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用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已知在阳极与阴极之间具有包含发光层的有机薄膜层,且由于注入至发光层的空穴和电子的再结合所产生的激子(exciton)能量而获得发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下,有时也记载为“有机EL元件”)。有机EL元件发挥作为自发光型元件的优点,被期待作为高发光效率、高画质、低消耗电力、甚至薄型的设计性优异的发光元件。已知使发光层形成将发光材料制为掺杂剂掺杂于主体中而成的主体/掺杂剂发光层。在主体/掺杂剂发光层中,可以由注入主体的电荷效率良好地生成激子。继而,使所生成的激子的能量移动至掺杂剂,可以由掺杂剂获得高效率的发光。近年来,为了提高有机EL元件的性能,关于主体/掺杂剂体系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优选的主体材料以及其它有机EL元件用材料的探寻得到继续。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韩国专利第10-2013-0052485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0-136109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实现发光效率高的有机EL元件的化合物。另外,另一目的是提供包含该化合物的有机EL元件用材料、使用了该化合物的有机EL元件、和搭载有该有机EL元件的电子设备。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人反复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以下述通式(1)所示的多环结构为主骨架的化合物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
【技术保护点】
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化1]前述通式(1)中,A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原子数6~50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原子数3~50的杂芳基;L为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原子数6~60的亚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原子数3~50的亚杂芳基;选自X1~X4中的2者各自为与*1或*2键合的碳原子,其以外的X1~X4之中的2者各自独立地为C(R)或氮原子;选自X9~X12中的2者各自为与*3或*4键合的碳原子,其以外的X9~X12之中的2者各自独立地为C(R)或氮原子;X5~X8和X13~X16各自独立地为C(R)或氮原子;R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并且存在多个的R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选自存在多个的R中的2者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RA和RB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原子数6~5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原子数3~50的杂芳基、卤素原子、具有选自碳原子数1~50的烷基和成环碳原子数6~50的芳基中的取代基的单取代、二取代或三取代甲硅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原子数6~50的芳基氧基、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8.15 JP 2014-1654531.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
[化1]
前述通式(1)中,A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原子数6~50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成
环原子数3~50的杂芳基;
L为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原子数6~60的亚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原子
数3~50的亚杂芳基;
选自X1~X4中的2者各自为与*1或*2键合的碳原子,其以外的X1~X4之中的2者各自独立
地为C(R)或氮原子;
选自X9~X12中的2者各自为与*3或*4键合的碳原子,其以外的X9~X12之中的2者各自独
立地为C(R)或氮原子;
X5~X8和X13~X16各自独立地为C(R)或氮原子;
R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并且存在多个的R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
选自存在多个的R中的2者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
RA和RB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
成环碳原子数6~5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原子数3~50的杂芳基、卤素原子、具有选
自碳原子数1~50的烷基和成环碳原子数6~50的芳基中的取代基的单取代、二取代或三取
代甲硅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原子数6~
50的芳基氧基、或氰基;RA和RB相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RA和RB可以相互键合形成
环。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为下述通式(2)所示,
[化2]
前述通式(2)中,A、L、RA和RB与权利要求1的关于前述通式(1)的记载相同;
选自R1~R4中的2个基团脱离,曾与该基团键合的碳原子与*11或*12键合,其以外的R1~
R4之中的2者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
选自R9~R12中的2个基团脱离,曾与该基团键合的碳原子与*13或*14键合,其以外的R9~
R12之中的2者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
R5~R8和R13~R16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基,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并且,选自不参与和*11~*14键合的R1~R16中的2者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
3.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为下述通式(3)所示,
[化3]
前述通式(3)中,A、L、RA和RB与权利要求1的关于前述通式(1)的记载相同;
选自R1~R4中的2个基团脱离,曾与该基团键合的碳原子与*11或*12键合,其以外的R1~
R4之中的2者为氢原子;
选自R9~R12中的2个基团脱离,曾与该基团键合的碳原子与*13或*14键合,其以外的R9~
R12之中的2者为氢原子。
4.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前述通式(2)或(3)中的选自R1与R2、R2与R3、和R3与R4中的2个基团脱离,曾与该基团键合的碳原子与*11或*12键合,选自R9与R10、R10与R11、和
R11与R12中的2个基团脱离,曾与该基团键合的氧原子与*3或*4键合。
5.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其为下述通式(2-1)~(2-36)的任一者所示,
[化4]
[化5]
[化6]
前述通式(2-1)~(2-36)中,A、L、RA和RB与权利要求1的关于前述通式(1)的记载相同,
R1~R16和*11~*14与权利要求2的关于前述通式(2)的记载相同。
6.权利要求5所述的化合物,其为前述通式(2-2)、(2-3)、(2-4)、(2-6)、(2-7)、(2-8)、
(2-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
(2-21)、(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
(2-33)、(2-34)、(2-35)和(2-36)的任一者所示。
7.权利要求5所述的化合物,其为前述通式(2-7)、(2-9)、(2-11)、(2-12)、(2-14)、(2-
15)、(2-16)、(2-18)、(2-26)、(2-27)、(2-28)、(2-30)、(2-31)、(2-33)、(2-35)和(2-36)的
任一者所示。
8.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A为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碳原子数6~
24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成环原子数3~24的含有氮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的杂芳基。
9.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A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芳基。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前述稠合芳基为下述通式(a1-1)~(a1-6)的任一
者所示的化合物的一价残基,
[化7]
上述通式(a1-1)~(a1-5)中,Ar1~Ar7各自独立地与各式中的a和b或c和d所示的2个碳
原子一起形成成环碳原子数6~18的环结构;
另外,上述通式(a1-6)中,Ar8与该式中的a、b和c所示的3个碳原子一起形成成环碳原子
数6~18的环结构,Ar9与该式中的b、c、d和e所示的4个碳原子一起形成成环碳原子数6~18
的环结构;
并且,对于上述通式(a1-1)~(a1-6)中的与氢原子键合的碳原子,还可以代替该氢原
子而被上述取代基所取代。
11.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A为下述通式(a2)所示的化合物的一
价残基,
[化8]
前述通式(a2)中,X51~X58各自独立地为C(R)或氮原子;R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取代
基,并且选自存在多个的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工藤裕,吉田圭,河村昌宏,水木由美子,伊藤裕胜,羽毛田匡,羽山友治,
申请(专利权)人: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