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以及输送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744227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1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利用具备特性不同的2个蓄电器的系统的优势并且系统的稳定性高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具备:第1蓄电器;与第1蓄电器相比,能量重量密度优异且输出重量密度较差的第2蓄电器;对第1蓄电器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的升压部;通过从第1蓄电器以及所述第2蓄电器当中的至少一方得到的电力来驱动的电动机;以及连接在第1蓄电器与升压部之间的电气部件。升压部具有对第1蓄电器与电动机或第2蓄电器之间的电流路径进行开闭的开关元件。第2蓄电器的电压比电气部件的动作保证电压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特性不同的2个蓄电器、电动机以及电气部件的驱动装置以及输送设备
技术介绍
图9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的电源系统的图。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的电源系统具备:第1蓄电池50;容量比第1蓄电池50大且内部电阻比第1蓄电池50大的第2蓄电池60;从车辆外部接受电力对第2蓄电池60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450;使用第1蓄电池50的电力的辅机驱动设备800;构成为能够将充电装置450对第2蓄电池60进行充电的电力的一部分供给到第1蓄电池50的转换器10;和在由充电装置450进行第2蓄电池60的充电的情况下使辅机驱动设备800运转时,对充电装置450以及转换器10进行控制以使第1蓄电池50的充电状态维持在目标值的控制装置100。另外,第1蓄电池50优选为输出密度比第2蓄电池60高的高输出型蓄电池,第2蓄电池60优选为容量密度比第1蓄电池50高的高容量型蓄电池。此外,第2蓄电池60的电压优选为比第1蓄电池50的电压高。该电源系统还具备抑制从转换器10或者电气负载(逆变器8以及第2MG5)侧向第2蓄电池60的电力供给的二极管D3。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特开2014-143817号公报在如上述说明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源系统那样具备特性不同的2个蓄电器的系统中,由于一般2个蓄电器的电压大不相同,因此若没有适当地设定电路上的各电气元件的连接位置以及电压,则其他电气元件会受1个电气元件的感应电压、耐电压限制,产生成本的增加、功能的限制等,无法有效利用该系统的优势。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电源系统中,虽然辅机驱动设备800使用第1蓄电池50的电力,但并没有示出辅机驱动设备800的额定电压。另外,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源系统那样具备特性不同的2个蓄电器的系统中,控制转换器10使第1蓄电池50释放的电力升压来进行向电动发电机3、5的放电。此外,控制转换器10使从电动发电机3、5、第2蓄电池60供给的电力降压来进行第1蓄电池50的充电。这样,在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源系统那样具备特性不同的2个蓄电器的系统中,需要使输入输出到至少一个蓄电器的电力升压降压的转换器10。但是,根据2个蓄电池50、60的蓄电量的关系或者转换器10的性能的不同,上述充放电所涉及的控制存在失败的危险。因此,能够调整2个蓄电池50、60的蓄电量的手段(充电路径)越多样就越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若从这样的充电路径的观点出发来评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源系统,则仅为以下的4个路径,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具备更多的充电路径的电源系统。1)基于充电装置450的不经由转换器10的第2蓄电池60的充电2)基于充电装置450的经由转换器10的第1蓄电池50的充电3)基于电动发电机3、5的再生电力的第1蓄电池50的充电4)基于从第2蓄电池60向第1蓄电池50的电力融通的第1蓄电池50的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利用具备特性不同的2个蓄电器的系统的优势并且系统的稳定性高的驱动装置以及输送设备。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1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是一种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具备:第1蓄电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输出型蓄电池ES-P);与所述第1蓄电器相比,能量重量密度优异且输出重量密度差的第2蓄电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容量型蓄电池ES-E);对所述第1蓄电器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的升压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VCU101);通过从所述第1蓄电器以及所述第2蓄电器当中的至少一方得到的电力来驱动的电动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发电机MG);以及连接在所述第1蓄电器与所述升压部之间的电气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气部件113),所述升压部具有对所述第1蓄电器与所述电动机或者所述第2蓄电器之间的电流路径进行开闭的开关元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开关元件Q1),所述第2蓄电器的电压比所述电气部件的动作保证电压高。第2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在第1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开关元件对所述第1蓄电器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的电流路径进行开闭,所述电气部件具有比所述动作保证电压高的耐电压,在所述电动机的最大转速下产生的反向感应电压比所述耐电压高。第3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在第1或者第2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中,具备:进行所述第1蓄电器或者所述第2蓄电器的充电的控制的控制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ECU111),所述第2蓄电器的电压比所述第1蓄电器的电压高,所述控制部进行在所述第1蓄电器与所述第2蓄电器之间融通电力的第1方式的控制。第4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在第3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控制部进行经由所述升压部从所述第1蓄电器向所述第2蓄电器供给电力的控制。第5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在第1至第4方面的任一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中,具备:进行所述第1蓄电器或者所述第2蓄电器的充电的控制的控制部,所述电气部件包含与所述第1蓄电器以及所述升压部连接的第1充电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普通充电器),所述控制部进行不经由所述升压部而通过从所述第1充电器得到的电力对所述第1蓄电器进行充电的第2方式的控制。第6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在第5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控制部进行经由所述升压部通过从所述第1充电器得到的电力对所述第2蓄电器进行充电的第3方式的控制。第7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在第1至第6方面的任一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电气部件包含对所述第1蓄电器进行加温的发热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第8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在第1至第7方面的任一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中,具备进行所述第1蓄电器或者所述第2蓄电器的充电的控制的控制部,具备与所述第2蓄电器并联连接并且与所述第2蓄电器的电压对应的第2充电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急速充电器115),所述控制部进行通过从所述第2充电器得到的电力对所述第2蓄电器进行充电的第4方式的控制。第9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具有第1方面至第8方面的任一方面记载的驱动装置的输送设备。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1方面的专利技术以及第9方面的专利技术,通过升压部所具有的开关元件将第1蓄电器与第2蓄电器之间的电流路径打开,从而第2蓄电器的电压不会被施加到电气部件,因此能够将第2蓄电器的电压设定得比电气部件的动作保证电压高。即,第2蓄电器的电压与电气部件的动作保证电压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设定。因此,即使累计增加第2蓄电器而使第2蓄电器的电压变高,也不需要更换成动作保证电压不同的其他电气部件。这样,能够有效利用具备特性不同的2个蓄电器的系统的优势,因而能够将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驱动装置应用于要求性能不同的各种车辆。进一步地,由于对电气部件不要求过度的耐压性能,因此能够实现电气部件的成本降低以及小型化和轻量。根据第2方面的专利技术,通过升压部所具有的开关元件将第1蓄电器与电动机之间的电流路径打开,从而在电动机的最大转速下产生的反向感应电压不会被施加到电气部件,因此能够将电气部件的耐电压设定得比在电动机的最大转速下产生的反向感应电压低。这样,电气部件的耐电压和在电动机中产生的反向感应电压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设定,因此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驱动装置的设计阶段,选择电动机时的自由度增加。进一步地,由于对电气部件不要求过度的耐压性能,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电气部件的成本降低以及小型化和轻量化。根据第3方面的专利技术以及第4方面的专利技术,能够确保各蓄电器间的电力的融通这样的充电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驱动装置以及输送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装置,具备:第1蓄电器;第2蓄电器,其与所述第1蓄电器相比,能量重量密度优异并且输出重量密度较差;升压部,其对所述第1蓄电器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电动机,其通过从所述第1蓄电器以及所述第2蓄电器当中的至少一方得到的电力来驱动;以及电气部件,其连接在所述第1蓄电器与所述升压部之间,所述升压部具有对所述第1蓄电器与所述电动机或所述第2蓄电器之间的电流路径进行开闭的开关元件,所述第2蓄电器的电压比所述电气部件的动作保证电压高。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19 JP 2015-1621701.一种驱动装置,具备:第1蓄电器;第2蓄电器,其与所述第1蓄电器相比,能量重量密度优异并且输出重量密度较差;升压部,其对所述第1蓄电器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电动机,其通过从所述第1蓄电器以及所述第2蓄电器当中的至少一方得到的电力来驱动;以及电气部件,其连接在所述第1蓄电器与所述升压部之间,所述升压部具有对所述第1蓄电器与所述电动机或所述第2蓄电器之间的电流路径进行开闭的开关元件,所述第2蓄电器的电压比所述电气部件的动作保证电压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开关元件对所述第1蓄电器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的电流路径进行开闭,所述电气部件具有比所述动作保证电压高的耐电压,在所述电动机的最大转速下产生的反向感应电压比所述耐电压高。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具备:控制部,其进行所述第1蓄电器或者所述第2蓄电器的充电的控制,所述第2蓄电器的电压比所述第1蓄电器的电压高,所述控制部进行在所述第1蓄电器与所述第2蓄电器之间融通电力的第1方式的控制。4.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泷泽大二郎伊藤嘉启小熊宏和岛田昌浩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