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is an objec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to enhance the power generation efficiency by converting the vibrational energy including the various directional components into electrical energy without waste. A cantilever bridge structure is formed, wherein, the plate bridge part (20) extends from the fixing part (10), and the weight body (30) is connected to the end part of the plate type bridge part.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cantilever structure, a common lower layer electrode (E0), a layered piezoelectric element (50), and each upper layer electrode (E11 to E23) are formed. Due to the deflection caused by the vibration of the Z axis direction of the heavy hammer body (30), the upper layer electrode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plate bridge part is extracted from the charge generated in the piezoelectric element (50). Because by the hammer body (30) under the direction of X axis caused by the vibration,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central line of the plate bridge section (Y) of the upper electrode on both sides (E11, E13, E21, E23) in the extraction of the piezoelectric element (50) charge generated within th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电元件,并且具体而言,涉及用于通过将振动能量转换成电能来产生电力的技术。
技术介绍
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提出了用于通过转换各种类型的能量获得电能的技术。其中的一种技术是用于通过转换振动能量获得电能的技术。例如,下面提供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压电型发电元件,其中,层状压电元件被层压以形成用于发电的压电元件,并且外力用于促使用于发电的压电元件振动,从而生成电力。进一步,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发电元件,所述发电元件具有使用硅基板的MEMS(微机电系统)结构。上述发电元件的基本原理在于,由重锤体的振动向压电元件施加周期性挠曲,从而将基于施加给压电元件的应力生成的电荷提取到外部。上述发电元件安装在(例如)汽车、火车以及轮船上,由此可以将运输期间施加的振动能量取得而作为电能。发电元件可以安装在振动源上,例如,冰箱和空调,从而生成电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未经审查的公开号H10-243667A专利文献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电元件,所述发电元件将振动能量转换成电能以生成电力,所述发电元件包括:柔性板状桥梁部(20),沿着纵向轴(Y)延伸;重锤体(30),连接至所述板状桥梁部的一端;装置外壳(40),容纳所述板状桥梁部和所述重锤体;固定部(10),将所述板状桥梁部的另一端固定至所述装置外壳;下层电极(E0),层叠在所述板状桥梁部的表面上;压电元件(50),层叠在所述下层电极的表面上;上层电极组(E11、E13、E21、E23;E31、E33),由多个上层电极构成,所述上层电极局部形成在所述压电元件的表面上;以及发电电路(60),对基于在所述上层电极和所述下层电极上生成的电荷产生的电流进行整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9.04 JP 2013-1827481.一种发电元件,所述发电元件将振动能量转换成电能以生成电力,
所述发电元件包括:
柔性板状桥梁部(20),沿着纵向轴(Y)延伸;
重锤体(30),连接至所述板状桥梁部的一端;
装置外壳(40),容纳所述板状桥梁部和所述重锤体;
固定部(10),将所述板状桥梁部的另一端固定至所述装置外壳;
下层电极(E0),层叠在所述板状桥梁部的表面上;
压电元件(50),层叠在所述下层电极的表面上;
上层电极组(E11、E13、E21、E23;E31、E33),由多个上层电极构成,所述上层电极局部形
成在所述压电元件的表面上;以及
发电电路(60),对基于在所述上层电极和所述下层电极上生成的电荷产生的电流进行
整流,以提取电力;其中,
所述重锤体(30)被构造成在施加使所述装置外壳(40)振动的外力时,由于所述板状桥
梁部(20)的挠曲而在所述装置外壳(40)内振动,
通过施加在层方向上伸缩的应力,所述压电元件(50)易于在厚度方向上极化,
所述上层电极组(E11、E13、E21、E23;E31、E33)设置有由右侧电极(E11、E21;E31)和左
侧电极(E13、E23;E33)构成的两种类型的上层电极,并且每个上层电极设置为沿着纵向轴
(Y)延伸并且与所述下层电极(E0)的预定区域相对,所述上层电极与所述下层电极(E0)的
预定区域以所述压电元件(50)位于其间的方式彼此面对,
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上限定沿着纵向轴(Y)的中心线(Y)时,所述右侧电极(E11、
E21;E31)设置在所述中心线(Y)的一侧上,并且所述左侧电极(E13、E23;E33)设置在所述中
心线(Y)的另一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下层电极(E0)形成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上表面上,并且所述压电元件(50)形
成在所述下层电极(E0)的上表面上,并且
所述右侧电极(E21)和所述左侧电极(E23)穿过所述下层电极(E0)和所述压电元件
(50)形成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上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下层电极(E0B)不仅形成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上表面上,而且形成在其侧面
上,并且所述压电元件(50B)形成在所述下层电极(E0B)的表面上,并且
所述右侧电极(E21B)和所述左侧电极(E23B)各自穿过所述下层电极(E0B)和所述压电
元件(50B)形成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下层电极(E0C)不仅形成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上表面上,而且形成在所述板
状桥梁部(20)的侧面上,并且所述压电元件(50C)形成在所述下层电极(E0C)的表面上,并
且
所述右侧电极(E21C)和所述左侧电极(E23C)各自穿过所述下层电极(E0C)和所述压电
元件(50C)从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上表面形成到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上层电极组(E11、E13、E21、E23)设置有布置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与所述重锤体
(30)的连接部附近的重锤体侧电极组(E11、E13)以及布置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与所述固
定部(10)的连接部附近的固定部侧电极组(E21、E23),并且
所述重锤体侧电极组(E11、E13)和所述固定部侧电极组(E21、E23)均设置有由右侧电
极(E11、E21)和左侧电极(E13、E23)构成的两种类型的上层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上层电极组(E11到E13、E21到E23;E31到E33)设置有总共三种类型的上层电极:右
侧电极(E11、E21;E31)、左侧电极(E13、E23;E33)以及中心电极(E12、E22;E32),
每个上层电极被布置为沿着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纵向轴(Y)延伸并且与所述下层电
极(E0)的预定区域相对,所述上层电极与所述下层电极(E0)的预定区域以所述压电元件
(50)位于其间的方式彼此面对,并且
所述中心电极(E12、E22;E32)设置在沿着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纵向轴(Y)的中心线
(Y)的位置上,所述右侧电极(E11、E21;E31)设置在所述中心电极(E12、E22;E32)的一侧上,
并且所述左侧电极(E13、E23;E33)设置在所述中心电极(E12、E22;E32)的另一侧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下层电极(E0)形成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上表面上,并且所述压电元件(50)形
成在所述下层电极(E0)的上表面上,并且
所述中心电极(E22)、所述右侧电极(E21)以及所述左侧电极(E23)穿过所述下层电极
(E0)和所述压电元件(50)形成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上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下层电极(E0B)不仅形成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上表面上,而且形成在所述板
状桥梁部(20)的侧面上,并且所述压电元件(50B)形成在所述下层电极(E0B)的表面上,
所述中心电极(E22B)穿过所述下层电极(E0B)和所述压电元件(50B)形成在所述板状
桥梁部(20)的上表面上,并且
所述右侧电极(E21B)和所述左侧电极(E23B)各自穿过所述下层电极(E0B)和所述压电
元件(50B)形成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侧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下层电极(E0C)不仅形成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上表面上,而且形成在所述板
状桥梁部(20)的侧面上,并且所述压电元件(50C)形成在所述下层电极(E0C)的表面上,
所述中心电极(E22C)穿过所述下层电极(E0C)和所述压电元件(50C)形成在所述板状
桥梁部(20)的上表面上,并且
所述右侧电极(E21C)和所述左侧电极(E23C)各自穿过所述下层电极(E0C)和所述压电
元件(50C)从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上表面形成到所述板状桥梁部(20)的侧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到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上层电极组(E11到E13、E21到E23)设置有被布置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与所述重
锤体(30)的连接部附近的重锤体侧电极组(E11到E13)以及被布置在所述板状桥梁部(20)
与所述固定部(10)的连接部附近的固定部侧电极组(E21到E23),
所述重锤体侧电极组(E11到E13)和所述固定部侧电极组(E21到E23)中的每个设置有
三种类型的上层电极:中心电极(E12、E22)、右侧电极(E11、E21)以及左侧电极(E13、E23)。
11.一种发电元件,所述发电元件将在XYZ三维坐标系的各个坐标方向上的振动能量转
换成电能以生成电力,
所述发电元件包括:
柔性第一板状桥梁部(120),沿着与Y轴平行的第一纵向轴(Ly)延伸;
柔性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并且沿着
与X轴平行的第二纵向轴(Lx)延伸;
重锤体(150),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
装置外壳(200),容纳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以及所述
重锤体(150);
固定部(110),将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一端固定至所述装置外壳(200);
下层电极(E00),层叠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表面上并且层叠在所述第二板状
桥梁部(130)的表面上;
压电元件(300),层叠在所述下层电极(E00)的表面上;
上层电极组(Ex1到Ex4、Ey1到Ey4),由多个上层电极构成,所述上层电极局部形成在所
述压电元件(300)的表面上;以及
发电电路(500),对基于在所述上层电极(Ex1到Ex4、Ey1到Ey4)和所述下层电极(E00)
上生成的电荷产生的电流进行整流,以提取电力;其中,
所述固定部(110)将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根部端固定至所述装置外壳(200),
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前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根部
端,并且所述重锤体(150)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前端,
所述重锤体(150)被构造为在施加了使所述装置外壳(200)振动的外力时,由于所述第
一板状桥梁部(120)和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挠曲而在所述装置外壳(200)内部在每
个坐标轴方向上振动,
由于在层方向伸缩的应力的施加,所述压电元件(300)易于在厚度方向上极化,
上层电极组(Ex1到Ex4、Ey1到Ey4)设置有穿过所述下层电极(E00)和所述压电元件
(300)形成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表面上的第一上层电极组(Ey1到Ey4)以及穿过
所述下层电极(E00)和所述压电元件(300)形成在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表面上的第
二上层电极组(Ex1到Ex4),
所述第一上层电极组设置有由第一右侧电极(Ey1、Ey3)和第一左侧电极(Ey2、Ey4)构
成的两种类型的上层电极,并且每个第一上层电极设置为沿着第一纵向轴(Ly)延伸并且与
所述下层电极(E00)的预定区域相对,所述第一上层电极与所述下层电极(E00)的预定区域
以所述压电元件(300)位于其间的方式彼此面对,
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上限定沿着第一纵向轴(Ly)的第一中心线(Ly)时,所述
第一右侧电极(Ey1、Ey3)设置在所述第一中心线(Ly)的一侧上,并且所述第一左侧电极
(Ey2、Ey4)设置在所述第一中心线(Ly)的另一侧上,
所述第二上层电极组设置有由第二右侧电极(Ex1、Ex3)和第二左侧电极(Ex2、Ex4)构
成的两种类型的上层电极,并且每个第二上层电极设置为沿着第二纵向轴(Lx)延伸并且与
所述下层电极(E00)的预定区域相对,所述第二上层电极与所述下层电极(E00)的预定区域
以所述压电元件(300)位于其间的方式彼此面对,
在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上限定沿着所述第二纵向轴(Lx)的第二中心线(Lx)时,
所述第二右侧电极(Ex1、Ex3)设置在所述第二中心线(Lx)的一侧上,并且所述第二左侧电
极(Ex2、Ex4)设置在所述第二中心线(Lx)的另一侧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前端通过中间连接部(125)连接至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
(130)的根部端,以便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和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设置为L字母
形状,
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前端通过重锤体连接部(140)连接至所述重锤体(150)的
角部,以便所述重锤体(150)设置在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旁边,并且
所述固定部(110)的下表面固定至所述装置外壳的底板(200)的上表面,并且所述第一
板状桥梁部(120)、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以及所述重锤体(150)在无外力施加的情况
下处于在所述装置外壳的底板(200)上方浮置的悬吊状态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中间连接部(125I)设置有从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I)的前端的侧面朝外突出
的屋檐结构部(α1)以及从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I)的根部端的侧面朝外突出的屋檐结
构部(α2),并且
所述重锤体连接部(140I)设置有从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I)的前端的侧面朝外突
出的屋檐结构部(α3)。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固定部(110)由沿着与X轴平行的固定部纵向轴(L0)延伸的固定部板状元件(110)
构成,并且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根部端固定至所述固定部板状元件(110)的一端,
并且
由所述固定部板状元件(110)、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以及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
(130)构成的结构体被提供为U字母形状结构体,以便在XY平面上的投影图像呈现U字母形
状,并且板状的所述重锤体(150)设置在由所述U字母形状结构体包围的内部区域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固定部(110I)由环形结构体(110I)构成,并且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I)、所述
第二板状桥梁部(130I)以及所述重锤体(150I)设置在由所述环形结构体包围的内部区域
内。
16.一种发电元件,其中,
为了将在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电元件中的所述固定部的作用与所述重锤体的作
用颠倒,由此允许用作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电元件中的所述固定部的环形结构体
(110J)用作重锤体,并且允许用作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电元件中的所述重锤体的板状
主体(150J)用作固定部,所述板状主体(150J)的下表面固定至装置外壳的底板(200J)的上
表面,并且所述环形结构体(110J)在无外力施加的情况下处于在所述装置外壳的底板
(200J)上方浮置的悬吊状态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第三板状桥梁部(140K)到第K板状桥梁部(其中,K≥3)安装在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
(130K)与所述重锤体(170K)之间,
第i板状桥梁部(其中,1≤i≤K-1)的前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第i+1板状桥梁部的根
部端,并且所述第K板状桥梁部的前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所述重锤体,并且
如果j是奇数,那么第j板状桥梁部(其中,1≤j≤K)沿着与Y轴平行的第j纵向轴延伸,
并且如果j是偶数,那么第j板状桥梁部沿着与X轴平行的第j纵向轴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第i板状桥梁部(其中,1≤i≤K-1)的前端通过第i中间连接部连接至所述第i+1板
状桥梁部的根部端,并且所述第K板状桥梁部的前端通过所述重锤体连接部连接至所述重
锤体,并且
所述第i中间连接部设置有从所述第i板状桥梁部的前端的侧面朝外突出的屋檐结构
部,并且所述重锤体连接部设置有从所述第K板状桥梁部的前端的侧面朝外突出的屋檐结
构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从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K)的根部端到所述第K板状桥梁部的前端的结构体被提供
为螺旋形通道,并且所述重锤体(170K)设置在由所述螺旋形通道包围的中心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7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下层电极(E00)、压电元件(300)以及上层电极组也安装在所述第三板状桥梁部(140K)
到所述第K板状桥梁部的表面上,并且发电电路(500)也从由所述上层电极和所述下层电极
生成的电荷中提取电力。
21.根据权利要求17到2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固定部(110K)由环形结构体(110K)构成,并且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K)到所述
第K板状桥梁部以及所述重锤体(170K)设置在由所述环形结构体包围的内部区域内。
22.一种发电元件,其中,
为了将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发电元件中的所述固定部的作用与所述重锤体的作用
颠倒,由此允许用作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发电元件中的所述固定部的环形结构体(110K)
用作重锤体,并且允许用作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发电元件中的所述重锤体的板状主体
(170K)用作固定部,所述板状主体(170K)的下表面固定至装置外壳的底板(200)的上表面,
并且所述环形结构体(110K)在无外力施加的情况下处于在所述装置外壳的底板(200)上方
浮置的悬吊状态中。
23.根据权利要求11到2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下层电极(E00)形成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和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
上表面上,并且所述压电元件(300)形成在所述下层电极(E00)的上表面上,
所述第一右侧电极(Ey1、Ey3)和所述第一左侧电极(Ey2、Ey4)穿过所述下层电极(E00)
和所述压电元件(300)形成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上表面上,并且
所述第二右侧电极(Ex1、Ex3)和所述第一左侧电极(Ex2、Ex4)穿过所述下层电极(E00)
和所述压电元件(300)形成在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上表面上。
24.根据权利要求11到2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下层电极(E00)不仅形成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和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
(130)的上表面上,而且形成在其侧面上,并且所述压电元件(300)形成在所述下层电极
(E00)的表面上,
所述第一右侧电极(Ey1、Ey3)和所述第一左侧电极(Ey2、Ey4)各自穿过所述下层电极
(E00)和所述压电元件(300)形成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侧面上,并且
所述第二右侧电极(Ex1、Ex3)和所述第一左侧电极(Ex2、Ex4)各自穿过所述下层电极
(E00)和所述压电元件(300)形成在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侧面上。
25.根据权利要求11到2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下层电极(E00)不仅形成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和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
(130)的上表面上,而且形成在其侧面上,并且所述压电元件(300)形成在所述下层电极
(E00)的表面上,
所述第一右侧电极(Ey1、Ey3)和所述第一左侧电极(Ey2、Ey4)各自穿过所述下层电极
(E00)和所述压电元件(300)从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上表面形成到其侧面上,并且
所述第二右侧电极(Ex1、Ex3)和所述第一左侧电极(Ex2、Ex4)各自穿过所述下层电极
(E00)和所述压电元件(300)从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上表面形成到其侧面上。
26.根据权利要求11到2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第一上层电极组设置有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根部端附近的第一根部
端侧电极组(Ey3、Ey4)以及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前端附近的第一前端侧
电极组(Ey1、Ey2),
第二上层电极组设置有被布置在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根部端附近的第二根部
端侧电极组(Ex3、Ex4)以及被布置在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前端附近的第二前端侧
电极组(Ex1、Ex2),并且
所述第一根部端侧电极组(Ey3、Ey4)、所述第一前端侧电极组(Ey1、Ey2)、所述第二根
部端侧电极组(Ex3、Ex4)以及所述第二前端侧电极组(Ex1、Ex2)中的每个设置有由右侧电
极和左侧电极构成的两种类型的上层电极。
27.根据权利要求11到权利要求2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上层电极组设置有总共三种类型的上层电极:第一右侧电极(Ey1、Ey3)、第一
左侧电极(Ey2、Ey4)以及第一中心电极(Ez3、Ez4),
构成所述第一上层电极组的每个上层电极设置为沿着第一纵向轴(Ly)延伸并且与所
述下层电极(E00)的预定区域相对,所述上层电极与所述下层电极(E00)的预定区域以所述
压电元件(300)位于其间的方式彼此面对,
所述第一中心电极(Ez3、Ez4)设置在沿着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第一纵向轴
(Ly)的中心线(Ly)的位置上,所述第一右侧电极(Ey1、Ey3)设置在所述第一中心电极(Ez3、
Ez4)的一侧上,并且所述第一左侧电极(Ey2、Ey4)设置在所述第一中心电极(Ez3、Ez4)的另
一侧上,
所述第二上层电极组设置有总共三种类型的上层电极:第二右侧电极(Ex1、Ex3)、第二
左侧电极(Ex2、Ex4)以及第二中心电极(Ez1、Ez2),
构成所述第二上层电极组的每个上层电极设置为沿着第二纵向轴(Lx)延伸并且与所
述下层电极(E00)的预定区域相对,所述上层电极与所述下层电极(E00)的预定区域以所述
压电元件(300)位于其间的方式彼此面对,并且
所述第二中心电极(Ez1、Ez2)设置在沿着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纵向轴(Lx)的
中心线(Lx)的位置上,所述第二右侧电极(Ex1、Ex3)设置在所述第二中心电极(Ez1、Ez2)的
一侧上,并且所述第二左侧电极(Ex2、Ex4)设置在所述第二中心电极(Ez1、Ez2)的另一侧
上。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下层电极(E00)形成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和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130)的
上表面上,并且所述压电元件(300)形成在所述下层电极(E00)的上表面上,
所述第一中心电极(Ez3、Ez4)、所述第一右侧电极(Ey1、Ey3)以及所述第一左侧电极
(Ey2、Ey4)穿过所述下层电极(E00)和所述压电元件(300)形成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
(120)的上表面上,并且
所述第二中心电极(Ez1、Ez2)、所述第二右侧电极(Ex1、Ex3)和所述第一左侧电极
(Ex2、Ex4)穿过所述下层电极(E00)和所述压电元件(300)形成在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
(130)的上表面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发电元件,其中,
所述下层电极(E00)不仅形成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和所述第二板状桥梁部
(130)的上表面上,而且形成在其侧面上,并且所述压电元件(300)形成在所述下层电极
(E00)的表面上,
所述第一右侧电极(Ey1、Ey3)和所述第一左侧电极(Ey2、Ey4)各自穿过所述下层电极
(E00)和所述压电元件(300)形成在所述第一板状桥梁部(120)的侧面上,
所述第一中心电极(Ez3、Ez4)穿过所述下层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田和广,江良聪,冈田美穗,
申请(专利权)人:三角力量管理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