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44863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6 0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具有:一对侧支架部,其设置在车辆的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外侧袋体,其设置在上述侧支架部之中的配置在车辆的窗部侧的外侧侧支架部内,通过气体供给到内部而膨胀,从而使该外侧侧支架部变位;内侧袋体,其设置在上述侧支架部之中的配置在上述外侧侧支架部的相反侧的内侧侧支架部内,通过气体供给到内部而膨胀,从而使该内侧侧支架部变位;以及连通用连接部件,其使上述外侧袋体和上述内侧袋体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10-64632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用乘员限制装置中,在如所谓偏置碰撞、侧面碰撞(侧碰)等那样至少在车辆宽度方向作用有加速度的情况下,使配置在侧支架部的内部的气囊膨胀,使该侧支架部向车辆前侧延伸,从而抑制就座乘员相对于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相对变位。另一方面,在未预知到碰撞等的平常时,该侧支架部分别向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变位,从而在就座乘员的座椅宽度方向保持就座乘员的上体而抑制就座乘员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相对变位。但是,通常,侧支架部在左右独立地进行调整,为了在右侧和左侧使侧支架部的压力大致均等,需要微调整各自的压力,且具有进一步的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使一对侧支架部的压力大致均等的乘员保护装置。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具有:一对侧支架部,其设置在车辆的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外侧袋体,其设置在所述侧支架部之中的配置在车辆的窗部侧的外侧侧支架部内,通过被供给到内部的气体使其膨胀,从而使该外侧侧支架部变位;内侧袋体,其设置在所述侧支架部之中的配置在所述外侧侧支架部的相反侧的内侧侧支架部内,通过被供给到内部的气体使其膨胀,从而使该内侧侧支架部变位;以及连通用连接部件,其使所述外侧袋体和所述内侧袋体连通。在第1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设置在车辆的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的一对侧支架部中的、配置在车辆的窗部侧的外侧侧支架部内,设置有外侧袋体。该外侧袋体通过气体供给到其内部而膨胀,从而使外侧侧支架部变位。另外,在该侧支架部之中的、配置在外侧侧支架部的相反侧的内侧侧支架部内,设置有内侧袋体。该内侧袋体通过气体供给到其内部而膨胀,从而使内侧侧支架部变位。这样,第1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通过使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的侧支架部变位,从而能够调整就座乘员的座椅宽度方向的把持性。此处,在第1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中,设置有使该外侧袋体和内侧袋体连通的连通用连接部件。因此,在第1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例如,在平常使用时,即使乘员进行操作的结果使外侧袋体内的压力和内侧袋体内的压力不同,也能够通过该连通用连接部件容易地使外侧袋体内的压力和内侧袋体内的压力大致均等。第2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第1技术方案中,还具有:碰撞安全传感器,其预知或检测该车辆的碰撞;以及控制装置,其基于由所述碰撞安全传感器预知或检测的结果,向所述外侧袋体及所述内侧袋体之中的、配置在接近碰撞位置的一侧的袋体侧供给气体。在第2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包括预知或检测碰撞的碰撞安全传感器。基于由该碰撞安全传感器预知或检测碰撞的结果,对于接近碰撞位置的一侧(碰撞侧)的袋体(内侧袋体或外侧袋体),利用控制装置供给气体。当如上所述向内侧袋体(或外侧袋体)供给气体时,在平常使用时膨胀的(鼓起的)该内侧袋体(或外侧袋体)进一步膨胀,当然会在内侧袋体内的压力与外侧袋体内的压力之间产生压力差。由此,第2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气体经由连通用连接部件在内侧袋体与外侧袋体之间流动。因此,第2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即使向内侧袋体及外侧袋体之中的任一者供给气体,也能够迅速地使内侧袋体内的压力也外侧袋体内的压力大致均等。此外,对于“碰撞”,可举出例如偏置碰撞、斜向碰撞(斜碰)等前面碰撞及侧面碰撞(侧碰)、横滚(翻滚)。第3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技术方案中,设置有开闭阀,所述开闭阀设置在所述外侧袋体与所述内侧袋体之间且能够开闭,通过开放该开闭阀从而使该外侧袋体和内侧袋体经由所述连通用连接部件而连通。在第3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外侧袋体与内侧袋体之间能够开闭地设置有开闭阀。通过开放该开闭阀,从而该外侧袋体和内侧袋体经由连通用连接部件而连通。由此,第3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能够使外侧袋体内的压力和内侧袋体内的压力大致均等。另外,通过使开闭阀闭止而使外侧袋体和内侧袋体断开,从而能够改变外侧袋体内的压力和内侧袋体内的压力。由此,在第3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根据碰撞的预知或检测而对外侧袋体和内侧袋体之中的任意一者供给气体时,气体不会通过连通用连接部件流动到外侧袋体和内侧袋体之中的任意另一者,因此,能有效地使袋体膨胀。第4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技术方案中,还具有:泵,其配置在所述内侧侧支架部内;外侧袋体用连接部件,其与所述泵及所述外侧袋体连接,将来自该泵的气体供给到该外侧袋体;以及内侧袋体用连接部件,其与所述泵及所述内侧袋体连接,将来自该泵的气体供给到该内侧袋体,所述连通用连接部件的流路截面积被设定为小于所述外侧袋体用连接部件及所述内侧袋体用连接部件的流路截面积。在第4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内侧侧支架部内配置有泵。泵利用外侧袋体用连接部件与外侧袋体连接,经由该外侧袋体用连接部件将来自泵的气体供给到外侧袋体。另外,泵利用内侧袋体用连接部件与内侧袋体连接,经由该内侧袋体用连接部件将来自泵的气体供给到内侧袋体。例如,在相同的管体内,在相同的流速下,管体的流路截面积大的一方在管体内流动的气体的流量多。因此,第4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中,连通用连接部件的流路截面积被设定为小于外侧袋体用连接部件及内侧袋体用连接部件的流路截面积。由此,在第4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是在外侧袋体用连接部件及内侧袋体用连接部件内流动的气体的流量多于在连通用连接部件内流动的气体的流量,在从泵供给气体时,优先向外侧袋体、内侧袋体供给气体而迅速地使外侧袋体、内侧袋体膨胀。而且,与此同时,在第4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与外侧袋体用连接部件及内侧袋体用连接部件的流路截面积的比率相应,在连通用连接部件内,与外侧袋体用连接部件及内侧袋体用连接部件内相比,气体流动得慢。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1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能够容易地使一对侧支架部的压力大致均等。第2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即使根据碰撞的预知或检测而向外侧袋体或内侧袋体内供给了气体,也能够容易随着时间的经过而使外侧袋体内的压力和内侧袋体内的压力大致均等。第3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能够通过开放开闭阀从而使外侧袋体和内侧袋体连通,能够通过闭止开闭阀从而使外侧袋体和内侧袋体断开。第4技术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当预知或检测到碰撞时,迅速地使外侧袋体、内侧袋体膨胀,并且,然后,外侧袋体内的压力和内侧袋体内的压力逐渐变得大致均等。附图说明基于以下的附图详细描述示例的形态,其中: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概略的后视图;图2是将图1以2-2线剖切时的剖视图;图3是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1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构成的概略结构图;图5是示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一部分的外侧气囊未膨胀的状态的将图2的一部分放大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6是示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一部分的外侧气囊膨胀后的状态的将图2的一部方放大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构成的框图;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此外,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箭头UP及箭头OUT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具有:一对侧支架部,其设置在车辆的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外侧袋体,其设置在所述侧支架部之中的配置在车辆的窗部侧的外侧侧支架部内,通过被供给到内部的气体使其膨胀,从而使该外侧侧支架部变位;内侧袋体,其设置在所述侧支架部之中的配置在所述外侧侧支架部的相反侧的内侧侧支架部内,通过被供给到内部的气体使其膨胀,从而使该内侧侧支架部变位;以及连通用连接部件,其使所述外侧袋体和所述内侧袋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03 JP 2015-1532791.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具有:一对侧支架部,其设置在车辆的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外侧袋体,其设置在所述侧支架部之中的配置在车辆的窗部侧的外侧侧支架部内,通过被供给到内部的气体使其膨胀,从而使该外侧侧支架部变位;内侧袋体,其设置在所述侧支架部之中的配置在所述外侧侧支架部的相反侧的内侧侧支架部内,通过被供给到内部的气体使其膨胀,从而使该内侧侧支架部变位;以及连通用连接部件,其使所述外侧袋体和所述内侧袋体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还具有:碰撞安全传感器,其预知或检测所述车辆的碰撞;以及控制装置,其基于由所述碰撞安全传感器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野光由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