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液体浓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611906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2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液体浓缩系统,包括一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包括一加热筒体,在加热筒体内安装有一将加热筒体的内腔分隔为上下分布的放热腔与吸热腔的管板,在管板上分布有若干个加热管,一蒸发单元,所述蒸发单元包括一蒸发筒体,在蒸发筒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锥形封头、出料锥,在出料锥的底端连接有一出料筒体,所述出料筒体的底端连接有一出料段小锥体,一循环单元,所述循环单元包括连接加热单元与蒸发单元的循环管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热管作为传热元件,实现对被浓缩液体的加热,传热效率高,可达一般换热管的2‑4倍,而且结构简单紧凑,只需要一块管板,还省去两只管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浓缩器,具体的说是一种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紧凑的新型液体浓缩系统。
技术介绍
工业上常常需要对液体进行浓缩,浓缩器是广泛采用的一种设备。在各种各样的浓缩器中,最多采用的方式是对被浓缩液体进行加热,使其中的水份蒸发掉,从而达到浓缩的目的。一次性蒸发往往难以达到所需要的浓度,需要反复加热反复蒸发进行不断循环。因此,这一类浓缩器分为加热器和蒸发器两部分,并以管道相连接,且在管路上装有循环泵。传统的加热方法是采用列管式换热器,其传热效率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紧凑的新型液体浓缩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液体浓缩系统,其创新点在于:包括一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包括一加热筒体,该加热筒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下封头,在加热筒体内安装有一将加热筒体的内腔分隔为上下分布的放热腔与吸热腔的管板,在管板上分布有若干个加热管,且加热管的两端分别伸入放热腔与吸热腔内,所述放热腔的上端具有一进液口,下端具有一出液口,所述加热腔上端具有一蒸汽进口,底端具有一冷凝水出口;一蒸发单元,所述蒸发单元包括一蒸发筒体,该蒸发筒体的下部位置具有一进料口,在蒸发筒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锥形封头、出料锥,所述锥形封头的顶端具有一二次蒸汽出口,所述出料锥的侧端具有一出液口,在出料锥的底端连接有一出料筒体,所述出料筒体的底端连接有一出料段小锥体,在出料段小锥体的底端具有一出料口;一循环单元,所述循环单元包括连接加热单元与蒸发单元的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一共有两路,分别为一连接蒸发筒体的进料口与放热腔的出液口的循环管路A、一连接出料锥的出液口与放热腔的进液口的循环管路B,在循环管路A上沿着液体的流通方向依次连接有循环泵及加料口。进一步的,所述放热腔与吸热腔内均自上而下均匀分布有若干个交错设置的折流板。进一步的,所述蒸发筒体的下部位置还开有一人孔。进一步的,所述出料段小锥体的侧端具有一转料口,锥形封头的侧端具有一回流口,且转料口与回流口之间通过回流管路相连通,在回流管路上还设置有一流量计。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本技术中,对传统的加热单元的结构进行改进,蒸发采用热管作为传热元件,实现对被浓缩液体的加热,传热效率高,可达一般换热管的2-4倍,而且结构简单紧凑,只需要一块管板,即可实现被浓缩液体与加热介质之间的换热,还省去两只管箱。通过在放热腔与吸热腔内设置交错设置的折流板,从而使得放热腔与吸热腔内的介质走S形曲折路径,增加了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率。在本技术中,通过在蒸发单元上设置转料口和回流口,通过流量计实现对回流比进行控制,通过调节回流比可以生产出不同浓度的浓缩液。在循环管道上设置加料口,在蒸发器底部设置出料口,可进行连续加料和出料,有利于生产的自动化操作。在本技术中,通过人孔的设置,可以方便检修。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新型液体浓缩系统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液体浓缩系统,包括一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包括一加热筒体22,该加热筒体22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上封头、下封头21,在加热筒体22的外端还安装有一加热器支座24,在加热筒体22内安装有一将加热筒体22的内腔分隔为上下分布的放热腔与吸热腔的管板23,在管板23上分布有若干个加热管19,同时在管板23上开有若干个与加热管19一一对应并容加热管19穿过的通孔,且加热管19的两端分别伸入放热腔与吸热腔内,在放热腔的上端具有一进液口,放热腔的下端具有一出液口,在加热腔的上端具有一蒸汽进口17,加热腔的底端具有一冷凝水出口20。在放热腔与吸热腔内均自上而下均匀分布有若干个交错设置的折流板18。通过在放热腔与吸热腔内设置交错设置的折流板18,从而使得放热腔与吸热腔内的介质走S形曲折路径,增加了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率。一蒸发单元,该蒸发单元包括一蒸发筒体7,该蒸发筒体7的下部位置具有一进料口,在蒸发筒体7的外端还设置有一蒸发器支座8,在蒸发筒体7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锥形封头9、出料锥5,锥形封头9的顶端具有一二次蒸汽出口10,锥形封头9的侧端具有一回流口11,出料锥5的侧端具有一出液口,在出料锥5的底端连接有一出料筒体4,在出料筒体4的底端连接有一出料段小锥体3,在出料段小锥体3的底端具有一出料口1,出料段小锥体3的侧端具有一转料口2,且转料口2与回流口11之间通过回流管路相连通,在回流管路上还设置有一流量计28。通过在蒸发单元上设置转料口2和回流口11,并通过流量计28实现对回流比进行控制,通过调节回流比可以生产出不同浓度的浓缩液。在蒸发筒体7的下部位置还开有一人孔6。通过人孔6的设置,可以方便检修。一循环单元,该循环单元包括连接加热单元与蒸发单元的循环管路,循环管路一共有两路,分别为一连接蒸发筒体7的进料口与放热腔的出液口的循环管路A13、一连接出料锥5的出液口与放热腔的进液口的循环管路B26,在循环管路A13上沿着液体的流通方向依次连接有循环泵15及加料口14,在循环管路A13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循环管口A12、循环管口B16,在循环管路B26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循环管口C25、一循环管口D27。在循环管道A13上设置加料口14,在蒸发器底部设置出料口1,可进行连续加料和出料,有利于生产的自动化操作。工作原理:在进行浓缩的过程中,首先,将待浓缩的液体送入蒸发筒体7内,然后,从蒸汽进口17处向加热筒体22的吸热腔内通入蒸汽,将待浓缩的液体从出料锥5的侧端的出液口通过循环管路B26从放热腔的进液口处流入至放热腔内,在热管管束的间隙中穿过,并在折流板18的作用下走S形的曲折路径,在行走的过程中,吸热腔内的蒸汽通过加热管的作用将热量传递给待浓缩的液体进行加热,液体在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后,利用循环泵15将放热腔内的液体通过循环管路A13输送至蒸发筒体7内,液体进入蒸发筒体7后,压力下降,水份蒸发为二次蒸汽,并从二次蒸汽出口10处排出,未蒸发的液体沉入出料锥5内,一部分经过循环管路B26六日加热单元进行循环,一部分进入出料筒体4内,出料筒体4内的液体一部分作为产品从出料口1处溜走,另一部分从转料口2流出,并送至回流口11处重新进行浓缩。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液体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包括一加热筒体,该加热筒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下封头,在加热筒体内安装有一将加热筒体的内腔分隔为上下分布的放热腔与吸热腔的管板,在管板上分布有若干个加热管,且加热管的两端分别伸入放热腔与吸热腔内,所述放热腔的上端具有一进液口,下端具有一出液口,所述加热腔上端具有一蒸汽进口,底端具有一冷凝水出口;一蒸发单元,所述蒸发单元包括一蒸发筒体,该蒸发筒体的下部位置具有一进料口,在蒸发筒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锥形封头、出料锥,所述锥形封头的顶端具有一二次蒸汽出口,所述出料锥的侧端具有一出液口,在出料锥的底端连接有一出料筒体,所述出料筒体的底端连接有一出料段小锥体,在出料段小锥体的底端具有一出料口;一循环单元,所述循环单元包括连接加热单元与蒸发单元的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一共有两路,分别为一连接蒸发筒体的进料口与放热腔的出液口的循环管路A、一连接出料锥的出液口与放热腔的进液口的循环管路B,在循环管路A上沿着液体的流通方向依次连接有循环泵及加料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液体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包括一加热筒体,该加热筒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下封头,在加热筒体内安装有一将加热筒体的内腔分隔为上下分布的放热腔与吸热腔的管板,在管板上分布有若干个加热管,且加热管的两端分别伸入放热腔与吸热腔内,所述放热腔的上端具有一进液口,下端具有一出液口,所述加热腔上端具有一蒸汽进口,底端具有一冷凝水出口;一蒸发单元,所述蒸发单元包括一蒸发筒体,该蒸发筒体的下部位置具有一进料口,在蒸发筒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锥形封头、出料锥,所述锥形封头的顶端具有一二次蒸汽出口,所述出料锥的侧端具有一出液口,在出料锥的底端连接有一出料筒体,所述出料筒体的底端连接有一出料段小锥体,在出料段小锥体的底端具有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伟松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永大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