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管线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12628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6 17:25
一种复合管线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管及内管,内管包括至少一根管状构件,内管长度大于外管长度,所述内管穿设于外管中,所述外管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夹持端和入口端,所述内管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入线端和出线端;所述外管的夹持端位于内管的中部,外管的入口端与内管的入线端之间沿其轴向具有一间距;所述内管的出线端设有一第一导套,所述外管的入口端设有第二导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线嘴的管体采用复合管结构,大大增强了刚性及硬度,不易折断或弯曲,延长了线嘴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绕线装置的部件,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自动绕线机的复合管线嘴
技术介绍
绕线机是一种常用的绕线工具,特别是用漆包线绕制线圈时,通常需要按规定走向绕制多组线圈,在线圈出线出还要绕脚,要完成多种功能,对于绕线机的出线结构要求较高。绕线机在将漆包线绕制到线模上时,在线模的附近安装有一个线嘴,该线嘴对漆包线起导向作用,以避免漆包线作无规律运动。但是,由于在绕线过程中,漆包线在线嘴内移动和转动,且绕线张力不是恒定的,线嘴易弯曲或折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刚性强、不易折断、不易弯曲的复合管线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管线嘴,其创新在于:包括一外管及一内管,内管长度大于外管长度,所述内管穿设于外管中,所述外管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夹持端和入口端,所述内管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入线端和出线端;所述外管的夹持端位于内管的中部,外管的入口端与内管的入线端之间沿其轴向具有一间距;所述内管的出线端设有一第一导套,所述外管的入口端设有第二导套。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上述方案中,所述内管出线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台阶,所述第一导套抵设于定位台阶上。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导套与定位台阶沿其轴向的交界处设置有一圈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沿内管的周向布置。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导套抵设于内管的入线端。上述方案中,所述内管入线端的入口设有倒角,以此在第二导套与内管入线端的交界处形成一圈第二凹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管线嘴,其创新在于:包括一外管、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第一内管的长度大于第二内管的长度,第二内管的长度大于外管的长度,第一内管穿设于外管中,第二外管穿设于第一内管中,所述外管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夹持端和入口端,所述第一内管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第一入线端和第一出线端,所述第二内管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第二入线端和第二出线端;所述外管的夹持端位于第一内管的中部,外管的入口端与第一内管的第一入线端之间沿其轴向具有一间距,所述第二内管的第二出线端与第一内管的第一出线端之间沿其轴向具有一间距,所述第二内管的第二入线端与第一内管的第一入线端齐平布置;所述第一内管的第一出线端设有第一导套,所述外管的入口端设有第二导套。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导套抵设于第二内管的第二出线端,所述第一导套与第二内管的第二出线端沿其轴向的交界处设置有一圈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沿第二内管的周向布置。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内管的第二出线端的出口及第一导套的入口均设置有倒角,以此在第二出线端与第一导套交界处形成一圈第一凹槽。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导套抵设于第一内管的第一入线端和第二内管的第二入线端。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内管第二入线端的入口设置有倒角,以此在第二导套与第二内管第二入线端的交界处形成一圈第二凹槽。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导套采用红宝石制成,第二导套采用陶瓷制成,外管、内管、第一内管、第二内管均采用不锈钢制成。上述方案中,复合管指的是线嘴的管体由一个内管和一个外管套接组成,或者一个外管与两个内管套接组成,在实际应用中,也可设置更多数量的内管及外管。本技术工作原理及优点是:本技术线嘴的管体采用复合管结构,大大增强了刚性及硬度,不易折断或弯曲,延长了线嘴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结构剖视图;图2图1的A处放大图;图3为图1的B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结构剖视图;图5为图4的C处放大图;图6为图4的D处放大图。以上附图中:1、外管;11、夹持端;12、入口端;2、内管;21、出线端;22、入线端;23、定位台阶;3、第一导套;4、第二导套;5、第一凹槽;6、第二凹槽;7、第一内管;71、第一出线端;72、第一入线端;8、第二内管;81、第二出线端;82、第二入线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3所示,一种复合管线嘴,包括一外管1及一内管2,内管2长度大于外管1长度,所述内管2穿设于外管1中,所述外管1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夹持端11和入口端12,所述内管2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入线端22和出线端21;所述外管1的夹持端11位于内管2的中部,外管1的入口端12与内管2的入线端22之间沿其轴向具有一间距;所述内管2的出线端21设有一第一导套3,所述外管1的入口端12设有第二导套4。所述内管2出线端21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台阶23,所述第一导套3抵设于定位台阶23上。所述第一导套3与定位台阶23沿其轴向的交界处设置有一圈第一凹槽5,该第一凹槽5沿内管2的周向布置。所述第二导套4抵设于内管2的入线端22。所述内管2入线端22的入口设有倒角,以此在第二导套4与内管2入线端22的交界处形成一圈第二凹槽6。所述外管1、内管2、第一导套3及第二导套4之间通过胶粘固定。使用状态下,线材由第二导套4穿入,从内管2的内腔中穿过,从第一导套3穿出。实施例二:参见附图4~6所示,一种复合管线嘴,包括一外管1、第一内管7和第二内管8,第一内管7的长度大于第二内管8的长度,第二内管8的长度大于外管1的长度,第一内管7穿设于外管1中,第二外管8穿设于第一内管7中,所述外管1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夹持端11和入口端12,所述第一内管7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第一入线端72和第一出线端72,所述第二内管8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第二入线端82和第二出线端81;所述外管1的夹持端位于第一内管7的中部,外管1的入口端12与第一内管7的第一入线端71之间沿其轴向具有一间距,所述第二内管8的第二出线端81与第一内管7的第一出线端71之间沿其轴向具有一间距,所述第二内管8的第二入线端82与第一内管7的第一入线端72齐平布置;所述第一内管7的第一出线端71设有第一导套3,所述外管1的入口端12设有第二导套4。所述第一导套3抵设于第二内管8的第二出线端81,所述第一导套3与第二内管8的第二出线端81沿其轴向的交界处设置有一圈第一凹槽5,该第一凹槽5沿第二内管的周向布置。所述第二内管8的第二出线端81的出口及第一导套3的入口均设置有倒角,以此在第二出线端81与第一导套3交界处形成一圈第一凹槽5。所述第二导套4抵设于第一内管7的第一入线端72和第二内管8的第二入线端82。所述第二内管8第二入线端82的入口设置有倒角,以此在第二导套4与第二内管8第二入线端82的交界处形成一圈第二凹槽6。所述外管1、第一内管7、第二内管8、第一导套3及第二导套4之间通过胶粘固定。使用状态下,线材由第二导套4穿入,从第二内管8的内腔中穿过,从第一导套3穿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5及第二凹槽6用于容纳线材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漆膜,以防止漆膜堆积后对线材造成损伤。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复合管线嘴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管线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管及一内管,内管长度大于外管长度,所述内管穿设于外管中,所述外管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夹持端和入口端,所述内管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入线端和出线端;所述外管的夹持端位于内管的中部,外管的入口端与内管的入线端之间沿其轴向具有一间距;所述内管的出线端设有一第一导套,所述外管的入口端设有第二导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管线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管及一内管,内管长度大于外管长度,所述内管穿设于外管中,所述外管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夹持端和入口端,所述内管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入线端和出线端;所述外管的夹持端位于内管的中部,外管的入口端与内管的入线端之间沿其轴向具有一间距;所述内管的出线端设有一第一导套,所述外管的入口端设有第二导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管线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出线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台阶,所述第一导套抵设于定位台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管线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套与定位台阶沿其轴向的交界处设置有一圈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沿内管的周向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管线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套抵设于内管的入线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管线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入线端的入口设有倒角,以此在第二导套与内管入线端的交界处形成一圈第二凹槽。6.一种复合管线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管、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第一内管的长度大于第二内管的长度,第二内管的长度大于外管的长度,第一内管穿设于外管中,第二外管穿设于第一内管中,所述外管的两端沿其轴向区分为夹持端和入口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源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创易技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