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783273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0 0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其中,LDMOS元件包含:P型基板、外延层、P型高压阱、P型本体区、N型阱、隔绝氧化区、漂移氧化区、栅极、N型接点区、P型接点区、上源极、下源极、以及N型漏极。P型本体区于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P型高压阱与外延层表面之间。P型本体区具有尖峰浓度区,其于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外延层表面下,并具有P型本体区中最高的P型杂质浓度。P型本体区中的P型杂质浓度,足以抑制横向寄生晶体管导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ateraldoublediffusedmetaloxidesemiconductor,LDMOS)元件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指一种可降低导通电阻的LDMOS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图1显示一种现有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ateraldoublediffusedmetaloxidesemiconductor,LDMOS)元件100的剖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LDMOS元件100包含:P型基板101、漂移区102、隔绝氧化区103、漂移氧化区104、本体区106、漏极110、源极108、与栅极111。其中,漂移区102的导电型为N型,形成于P型基板101上,隔绝氧化区103为区域氧化(localoxidationofsilicon,LOCOS)结构,以定义操作区103a,作为LDMOS元件100操作时主要的作用区。操作区103a的范围由图1中,粗黑箭头所示意。栅极111覆盖部分漂移氧化区104。此现有LDMOS元件100可作为功率元件使用,但因此牺牲了导通电阻;此外,N型源极108、P型本体区106、与N型漂移区102所形成的寄生NPN晶体管,也限制了操作的速度,与元件的性能。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即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改善,提出一种LDMOS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可降低导通电阻,抑制寄生NPN晶体管导通的LDMOS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种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可降低导通电阻,抑制寄生NPN晶体管导通。为达上述目的,就其中一观点言,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ateralDoubleDiffusedMetalOxideSemiconductor,LDMOS)元件,包含:一P型基板,于一高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一外延层,形成于该P型基板上,于该高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该上表面的一外延层表面,且该外延层堆叠并连接于该上表面上;一P型高压阱,形成于该外延层中,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P型基板的该上表面上;一P型本体区,形成于该外延层中的该P型高压阱上,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P型高压阱与该外延层表面之间,其中,该P型本体区具有一尖峰浓度区,其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并具有该P型本体区中最高的P型杂质浓度;一N型阱,形成于该外延层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且于一横向上邻接于该P型本体区;一隔绝氧化区,形成于该外延层上,以定义一操作区;一漂移氧化区,形成于该外延层上的该操作区中,且于该高度方向上,该漂移氧化区堆叠并连接于该N型阱;一栅极,形成于该外延层上,且该栅极位于该操作区中,并覆盖至少部分该漂移氧化区,且于该高度方向上,该栅极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并覆盖部分该N型阱及部分该P型本体区;一N型接点区,形成于该P型本体区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一P型接点区,形成于该P型本体区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且于该横向上与该N型接点区邻接;一上源极,形成于该外延层上,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N型接点区及该P型接点区;一下源极,形成于该P型基板的该下表面下,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下表面下;以及一N型漏极,形成于该N型阱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且该N型漏极介于该漂移氧化区与该隔绝氧化区之间;其中,该P型本体区中的P型杂质浓度,足以抑制一横向寄生晶体管导通;其中,部分该P型本体区于该高度方向上,位于该N型接点区与该P型接点区下方,且该尖峰浓度区不位于该N型接点区与该P型接点区下方,且该尖峰浓度区于该横向上与该N型接点区邻接;其中,于一正常操作中,一导通电流由该N型漏极流经该下源极。为达上述目的,就另一观点言,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ateralDoubleDiffusedMetalOxideSemiconductor,LDMOS)元件制造方法,包含:提供一P型基板,其于一高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形成一外延层于该P型基板上,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该上表面的一外延层表面,且该外延层堆叠并连接于该上表面上;形成一P型高压阱于该外延层中,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P型基板的该上表面上;形成一P型本体区于该外延层中的该P型高压阱上,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P型高压阱与该外延层表面之间,其中,该P型本体区具有一尖峰浓度区,其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并具有该P型本体区中最高的P型杂质浓度;形成一N型阱于该外延层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且于一横向上邻接于该P型本体区;形成一隔绝氧化区于该外延层上,以定义一操作区;形成一漂移氧化区于该外延层上的该操作区中,且于该高度方向上,该漂移氧化区堆叠并连接于该N型阱;形成一栅极于该外延层上,且该栅极位于该操作区中,并覆盖至少部分该漂移氧化区,且于该高度方向上,该栅极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并覆盖部分该N型阱及部分该P型本体区;形成一N型接点区于该P型本体区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形成一P型接点区于该P型本体区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且于该横向上与该N型接点区邻接;形成一N型漏极于该N型阱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且该N型漏极介于该漂移氧化区与该隔绝氧化区之间;形成一上源极于该外延层上,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N型接点区及该P型接点区;以及形成一下源极于该P型基板的该下表面下,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下表面下;其中,该P型本体区中的P型杂质浓度,足以抑制一横向寄生晶体管导通;其中,部分该P型本体区于该高度方向上,位于该N型接点区与该P型接点区下方,且该尖峰浓度区不位于该N型接点区与该P型接点区下方,且该尖峰浓度区于该横向上与该N型接点区邻接;其中,于一正常操作中,一导通电流由该N型漏极流经该下源极。在其中一种较佳的实施型态中,该隔绝氧化区与该漂移氧化区为区域氧化(localoxidationofsilicon,LOCOS)结构或浅沟槽绝缘(shallowtrenchisolation,STI)结构。在其中一种较佳的实施型态中,该导通电流由该N型漏极依序流经该N型阱、该P型本体区、该N型接点区、该上源极、该P型接点区、该P型本体区、该P型高压阱、该P型基板、及该下源极。在其中一种较佳的实施型态中,该上源极包括一金属层或一硅化金属层。在其中一种较佳的实施型态中,该下源极包括一金属层或一硅化金属层。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显示一种现有LDMOS元件100;图2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图3A-3I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图4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图中符号说明100,200,300LDMOS元件101,201P型基板102漂移区103,203,303隔绝氧化区103a,203a操作区104,204漂移氧化区106,206P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P型基板,于一高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一外延层,形成于该P型基板上,于该高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该上表面的一外延层表面,且该外延层堆叠并连接于该上表面上;一P型高压阱,形成于该外延层中,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P型基板的该上表面上;一P型本体区,形成于该外延层中的该P型高压阱上,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P型高压阱与该外延层表面之间,其中,该P型本体区具有一尖峰浓度区,其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并具有该P型本体区中最高的P型杂质浓度;一N型阱,形成于该外延层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且于一横向上邻接于该P型本体区;一隔绝氧化区,形成于该外延层上,以定义一操作区;一漂移氧化区,形成于该外延层上的该操作区中,且于该高度方向上,该漂移氧化区堆叠并连接于该N型阱;一栅极,形成于该外延层上,且该栅极位于该操作区中,并覆盖至少部分该漂移氧化区,且于该高度方向上,该栅极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并覆盖部分该N型阱及部分该P型本体区;一N型接点区,形成于该P型本体区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一P型接点区,形成于该P型本体区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且于该横向上与该N型接点区邻接;一上源极,形成于该外延层上,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N型接点区及该P型接点区;一下源极,形成于该P型基板的该下表面下,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下表面下;以及一N型漏极,形成于该N型阱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且该N型漏极介于该漂移氧化区与该隔绝氧化区之间;其中,该P型本体区中的P型杂质浓度,足以抑制一横向寄生晶体管导通;其中,部分该P型本体区于该高度方向上,位于该N型接点区与该P型接点区下方,且该尖峰浓度区不位于该N型接点区与该P型接点区下方,且该尖峰浓度区于该横向上与该N型接点区邻接;其中,于一正常操作中,一导通电流由该N型漏极流经该下源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P型基板,于一高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一外延层,形成于该P型基板上,于该高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该上表面的一外延层表面,且该外延层堆叠并连接于该上表面上;一P型高压阱,形成于该外延层中,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P型基板的该上表面上;一P型本体区,形成于该外延层中的该P型高压阱上,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P型高压阱与该外延层表面之间,其中,该P型本体区具有一尖峰浓度区,其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并具有该P型本体区中最高的P型杂质浓度;一N型阱,形成于该外延层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且于一横向上邻接于该P型本体区;一隔绝氧化区,形成于该外延层上,以定义一操作区;一漂移氧化区,形成于该外延层上的该操作区中,且于该高度方向上,该漂移氧化区堆叠并连接于该N型阱;一栅极,形成于该外延层上,且该栅极位于该操作区中,并覆盖至少部分该漂移氧化区,且于该高度方向上,该栅极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并覆盖部分该N型阱及部分该P型本体区;一N型接点区,形成于该P型本体区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一P型接点区,形成于该P型本体区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且于该横向上与该N型接点区邻接;一上源极,形成于该外延层上,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N型接点区及该P型接点区;一下源极,形成于该P型基板的该下表面下,且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下表面下;以及一N型漏极,形成于该N型阱中,于该高度方向上,堆叠并连接于该外延层表面下,且该N型漏极介于该漂移氧化区与该隔绝氧化区
\t之间;其中,该P型本体区中的P型杂质浓度,足以抑制一横向寄生晶体管导通;其中,部分该P型本体区于该高度方向上,位于该N型接点区与该P型接点区下方,且该尖峰浓度区不位于该N型接点区与该P型接点区下方,且该尖峰浓度区于该横向上与该N型接点区邻接;其中,于一正常操作中,一导通电流由该N型漏极流经该下源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其中,该隔绝氧化区与该漂移氧化区为区域氧化结构或浅沟槽绝缘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其中,该导通电流由该N型漏极依序流经该N型阱、该P型本体区、该N型接点区、该上源极、该P型接点区、该P型本体区、该P型高压阱、该P型基板、及该下源极。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其中,该上源极包括一金属层或一硅化金属层。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其中,该下源极包括一金属层或一硅化金属层。6.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宗义
申请(专利权)人: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