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进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9837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4 04: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实现轻量化、低成本化并防止燃料供给时防止泡状流体从供给口飞溅的燃油进口装置。燃油进口装置(10)具备具有收容管部(20)、注入管连接管部(30)、通气管连接管部(40)、流体引导部60的树脂制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收容管部(60)收容供油嘴(3)。注入管连接管部(30)配置于收容管部(20)的下侧,并与注入管(31)连接。通气管连接管部(40)配置于收容管部(20)的上侧,并与通气管(41)连接。流体引导部(20)将从通气管连接管部(40)流入收容管部(20)的泡状流体以在液状化的同时沿着收容管部(20)的内壁面的方式进行引导。树脂制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为将收容管部(20)、注入管连接管部(30)、通气管连接管部(40)及流体引导部(60)一体成形而形成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向车辆的燃料箱导入燃料的燃油进口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一般的汽车中,使用供油嘴从燃料供给口供给燃料。燃料供给口和燃料箱之间通过称作燃油进口装置的构件连接。燃油进口装置具备燃油进口装置主体、将从供油嘴供给的燃料向燃料箱导入的注入管、以及与注入管的开口侧连接并将燃料箱内的空气向注入管的开口侧导入的通气管。在进行燃料供给时,供油嘴的前端位于燃油进口装置主体内的规定位置,当燃料箱充满并且燃料的液位达到燃油进口装置主体内的规定位置时,设于供油嘴的前端的传感器对此进行检测,使燃料供给自动停止(automaticstop)。但是,在紧接该自动停止之前,在通气管倒流的源自燃料的泡状流体可能会从通气管的排气口经由燃油进口装置主体通过燃料供给口向外部飞溅。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燃油进口装置为下述结构:筒状的节流阀(保持托架)焊接固定于注入管的开口侧的嘴插入部,节流阀的外周面面向通气管的排气口。通过该结构,使从通气管的排气口排出的泡状流体与节流阀的外周面碰撞,防止在进行燃料供给时泡状流体从供给口飞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64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根据车辆的低燃耗率的要求等,期望用于车辆的构件的进一步的轻量化,但由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燃油进口装置必须要将防止在进行燃料供给时泡状流体从供给口飞溅的节流阀的一端部焊接固定于注入管的缩径部,所以其材质为金属导致较重。另外,专利文献1的燃油进口装置中,由于必须要进行焊接固定,所以耗费装配成本,从低成本化的观点出发非优选。鉴于以上这种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油进口装置,其能够实现轻量化及低成本化,同时能够可靠的防止在进行燃料供给时泡状流体从供给口飞溅。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燃油进口装置具备树脂制燃油进口装置主体,所述燃油进口装置主体具有收容管部、注入管连接管部、通气管连接管部以及流体引导部。所述收容管部收容供油嘴。所述注入管连接管部配置于所述收容管部的下侧,并与注入管连接。所述通气管连接管部配置于所述收容管部的上侧,并与通气管连接。所述流体引导部将从所述通气管连接管部流入所述收容管部的泡状流体以在液状化的同时沿着所述收容管部的内壁面的方式进行引导。所述树脂制燃油进口装置主体为将所述收容管部、所述注入管连接管部、所述通气管连接管部及所述流体引导部一体成形而形成的。根据所述结构,所述流体引导部将从所述通气管连接管部流入所述收容管部的泡状流体以在液状化的同时沿着所述收容管部的内壁面的方式进行引导,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泡状流体从注入管的开口飞溅。由于燃油进口装置主体的材质由树脂构成,所以与金属制的燃油进口装置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燃油进口装置主体一体成形收容管部、注入管连接管部、通气管连接管部及流体引导部,因此能够抑制组装成本,相较于金属制的燃油进口装置能够实现更低成本化。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轻量化及低成本化,同时能够可靠地防止燃料供给时泡状流体从供给口飞溅。所述收容管部也可以与一对载置壁成形为一体,所述一对载置壁将以沿着所述收容管部的内壁面的方式引导的流体向所述注入管连接管部引导,并且所述一对载置壁载置所述供油嘴的前端侧。所述一对载置壁立设于所述收容管部的下侧的内壁面,且向所述注入管的连接管部延伸。根据该结构,以沿着收容管部的内壁面的方式引导的流体通过立设于收容管部的下侧的内壁面的载置壁向注入管连接管部被引导。另外,载置壁载置于供油嘴的前端。因此,被流体引导部引导的流体不易蓄积于收容管部的下侧的内壁面,难以附着于供油嘴的前端,因此,能够抑制因燃料接触供油嘴的前端而产生动作的自动停止功能的误检测。所述收容管部的一端部可以与嘴插通部连接,所述嘴插通部可以具有盖,所述盖构成为可在使所述收容管部的内部空间与外界气体阻隔的第一位置和使所述收容管部的内部空间向外界气体开放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盖可以在所述第二位置配置于所述流体引导部的缺口内。根据该结构,与收容管部的一端部连接的嘴插通部所具有的盖在位于使收容管部的内部空间向外界气体开放的第二位置时,配置在流体引导部的缺口内。因此,盖成为处于第二位置时在一个轴方向与流体引导部对齐的结构,因此,从通气管连接管部流入收容管部的泡状流体不仅到达流体引导部,而且还到达处于第二位置的盖。因此,盖也能够将从通气管连接管部流入的泡状流体液状化,能够抑制收容管部被流入的泡状流体充满。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轻量化及低成本化,同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在进行燃料供给时泡状流体从供给口飞溅。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燃油进口装置与燃料箱连接的状态的结构概略图;图2是从图1所示的树脂制燃油进口装置主体的正面观察到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A-A向视(从上面观察到)的剖视图;图4是图2的左侧面图;图5是从图1所示的燃油进口装置的正面观察到的剖视图,是表示未插入供油嘴的状态的图;图6是从图1所示的燃油进口装置的正面观察到的剖视图,是表示插入了供油嘴的状态的图;图7是图6的B-B向视(从上面观察到)的剖视图;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燃油进口装置的左侧面图,是表示盖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燃油进口装置与燃料箱连接的状态的结构概略图。如图1所示,燃料箱1被配置在汽车(省略图示)的规定位置,贮存汽车的燃料即汽油或轻油等。燃料箱1由铁板或树脂等构成。在汽车的燃料供给口2和燃料箱1之间插设有燃油进口装置10。在进行燃料供给时,将供油嘴3插入燃料供给口2,将从供油嘴3的前端喷出的燃料经由燃油进口装置10向燃料箱1供给。燃油进口装置10是用于从燃料供油口2向燃料箱1顺畅地导入燃料的构件,基本上为管构造,具有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嘴插通部21、注入管31、通气管41等。在进行燃料供给时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收容供油嘴3的前端。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的一端部与嘴插通部21连接,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的另一端部与注入管31及通气管41连接。嘴插通部21与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连接。另外,在供油嘴3的前端经由嘴插通部21收容于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时,该嘴插通部21使收容管部20的内部空间向外界气体开放,在供油嘴3的前端从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拔出时,嘴插通部21使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的内部空间与外界气体阻隔。注入管31是用于将燃料导入燃料箱1的管。注入管31的一端部与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侧连接,注入管31的另一端部与注入管连接部4连接。注入管连接部4贯穿设置于燃料箱1的外周面,注入管连接部4的一端部与注入管31的端部连接。通气管41是用于在燃料供给时从燃料箱1排出包含燃料蒸汽的空气的管。注入管41的一端部与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侧连接,通气管41的另一端部与通气管连接部5连接。通气管连接部5贯穿设置于燃料箱1的外周面,通气管连接部5的一端部与通气管41的端部连接。通气管连接部5的另一端部在燃料箱1充满时,其前端位于充填在燃料箱1中的燃料的液位的铅锤下方。图2是从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的正面观察到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A-A向视(从上面观察到的)剖视图,图4是图2的左侧面图。如这些图所示,燃油进口装置主体11具有收容管部20、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燃油进口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油进口装置,其具备树脂制燃油进口装置主体,所述燃油进口装置主体为将下述部件一体成形而形成的:收容管部,其收容供油嘴;注入管连接管部,其配置于所述收容管部的下侧,并与注入管连接;通气管连接管部,其配置于所述收容管部的上侧,并与通气管连接;以及流体引导部,其将从所述通气管连接管部流入所述收容管部的泡状流体以在液状化的同时沿着所述收容管部的内壁面的方式进行引导。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5.23 JP 2014-1074471.一种燃油进口装置,其具备树脂制燃油进口装置主体,所述燃油进口装置主体为将下述部件一体成形而形成的:收容管部,其收容供油嘴;注入管连接管部,其配置于所述收容管部的下侧,并与注入管连接;通气管连接管部,其配置于所述收容管部的上侧,并与通气管连接;以及流体引导部,其将从所述通气管连接管部流入所述收容管部的泡状流体以在液状化的同时沿着所述收容管部的内壁面的方式进行引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进口装置,其中,所述树脂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屋和成田渕直树小山博功
申请(专利权)人: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