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箱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32145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8 1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变速箱开关,其包括金属外壳、推杆组件、开关盖以及开关座;推杆组件、开关座均安装在金属外壳内,开关盖位于推杆组件和开关座之间;开关座与开关盖之间形成一腔体,腔体内设有动触片、静触片、顶杆和弹簧,动触片与静触片在顶杆的推动下活动接触;弹簧一端安装在顶杆一端上,其另一端安装在开关座上;顶杆另一端抵接至推杆组件;动触片包括上端部、下端部和中间部,动触片的厚度依上端部至中间部递增,动触片的厚度依下端部至中间部递增;上端部、下端部与静触片接触的部位均设有多个第一凸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当拉弧碳化物产生时会被挤压至四周,不会对通断造成影响,大大提高了开关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开关,具体涉及一种变速箱开关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变速箱开关在长期反复工作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拉弧碳化物,这种物质电阻大,夹在动触片与静触片之间,久而久之越积越多从而影响变速箱开关的通断性能,寿命及可靠性降低。综上,现有技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变速箱开关来弥补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变速箱开关,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变速箱开关动触片与静触片之间拉弧碳化物累积越多而影响变速箱开关通断性能及可靠性能的缺陷。本技术结构简单,当拉弧碳化物产生时会被挤压至四周,不会对通断造成影响,大大提高了开关使用寿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变速箱开关,其包括金属外壳、推杆组件、开关盖以及开关座;推杆组件、开关座均安装在金属外壳内,且推杆组件突出于金属外壳的前端部,开关座突出于金属外壳的后端部,开关盖盖设于开关座上,开关盖位于推杆组件和开关座之间;开关座与开关盖之间形成一腔体,腔体内设有动触片、静触片、顶杆和弹簧,动触片与静触片在顶杆的推动下活动接触;弹簧一端安装在顶杆一端上,其另一端安装在开关座上;顶杆另一端抵接至推杆组件;动触片为板状结构,其包括上端部、下端部和中间部,中间部设有第一通孔,且动触片的厚度依上端部至中间部递增,动触片的厚度依下端部至中间部递增;上端部、下端部与静触片接触的部位均设有多个第一凸点。其中,动触片通过第一通孔安装在顶杆上;静触片上设有第二通孔,且静触片通过第二通孔安装在开关座上。其中,动触片、静触片形成一矩形腔体。其中,开关盖与推杆组件、开关座之间均设有密封圈。其中,静触片包括第一静触片和第二静触片,且第一静触片、第二静触片均呈“C”状设置;第二静触片与第一静触片相同,第一静触片包括竖直部、水平部和接触部,水平部垂直于与竖直部;接触部垂直连接至水平部。其中,接触部与动触片接触的部位均设有多个第二凸点,且第一凸点与第二凸点对应设置。其中,第二通孔设于竖直部的中心处;水平部与开关盖接触。其中,接触部的端部设有一半圆凹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通过在动触片上设置第一凸点,静触片的相应处设置第二凸点,当拉弧碳化物产生时,第一凸点与第二凸点相互挤压,故将产生的拉弧碳化物挤压至四周,使得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实现导通,故不会对通断造成影响,大大提高了开关使用寿命。本技术动触片的厚度依上端部至中间部递增,动触片的厚度依下端部至中间部递增,故进一步加强了动触片与静触片的挤压,当拉弧碳化物产生时,将产生的拉弧碳化物挤压至四周,使得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实现导通,故不会对通断造成影响,大大提高了开关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变速箱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动触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及图2,一种变速箱开关1,其包括金属外壳2、推杆组件3、开关盖4以及开关座5;推杆组件3、开关座5均安装在金属外壳2内,且推杆组件3突出于金属外壳2的前端部,开关座5突出于金属外壳2的后端部,开关盖4盖设于开关座5上,开关盖4位于推杆组件3和开关座5之间;开关座5与开关盖4之间形成一腔体(未图示),腔体内设有动触片6、静触片(未图示)、顶杆8和弹簧9,动触片6与静触片在顶杆8的推动下活动接触;弹簧9一端安装在顶杆8一端上,其另一端安装在开关座5上;顶杆8另一端抵接至推杆组件3;动触片6为板状结构,其包括上端部61、下端部62和中间部63,中间部63设有第一通孔631,且动触片6的厚度依上端部61至中间部63递增,动触片6的厚度依下端部62至中间部63递增;上端部61、下端部62与静触片接触的部位均设有多个第一凸点10。本技术第一凸点的数量为两个,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可以设置为其他的数量,也可以设置凸肋来替代第一凸点,只需达到不影响变速箱开关通断即可。其中,动触片6通过第一通孔631安装在顶杆8上;静触片上设有第二通孔(未图示),且静触片7通过第二通孔安装在开关座5上;动触片6、静触片形成一矩形腔体。其中,开关盖4与推杆组件3、开关座5之间均设有密封圈11。本技术密封圈的设置,增加了变速箱开关的防水性能。其中,静触片包括第一静触片71和第二静触片72,且第一静触片71、第二静触片72均呈“C”状设置;第二静触片72与第一静触片71相同,第一静触片71包括竖直部(未图示)、水平部(未图示)和接触部(未图示),水平部垂直于与竖直部;接触部垂直连接至水平部。其中,接触部与动触片6接触的部位均设有多个第二凸点(未图示),且第一凸点与第二凸点对应设置。本技术第二凸点的数量为两个,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可以设置为其他的数量,也可以设置凸肋来替代第二凸点,只需达到不影响变速箱开关通断即可。其中,第二通孔设于竖直部的中心处;水平部与开关盖4接触。其中,接触部的端部设有一半圆凹槽(未图示)。本技术半圆凹槽的设置,避免开关盖与接触部摩擦,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推杆组件推顶杆,顶杆推动动触片往开关座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动触片与第一静触片、第二静触片均分开,使得变速箱开关断开;推杆组件往反方向推动顶杆,动触片随顶杆往远离开关座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动触片与第一静触片、第二静触片均接触,从而实现变速箱开关的导通;本技术将动触片的导电接触面设计成冲包结构,当动触片与静触片之间产生拉弧碳化物时,拉弧碳化物会被动触片挤压至四周,不会对通断造成影响,大大提高了开关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变速箱开关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速箱开关,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金属外壳、推杆组件、开关盖以及开关座;所述推杆组件、所述开关座均安装在所述金属外壳内,且所述推杆组件突出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前端部,所述开关座突出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后端部,所述开关盖盖设于所述开关座上,所述开关盖位于所述推杆组件和所述开关座之间;所述开关座与所述开关盖之间形成一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动触片、静触片、顶杆和弹簧,所述动触片与所述静触片在所述顶杆的推动下活动接触;所述弹簧一端安装在所述顶杆一端上,其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开关座上;所述顶杆另一端抵接至所述推杆组件;所述动触片为板状结构,其包括上端部、下端部和中间部,所述中间部设有第一通孔,且所述动触片的厚度依所述上端部至所述中间部递增,所述动触片的厚度依所述下端部至所述中间部递增;所述上端部、所述下端部与所述静触片接触的部位均设有多个第一凸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箱开关,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金属外壳、推杆组件、开关盖以及开关座;所述推杆组件、所述开关座均安装在所述金属外壳内,且所述推杆组件突出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前端部,所述开关座突出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后端部,所述开关盖盖设于所述开关座上,所述开关盖位于所述推杆组件和所述开关座之间;所述开关座与所述开关盖之间形成一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动触片、静触片、顶杆和弹簧,所述动触片与所述静触片在所述顶杆的推动下活动接触;所述弹簧一端安装在所述顶杆一端上,其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开关座上;所述顶杆另一端抵接至所述推杆组件;所述动触片为板状结构,其包括上端部、下端部和中间部,所述中间部设有第一通孔,且所述动触片的厚度依所述上端部至所述中间部递增,所述动触片的厚度依所述下端部至所述中间部递增;所述上端部、所述下端部与所述静触片接触的部位均设有多个第一凸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片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安装在所述顶杆上;所述静触片上设有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茂盛史国辉赵明禹张骁朱梦姣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天运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