至关重要,它既可以固溶于基体中起固溶强化作用,又是形成碳化物增强相的基本元素,还能促进马氏体转变,提高复合耐磨材料的淬硬性。碳含量太多会增加材料脆性,太少则减少碳化物增强相的数量致使其耐磨性降低。因此,本材料中控制C含量在2.7-3.5%。钒V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易在铁液中与C元素反应形成大量呈现团球状等形态、弥散分布的VC增强相,相对于高铬铸铁中的碳化物,其形态和分布均有了很大改善,显著提高了复合耐磨材料的冲击韧性与耐磨性,其含量应控制在5.5-6.5%之间。铬Cr也可与C反应形成Cr6C、Cr7C3和Cr23C6等碳化物,但由于铬的碳化物显微硬度比VC低得多,且其形貌由于呈长条形而导致其韧性较差,在基体组织凝固过程中V的碳化物优先于Cr形成;因此,本专利技术中Cr元素的加入量较少,少量的Cr还可以使其固溶于奥氏体中,主要起提高基体的淬硬性和淬透性作用。在生产本专利技术的耐磨合金材料过程中,熔炼是采用中频感应电炉实现的,并采用碱性炉衬材料。在本专利技术中,变质剂的组分设计为:0.25﹪RE+0.15﹪Mg+0.15﹪Zn。在铁液浇包中加入变质剂进行变质处理,其中含有一定量的稀土镁和锌,一方面稀土具有脱氧脱硫作用,所生成的稀土硫化物、稀土氧化物和稀土硫氧化物能够被排除,能对铁液作进一步的净化,稀土和镁元素能够在奥氏体枝晶结晶前沿的熔体中富集,形成成分过冷区,有利于奥氏体枝晶向多晶发展并且缩小了枝晶间距。另一方面稀土和镁元素是表面活性元素,易在碳化物某晶面被选择吸附,从而抑制碳化物晶面的择优长大。变质剂中的镁和锌元素沸点低,加入铁液后迅速汽化并产生大量的原子集团而造成碳化物点阵上的空位,空位的存在加速了碳化物的溶解和扩散,特别是锌与陶瓷碳化物VC间润湿性能较好,从而有利于促进碳化物VC呈现团球化,均匀分布。大块状、开花状、条状、杆状和蠕虫状等形态的碳化物以及菊花状分布的情形大大减少,使抗磨材料的性能更加稳定可靠。由于淬火工艺会产生大量的非稳态残余奥氏体组织,通过后续回火工艺可以使马氏体组织中碳元素往残余奥氏体组织中扩散迁移,增加残余奥氏体组织的含碳量,从而提高改善残余奥氏体组织的室温稳定性。本专利技术采用优化的热处理工艺为先进行1050℃淬火,再进行450℃回火,可以减少或者灵活调节基体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及稳定性能。另外,本抗磨材料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氧化十分严重,需要在热处理炉中嵌入木炭或者在待热处理工件表面涂覆抗氧化涂料,以消除或者减轻工件表面高温氧化和脱碳现象。实施例1将废钢、增碳剂、钒铁、锰铁、铬铁原材料清理干净,按质量分数为2.7%C、6.5%V、0.5%Si、1.5%Mn、8.0%Cr、0.06%S、0.06%P、余量为铁的化学配比进行配料,且分类放置;再将上述配置好废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铬锰硅钒抗磨铸铁,其组分按以下质量百分比组成:C:2.7‑3.5%、V:5.5‑6.5%、Si:0.5‑1.5%、Mn:0.8‑1.5%、Cr:6.0‑8.0%、S:≤0.06%、P:≤0.06%,余量为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铬锰硅钒抗磨铸铁,其组分按以下质量百分比组成:C:2.7-3.5%、V:5.5-6.5%、Si:0.5-1.5%、Mn:0.8-1.5%、Cr:6.0-8.0%、S:≤0.06%、P:≤0.06%,余量为铁。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铬锰硅钒抗磨铸铁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将废钢、增碳剂、钒铁、锰铁、铬铁清理干净,按上述质量百分比要求进行配料,并分类放置;
2)将上述分类放置的废钢、增碳剂、钒铁、锰铁和铬铁放入炉中加热熔炼,待熔清后进行等温处理,再加入铝丝或铝粒进行预脱氧,然后加入脱硫剂脱硫,并扒渣;
3)再加入铝丝或铝粒终脱氧处理后出炉;
4)向出炉后的铁液中加入变质剂,采用包底冲入法对铁液进行孕育和变质处理;
5)将孕育和变质处理的铁液进行浇注;
6)浇注完成后进行冷却、清理处理,再打磨喷砂,并进行热处理。
3.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超英吴沛荣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凯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