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膜、片材流路部件及分离膜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2904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2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可发挥良好的造水性能、并且操作性、工序通过性优异的分离膜及分离膜元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分离膜具备:分离膜主体,其具有供给侧的面和透过侧的面;和透过侧流路部件,其粘合于所述分离膜主体的透过侧的面上,所述分离膜中,所述透过侧流路部件由至少包含高结晶性聚丙烯(A)的组合物构成,并且满足下述要件(a)及(b)。(a)在所述组合物中,所述高结晶性聚丙烯(A)的含量为40~95重量%。(b)所述透过侧流路部件的熔融吸热量(ΔH)为20~70J/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分离液体、气体等流体中含有的成分的分离膜、片材流路部件及分离膜元件。更详细而言,涉及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的分离膜或片材流路部件、以及具有稳定的性能的分离膜元件。
技术介绍
为了对液体、气体等流体中含有的成分进行分离,提出了多种方法。例如,就用于除去海水或微咸水等中含有的离子性物质的技术而言,近年来,作为用于节省能源及保护资源的工艺,利用分离膜元件进行分离的方法正在逐步推广。对于在利用分离膜元件的分离方法中使用的分离膜而言,根据其孔径及分离功能等,被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正渗透膜等。这些膜已被用于例如由海水、微咸水或含有有害物质的水制造饮用水、制造工业用超纯水、废水处理或回收有价值物等,根据目标分离成分及分离性能分开使用。分离膜元件具有下述共同特征:向分离膜的一侧的面供给原流体,从另一侧的面得到透过流体。分离膜元件构成如下:包含被捆在一起的多个分离膜,由此确保了大的膜面积,每单元元件中能够得到大量的透过流体;根据用途和目的,制造了螺旋型、中空纤维型、板框型(plate-and-frametype)、旋转平膜型、平膜集成型等的各种元件。例如,在反渗透过滤中,广泛使用螺旋型分离膜元件。螺旋型分离膜元件包括有孔集水管、供给侧流路部件、分离膜及透过侧流路部件,所述供给侧流路部件向分离膜供给原流体,所述分离膜将原流体中含有的成分分离,所述透过侧流路部件用于将透过分离膜的透过流体向有孔集水管导入。供给侧流路部件、分离膜及透过侧流路部件缠绕在有孔集水管的周围。螺旋型分离膜元件对原流体赋予压力,能够得到大量透过流体,因此被广泛地使用。近年来,由于对分离膜元件降低淡水制造成本的需求提高,对分离膜元件的低成本化的需求提高,已提出了通过对分离膜、各流路构件、分离膜元件构件的改良而进行低成本化。例如,专利文献1~3中,在螺旋型分离膜元件中,在平膜的表面或背面设置了以点形状或条纹形状进行配置的流路部件。此外,专利文献4中,在片材上设置了由纤维状物形成的流路部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1/152484号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4048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161748号公报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12/142429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4中记载的分离膜元件而言,虽然通过在加压条件下实施运转可达成高造水化、稳定运转,但另一方面,作为分离膜元件的构成构件的分离膜或片材流路部件发生了卷曲,因此,在制作元件的工序中,在其操作性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加压条件下实施运转也能发挥良好的造水性能、并且分离膜或片材流路部件的卷曲得到改善、操作性优异的分离膜或片材流路部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成功获得了能够改善分离膜或片材流路部件的卷曲、操作性优异的分离膜或片材流路部件,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以如下构成作为主要内容。第1专利技术为一种分离膜,所述分离膜具备分离膜主体和透过侧流路部件,所述分离膜主体具有供给侧的面和透过侧的面,所述透过侧流路部件粘合于所述分离膜主体的所述透过侧的面上,其中,所述透过侧流路部件由至少包含高结晶性聚丙烯(A)的组合物构成,并且满足下述要件(a)及(b)。(a)在所述组合物中,所述高结晶性聚丙烯(A)的含量为40~95重量%。(b)所述透过侧流路部件的熔融吸热量(ΔH)为20~70J/g。第2专利技术为上述第1专利技术所述的分离膜,其中,所述组合物包含低结晶性α-烯烃系聚合物(B),在所述组合物中,所述低结晶性α-烯烃系聚合物(B)的含量为5~60重量%。第3专利技术为上述第2专利技术所述的分离膜,其中,所述低结晶性α-烯烃系聚合物(B)为低结晶性聚丙烯或丙烯·烯烃共聚物。第4专利技术为上述第1~第3专利技术中任一专利技术所述的分离膜,其中,所述透过侧流路部件的拉伸伸长率为5%以上,并且拉伸弹性模量为0.2~2.0GPa。第5专利技术为上述第1~第4专利技术中任一专利技术所述的分离膜,其中,所述分离膜主体具备:基材;形成于所述基材上的多孔性支承层;及形成于所述多孔性支承层上的分离功能层。第6专利技术为一种分离膜元件,其包含上述第1~第5专利技术中任一专利技术所述的分离膜。第7专利技术为一种片材流路部件,其中,片材上粘合有突起物,所述突起物由至少包含高结晶性聚丙烯(A)的组合物构成,并且满足下述要件(a)及(b)。(a)在所述组合物中,所述高结晶性聚丙烯(A)的含量为40~95重量%。(b)所述突起物的熔融吸热量(ΔH)为20~70J/g。第8专利技术为上述第7专利技术所述的片材流路部件,其中,所述组合物包含低结晶性α-烯烃系聚合物(B),在所述组合物中,所述低结晶性α-烯烃系聚合物(B)的含量为5~60重量%。第9专利技术为上述第8专利技术所述的片材流路部件,其中,所述低结晶性α-烯烃系聚合物(B)为低结晶性聚丙烯或丙烯·烯烃共聚物。第10专利技术为上述第7~第9专利技术中任一专利技术所述的片材流路部件,其中,所述突起物的拉伸伸长率为5%以上,并且拉伸弹性模量为0.2~2.0GPa。第11专利技术为一种分离膜元件,其包含上述第7~第10专利技术中任一专利技术所述的片材流路部件。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构成流路部件的成分中包含特定范围的高结晶性聚丙烯,并且将上述流路部件的熔融热量控制在特定范围内,从而变得能够抑制分离膜或片材流路部件的卷曲。其结果是,分离膜或片材流路部件的操作性、分离膜元件制造工序中的通过性变得良好,并且能够得到即使在加压条件下的运转中也显示出稳定的性能的分离膜元件。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分离膜元件的概要的部分展开立体图。图2为表示具备透过侧流路部件的分离膜的一例的截面图。图3为表示分离膜主体的一例的截面图。图4为表示分离膜主体的另一例的截面图。图5为表示具备透过侧流路部件的分离膜的一例的俯视图。图6为表示具备透过侧流路部件的分离膜的另一例的俯视图。图7为表示具备透过侧流路部件的分离膜的又另一例的俯视图。图8为表示具备透过侧流路部件的分离膜的又另一例的俯视图。图9为表示具备透过侧流路部件的分离膜的又另一例的俯视图。图10为图5的分离膜的A-A向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分离膜、片材流路部件及分离膜元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离膜,所述分离膜具备分离膜主体和透过侧流路部件,所述分离膜主体具有供给侧的面和透过侧的面,所述透过侧流路部件粘合于所述分离膜主体的所述透过侧的面上,其中,所述透过侧流路部件由至少包含高结晶性聚丙烯(A)的组合物构成,并且满足下述要件(a)及(b):(a)在所述组合物中,所述高结晶性聚丙烯(A)的含量为40~95重量%;(b)所述透过侧流路部件的熔融吸热量(ΔH)为20~70J/g。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0.30 JP 2013-2255161.一种分离膜,所述分离膜具备分离膜主体和透过侧流路部件,
所述分离膜主体具有供给侧的面和透过侧的面,所述透过侧流路部
件粘合于所述分离膜主体的所述透过侧的面上,其中,
所述透过侧流路部件由至少包含高结晶性聚丙烯(A)的组合物
构成,并且满足下述要件(a)及(b):
(a)在所述组合物中,所述高结晶性聚丙烯(A)的含量为40~95
重量%;
(b)所述透过侧流路部件的熔融吸热量(ΔH)为20~70J/g。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膜,其中,所述组合物包含低结晶
性α-烯烃系聚合物(B),在所述组合物中,所述低结晶性α-烯烃
系聚合物(B)的含量为5~60重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膜,其中,所述低结晶性α-烯烃系
聚合物(B)为低结晶性聚丙烯或丙烯·烯烃共聚物。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分离膜,其中,所述透过侧
流路部件的拉伸伸长率为5%以上,并且拉伸弹性模量为0.2~2.0GPa。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分离膜,其中,所述分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博之广泽洋帆高木健太朗冈本宜记丸谷由惠田林俊介佐佐木崇夫木村将弘田中祐之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