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9376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9 03:54
一种板式换热器(1)包括壳,传热板(20)布置在壳中,其中延伸穿过传热板(20)的相应第一端口开口和第二端口开口的第一分配管(41)和第二分配管(42)包括面向彼此的出口(43,47)和入口(44,46),第一通路(51)和第二通路(52)沿壳且沿传热板(2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延伸,且包括面向彼此的出口和入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板式换热器,其具有壳和多个传热板,传热板包括相应的第一端口开口、第二端口开口、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其中传热板布置在壳内,且持久地联接到彼此。对于联接的传热板,用于第一流体的第一组流动通道由传热板之间的每隔一个空隙形成,其中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在第一端口开口和第二端口开口处。用于第二流体的第二组流动通道由传热板之间的每隔另一个空隙形成,其中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在第一侧和第二侧处。
技术介绍
现在,许多不同类型的板式换热器存在且取决于其类型用于各种应用。一些类型的板式换热器具有形成密封的封壳的壳,联接的传热板布置在密封的封壳内。传热板形成传热板的堆叠,其中用于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交错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形成在传热板之间。由于传热板由壳包绕,故换热器相比于许多其它类型的板式换热器可经得起高压力水平。带有包绕传热板的壳的换热器的一些示例在专利文献EP2508831和EP2527775中找到。由这些文献公开的板式换热器良好地处理高压力水平。然而,在一些应用中,壳体必须相对厚以能够处理期望的压力水平,这增大了换热器的总重量以及总体成本。因此,估计存在对新型板式换热器的需要,其可经得起高压力水平,同时仍需要相比一些其它类型的板式换热器相对较少的材料来用于其壳。概要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至少部分地克服现有技术的上文提到的局限中的一个或多个。具体而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板式换热器,其可优选在仍使用相对较少材料来用于板式换热器布置于其中的壳的同时经得起高压力水平。为了解决这些目的,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其包括壳和多个传热板,其中各个传热板包括第一端口开口、第二端口开口、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传热板布置在壳内,且持久地联接至彼此,使得:i)用于第一流体的第一组流动通道由传热板之间的每隔一个空隙形成,其中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在第一端口开口和第二端口开口处,以及ii)用于第二流体的第二组流动通道由传热板之间的每隔另一个空隙形成,其中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在第一侧和第二侧处。板式换热器具有延伸穿过传热板的第一端口开口的第一分配管,且包括通过第一流体阻挡件与彼此分开的流体出口和流体入口。第二分配管延伸穿过传热板的第二端口开口且包括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第二分配管的流体入口如穿过传热板所见布置成与第一分配管的流体出口相对,且第二分配管的流体出口如穿过传热板所见布置成与第一分配管的流体入口相对。第一通路沿壳和传热板的第一侧延伸,且包括通过第二流体阻挡件与彼此分开的流体出口区段和流体入口区段,且第二通路沿壳和传热板的第二侧延伸,且包括流体入口区段和流体出口区段,第二通路的流体入口区段如穿过传热板所见布置成与第一通路的流体出口区段相对,且第二通路的流体出口区段如穿过传热板所见布置成与第一通路的流体入口区段相对。由于分配管布置在传热板的端口开口中,故防止了所谓的蛇行,即,传热板相对于彼此移动或扭转。这使得板式换热器更耐用且能够经得起高压力。多个传热板可具有圆盘的形状,带有形成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两个切割侧。大体上,所有或大部分传热板都具有此形状。传热板中的每一个或一些可包括多个排,其中各排均具有交错的凸脊和凹槽,它们沿传热板的中心平面在传热板的顶平面与底平面之间延伸,顶平面和底平面大致平行于中心平面且位于中心平面的相应侧上,其中同一排中的各个凸脊和相邻凹槽之间的过渡由相对于中心平面倾斜的传热板的部分形成。板还具有板部分,其沿传热板的中心平面在成排的凸脊与凹槽之间延伸,使得排与彼此分开。与彼此分开的排的该结构提供了很耐用的传热板。交错的凸脊和凹槽的排中的至少一些可平行于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分配管和第二分配管可从壳的顶盖延伸至底盖。第一分配管和第二分配管可附接至顶盖和底盖。结合这些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分配管提供更耐用的板式换热器,因为它们可相对于彼此固定板式换热器的盖。板式换热器可包括布置在联接的传热板的相应侧上的两个端板,其中第一分配管和第二分配管附接至各个端板。端板通常比传热板更厚,且改善传热板经受高压力的能力。端板例如可为平的。至少每隔一个传热板可包括旁通阻挡件,其折叠到形成在该至少每隔一个传热板和相邻传热板的周缘处的间隙中。旁通阻挡件在其折叠到间隙中之前可具有该至少每隔一个传热板的冲压的整体件的形式。第一分配管中的第一流体阻挡件可包括带周缘的盘,其附接至第一分配管的内部。第二流体阻挡件可包括沿传热板中的传热板的第一侧和沿壳的内表面延伸的周缘。第二流体阻挡件可与所述传热板整体结合,第二流体阻挡件沿传热板延伸。板式换热器可包括杆,其沿第一通路从壳的内部支撑表面延伸且延伸至第二流体阻挡件,使得第二流体阻挡件在沿第一通路的方向上受支撑。第一分配管可包括第二流体出口,其位于第一分配管的流体入口旁边,且第二分配管可包括第二流体入口,其如穿过传热板所见布置成与第一分配管的第二流体出口相对,且通过第三流体阻挡件与第二分配管的流体出口分开。第一通路可包括位于第一通路的第一入口区段旁边的第二流体出口区段,且第二通路可包括第二流体入口区段,其如穿过传热板所见布置成与第一通路的第二流体出口区段相对,且通过第四流体阻挡件与第二通路的流体出口区段分开。本专利技术的还有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从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中清楚。附图的简要描述现在将通过举例参照附随的示意性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附图中:图1为板式换热器的透视图,图2为图1中的换热器的截面透视图,其中截面视图沿用于第一流体的入口和用于第二流体的出口查看,图3为图1的换热器的截面视图,示出了第一流体的流路,图4为图1的换热器的截面视图,示出了第二流体的流路,图5为用于图1的换热器的传热板的顶视图,图6为图5中的区段A的放大视图,图7为传热板布置在相似的传热板之上时的如沿图6中的线C-C所见的截面侧视图,图8和图9为可用于图5中所示的类型的传热板的旁通阻挡件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10-图12为可用于图5中所示的类型的传热板的旁通阻挡件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图13为可用于图1的换热器的流体阻挡件的第一实施例的顶视图,图14为可用于图1的换热器的流体阻挡件的第二实施例的顶视图,图15-图17为示出可用于图1的换热器的旁通阻挡件的第三实施例的主要视图,图18为换热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截面视图,示出了第一流体的流路,以及图19为图18的换热器的第二截面视图,示出了第二流体的流路。详细描述参看图1和图2,示出了板式换热器1。板式换热器1的所有示出的部分大体上由金属制成。一些部分(比如常规垫圈)可由其它材料制成。板式换热器1具有由顶盖12和底盖13密封的圆柱形壳体11的形式的壳10,使得密封的封壳形成在壳10内。板式换热器1具有在顶盖12中的用于第一流体F1的第一换热器入口3,且具有在底盖13中的用于第一流体F1的第一换热器出口4。用于第二流体F2的第二换热器入口5布置在圆柱形壳体11中,在邻近底盖13的圆柱形壳体11的端部处。用于第二流体F2的第二换热器出口6布置在圆柱形壳体11中,在邻近顶盖12的圆柱形壳体11的端部处。入口3、5和出口4、6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凸缘,其便于入口3、5和出口4、6连接至传送第一流体F1和第二流体F2的管。多个传热板20布置在壳10内,且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板式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壳(10),多个传热板(20),其带有相应的第一端口开口(22)、第二端口开口(23)、第一侧(24)和与所述第一侧(24)相对的第二侧(25),其中所述传热板(20)布置在所述壳(10)内且联接至彼此,使得‑用于第一流体(F1)的第一组流动通道(31)由所述传热板(20)之间的每隔一个空隙形成,其中流体入口(28,29)和流体出口(28,29)在所述第一端口开口(22)和所述第二端口开口(23)处,‑用于第二流体(F2)的第二组流动通道(32)由所述传热板(20)之间的每隔另一个空隙形成,其中流体入口(26)和流体出口(27)在所述第一侧(24)和所述第二侧(25)处,其特征在于,第一分配管(41),其延伸穿过所述传热板(20)的第一端口开口(22),且包括:用于所述第一流体(F1)的流体入口(3);以及流体出口(43),所述流体出口(43)面向所述第一组流动通道(31)的至少一个区段(91),使得所述第一流体(F1)可离开所述第一分配管(41)且进入所述第一组流动通道(31)的所述区段(91),第二分配管(42),其延伸穿过所述传热板(20)的第二端口开口(23),且包括:流体入口(46),所述流体入口(46)面向所述第一组流动通道(31)的所述区段(91),使得所述第一流体(F1)可离开所述第一组流动通道(31)的所述区段(91)且进入所述第二分配管(42);以及用于所述第一流体(F1)的流体出口(4,47),第一通路(51),其沿所述壳(10)和所述传热板(20)的第一侧(24)延伸,且包括:用于所述第二流体(F2)的流体入口(5);以及流体出口(53),所述流体出口(53)面向所述第二组流动通道(32)的至少一个区段(94),使得所述第二流体(F2)可离开所述第一通路(51)且进入所述第二组流动通道(32)的所述区段(94),以及第二通路(52),其沿所述壳(10)和所述传热板(20)的第二侧(25)延伸,且包括:流体入口(56),所述流体入口(56)面向所述第二组流动通道(32)的所述区段(94),使得所述第二流体可离开所述第二组流动通道(32)的所述区段(94)且进入所述第二通路(52);以及用于所述第二流体(F2)的流体出口(6,57)。...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5.13 EP 14168124.71.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壳(10),多个传热板(20),其带有相应的第一端口开口(22)、第二端口开口(23)、第一侧(24)和与所述第一侧(24)相对的第二侧(25),其中所述传热板(20)布置在所述壳(10)内且联接至彼此,使得-用于第一流体(F1)的第一组流动通道(31)由所述传热板(20)之间的每隔一个空隙形成,其中流体入口(28,29)和流体出口(28,29)在所述第一端口开口(22)和所述第二端口开口(23)处,-用于第二流体(F2)的第二组流动通道(32)由所述传热板(20)之间的每隔另一个空隙形成,其中流体入口(26)和流体出口(27)在所述第一侧(24)和所述第二侧(25)处,其特征在于,第一分配管(41),其延伸穿过所述传热板(20)的第一端口开口(22),且包括:用于所述第一流体(F1)的流体入口(3);以及流体出口(43),所述流体出口(43)面向所述第一组流动通道(31)的至少一个区段(91),使得所述第一流体(F1)可离开所述第一分配管(41)且进入所述第一组流动通道(31)的所述区段(91),第二分配管(42),其延伸穿过所述传热板(20)的第二端口开口(23),且包括:流体入口(46),所述流体入口(46)面向所述第一组流动通道(31)的所述区段(91),使得所述第一流体(F1)可离开所述第一组流动通道(31)的所述区段(91)且进入所述第二分配管(42);以及用于所述第一流体(F1)的流体出口(4,47),第一通路(51),其沿所述壳(10)和所述传热板(20)的第一侧(24)延伸,且包括:用于所述第二流体(F2)的流体入口(5);以及流体出口(53),所述流体出口(53)面向所述第二组流动通道(32)的至少一个区段(94),使得所述第二流体(F2)可离开所述第一通路(51)且进入所述第二组流动通道(32)的所述区段(94),以及第二通路(52),其沿所述壳(10)和所述传热板(20)的第二侧(25)延伸,且包括:流体入口(56),所述流体入口(56)面向所述第二组流动通道(32)的所述区段(94),使得所述第二流体可离开所述第二组流动通道(32)的所述区段(94)且进入所述第二通路(52);以及用于所述第二流体(F2)的流体出口(6,5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配管(41)的流体出口(43)和所述第二分配管(42)的流体入口(46)具有通向所述第一组流动通道(31)的相同流动通道的至少一个相应的开口(101,102),以及所述第一通路(51)的流体出口(53)和所述第二通路(52)的流体入口(56)在所述传热板的相对周缘(105,106)处具有空隙(103,104)的形式的至少一个相应开口,所述空隙(103,104)提供至所述第二组流动通道(32)的相同流动通道的流体进路。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配管(41)包括另一个流体入口(44)、用于所述第一流体(F1)的另一个流体出口(45),以及将所述另一个流体入口(44)与所述第一分配管(41)的流体出口(43)分开的流体阻挡件(61),使得所述另一个流体入口(44)至少面向所述第一组流动通道(31)的另一个区段(92),所述第二分配管(42)的流体出口(47)面向所述第一组流动通道(31)的所述另一个区段(92),使得所述第一流体(F1)可离开所述第二分配管(42)且进入所述第一组流动通道(31)的所述另一个区段(92),且离开所述第一组流动通道的所述另一个区段(92)且经由其另一个流体入口(44)进入所述第一分配管(42)。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路(51)包括另一个流体入口(54)、用于所述第二流体(F2)的另一个流体出口(55),以及将所述另一个流体入口(54)与所述第一通路(51)的流体出口(53)分开的流体阻挡件(63),使得所述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布兰查德JN弗南德兹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法拉瓦尔股份有限公司阿尔法拉瓦尔维卡布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瑞典;S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