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10450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主要用于解决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第三通道同轴线外导体设计和三个通道组合集成问题,属于雷达天线与微波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第一、二通道堆积采取第一、二通道的同轴线内导体与第一、二通道相对旋转部分相连,设计有三个槽齿结构的第一、二通道的同轴线内导体作为旋转铰链的旋转轴带动第三通道的相对旋转部分一起旋转,内导体在结构上整体设计,结构强度高。设计弹性圆柱管作为第三通道同轴线外导体相对旋转部分之间过渡件,消除在外导体相对旋动过程中的轴向串动,避免了外导体相对旋转时因直接摩擦接触而可靠性降低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一种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适用于现代雷达等电子设备。本技术属于雷达天线与微波

技术介绍
旋转铰链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是相对旋转的,当雷达天线在全方位旋转工作时,旋转铰链能正常传输雷达信号。本技术涉及的一种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其第一、二通道要求工作相对带宽为40%,采用一段短截径向线支撑电压探针结构形式实现输入信号激励和输出信号耦合,第一、二通道输出端口的输出电压探针和座之间的距离hs对实现第一、二通道输出信号耦合影响很大,因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加工公差累积,研制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时必须要调整距离hs,如采用现有相邻通道径向扼流槽结构设计实现第一、二通道堆积,当调整距离hs时,第一、二通道同轴线的内导体和第一、二通道相对静止部分之间轴向位置尺寸也随着改变,这样作为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旋转轴的内导体在结构上不能实现整体设计,结构强度低;第三通道工作频率为从P波段覆盖到C波段,工作频带宽,其同轴线外导体旋转部分和相对静止部分之间一般采取直接接触的滑动摩擦结构形式,但因旋转磨损会导致性能变差、可靠性降低等隐患。本技术涉及的一种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主要用于解决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第三通道同轴线外导体设计和三个通道组合堆积集成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涉及的一种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三个通道都为宽带同轴接收通道,第一、二通道要求工作相对带宽为40%,采用一段短截径向线支撑电压探针结构形式实现输入信号激励和输出信号耦合,其旋转部分和相对静止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非接触式的,第三通道工作频率为从P波段覆盖到C波段,工作频带宽,其旋转部分和相对静止部分之间在结构上设计为接触式实现宽频带工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主要有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的三个通道组合堆积集成和第三通道同轴线外导体设计二部分组成。图1中端口Ⅰ-1、Ⅱ-1和Ⅲ-1分别为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第一、二、三通道输入端口,端口Ⅰ-2、Ⅱ-2和Ⅲ-2分别为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第一、二、三通道输出端口,端口Ⅰ-1、Ⅱ-1和Ⅲ-1分别通过射频电缆9、5和6连接到端口Ⅰ-1a、Ⅱ-1a和Ⅲ-1a,端口Ⅰ-1和端口Ⅰ-1a之间相对静止,端口Ⅱ-1和端口Ⅱ-1a之间相对静止,端口Ⅲ-1和端口Ⅲ-1a之间相对静止。端口Ⅰ-1a和端口Ⅰ-2之间相对旋转,构成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的第一通道,同样地,端口Ⅱ-1a和端口Ⅱ-2之间相对旋转,构成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的第二通道,端口Ⅲ-1a和端口Ⅲ-2之间相对旋转,构成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的第三通道。第一、二通道采用的一段短截径向线支撑电压探针结构形式实现输入信号激励和输出信号耦合是已经公开的技术。第一、二通道之间组合堆积采取第一、二通道旋转部分相连接,第一、二通道相对静止部分相连接,第一、二通道同轴线1的内导体2与第一、二通道旋转部分相连接,内导体2作为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的旋转轴带动第三通道的相对旋转部分一起旋转。在位于第一、二通道相对静止部分中间的内导体2上设计三个槽齿结构,该槽齿结构设计有2个宽度都为w1的槽缝,如图2所示,该槽齿结构分别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相对静止部分的座3之间构成宽度为w2的槽缝,内导体2分别和座3之间设计有空隙A和B,空隙A和B的空隙大小为槽缝宽度w2,宽度为w1的槽缝和宽度为w2的槽缝构成两个射频扼流结构4。hs分别是第一、二通道输出端口Ⅰ-2、Ⅱ-2的输出电压探针11和座3之间的距离,距离hs对实现输出信号耦合的影响很大,因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加工公差累积,研制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时必须要调整距离hs。设计具有不同台阶高度d的座3以调整距离hs实现第一、二通道输出信号耦合,如图4所示,ΦDi2为座3的中孔直径,大小为内导体2外径与二倍槽缝宽度w2的和,这样在调整距离hs时不会改变座3在输出端口Ⅰ-2和Ⅱ-2上的安装位置,槽缝宽度w2不会随着距离hs调整而改变,同时设计有三个槽齿结构的内导体2和第一、二通道相对静止部分之间轴向位置尺寸也保持不变,这样作为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旋转轴的内导体2在结构上实现整体设计,结构强度高。第一、二通道输入端口Ⅰ-1(Ⅰ-1a)、Ⅱ-1(Ⅱ-1a)和作为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旋转轴的内导体2一起旋转。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第三通道旋转部分前端盖7和相对静止部分后端盖10之间设计过渡件8,前端盖7、过渡件8和后端盖10一起构成第三通道同轴线16的外导体,同轴线16的外导体直径为ΦDi1,端口Ⅲ-1a和前端盖7相连接,端口Ⅲ-2和后端盖10相连接。过渡件8是一种外径为ΦDo1,内径为ΦDi1,高度为Ht1的弹性圆柱管,如图5所示,在弹性圆柱管两端设计有外径为ΦDo2、厚度为Ht2的台阶,分别嵌进前端盖7和后端盖10,如图3所示。在外径为ΦDo1过渡件8的外围,设计彼此相邻开的槽缝相交九十度,槽缝宽度为Ts2,周期为Ts1,过渡件8采用铍青铜材料,设计相邻交错九十度的槽缝,这样过渡件8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消除在第三通道外导体相对转动过程中的轴向串动。在前端盖7和后端盖10之间设计有空隙h1,这样前端盖7、后端盖10和过渡件8之间间隙配合摩擦实现第三通道同轴线外导体的相对旋转,避免了前端盖7和后端盖10之间相对旋转时因第三通道同轴线16外导体直接摩擦接触而可靠性降低隐患。第三通道同轴线16内导体设计采用在第三通道同轴线16内导体旋转部分12和静止部分13通过内置两端由铍青铜弹簧14支撑的银铜钒合金内导体15实现相互之间滑动配合,内导体旋转部分12和静止部分13之间空隙设计为h2。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二通道同轴线2—内导体3—座4—射频扼流结构5、6和9—射频电缆7—前端盖8—过渡件10—后端盖。图2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其中11—输出电压探针。图3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其中12—第三通道同轴线16内导体旋转部分13—第三通道同轴线16内导体静止部分14—铍青铜弹簧15—银铜钒合金内导体16—第三通道同轴线。图4为座(3)结构示意图。图5为过渡件(8)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涉及的一种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主要步骤(参见附图):(1)设计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的第一、二通道,采用一段短截径向线支撑电压探针结构形式实现第一、二通道输入信号激励和输出信号耦合;(2)设计射频扼流结构4的槽缝宽度w1和w2,在内导体2上设计三个槽齿结构,设计具有不同台阶高度d的座3以调整距离hs实现第一、二通道输出信号耦合;(3)设计第三通道同轴线16外导体,采用铍青铜材料设计过渡件8,保证嵌进前端盖7和后端盖10,作为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旋转轴的内导体2和第三通道前端盖7相连接,和第三通道输入端口Ⅲ-1(Ⅲ-1a)一起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静止部分和第二通道静止部分相连接,第一通道相对旋转部分和第二通道相对旋转部分相连接,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同轴线(1)的内导体(2)在结构上是一体化设计,内导体(2)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相对旋转部分相连接,内导体(2)作为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的旋转轴带动第三通道的相对旋转部分一起旋转,在位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静止部分中间内导体(2)上设计三个槽齿结构,三个槽齿结构构成2个宽度都为w1的槽缝,该槽齿结构分别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静止部分的座(3)之间构成宽度为w2的槽缝,内导体(2)和座(3)之间分别设计有空隙A和B,空隙A和B的空隙大小设计为槽缝宽度w2,宽度为w1的槽缝和宽度为w2的槽缝构成两个射频扼流结构(4),通过改变座(3)的台阶高度d调整第一、二通道静止部分端口的输出电压探针(11)和座(3)之间的距离hs实现第一、二通道输出信号耦合,具有三个槽齿结构的内导体(2)和第一、二通道静止部分之间轴向位置尺寸保持不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静止部分和第二通道静止部分相连接,第一通道相对旋转部分和第二通道相对旋转部分相连接,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同轴线(1)的内导体(2)在结构上是一体化设计,内导体(2)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相对旋转部分相连接,内导体(2)作为三通道宽带非接触式旋转铰链的旋转轴带动第三通道的相对旋转部分一起旋转,在位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静止部分中间内导体(2)上设计三个槽齿结构,三个槽齿结构构成2个宽度都为w1的槽缝,该槽齿结构分别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静止部分的座(3)之间构成宽度为w2的槽缝,内导体(2)和座(3)之间分别设计有空隙A和B,空隙A和B的空隙大小设计为槽缝宽度w2,宽度为w1的槽缝和宽度为w2的槽缝构成两个射频扼流结构(4),通过改变座(3)的台阶高度d调整第一、二通道静止部分端口的输出电压探针(11)和座(3)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长远朱乙平高晓峰季彦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