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于树森专利>正文

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1038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的深度H与直径D的比值,H∶D=3-7,反应器上部的循环水出口由管道接至污泥泵、进水泵,污泥排放口一端由管道接至污泥泵,另端接至排放池;射流泵设在反应器的顶部正中处,射流泵上端与由循环泵引出的管道相连,射流泵下端插入逆流管,逆流管下部通透,在反应器内壁与逆流管之间设有生物膜过滤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广泛适用于对各种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且能耗低、效率高、设备体积小、投资及运行成本低,操作及管理方便、使用安全卫生,是一种新型的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
技术介绍
目前污水处理的方法有物理、化学及生化等方法。因为污水的成份比较复杂,且各不相同,处理方法也比较多,国内外采用的最广泛的传统方法是生化法,即厌氧、好氧法。另外辅以物理、化学法。厌氧法当以USA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为代表的先进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污水厌氧处理的目的是水解酸化将大分子团分解为小分子团,提高BOD/COD的比值,为好氧处理打下基础。目前国内外好氧处理方法多数采取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这些方法的关键是供气方法和对氧的利用率。供气方法通常为转刷式、转盘式等机械曝气机,多数是采用罗茨风机由曝气头曝气。曝气头是采用高分子材料或塑胶制成,出气孔通常都大于0.5毫米,通过曝气头出来的气泡均大于1毫米。经测试和实践证明,传统的装置氧的利用率为6-20%,氧的利用率低水力停留时间长,造成污水处理设备体积大、能耗高、效率低、占地面积大、投资高,且运行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耗低、效率高、设备体积小、投资及运行成本低,且操作方便、安全卫生的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本技术的结构为,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接污水的管道经进水泵(2)、循环泵(3)接至反应器(5)顶部,反应器上部设处理水出口(12),处理水出口由管道接至沉淀池(15),沉淀池上方设有清水出口(16),沉淀池底下部设污泥排放口(17),其特征在于,反应器(5)的深度H与直径D的比值,H∶D=3-7,反应器上部的循环水出口(8)由管道接至污泥泵(18)、进水泵(2),污泥排放口一端由管道接至污泥泵(18),另端接至排放池;射流泵(9)设在反应器的顶部正中处,射流泵上端与由循环泵(3)引出的管道相连,射流泵下端插入逆流管(6),逆流管下部通透,在反应器内壁与逆流管之间设有生物膜过滤装置(7)。本技术将射流器、深井内循环曝气及生物膜过滤装置有机的组合,反应器的深度H与直径D的比值H∶D=3-7,射流泵能将空气雾化并经逆流管进入反应器底部,污水在上升中经生物膜过滤至反应器上部,由循环水出口流出,进入下次循环,在此过程空气中的氧被溶入污水中,污水被多次溶氧、过滤循环,直至处理达到要求,进入沉淀池,经絮凝、沉淀,沉淀池上部清水为达到排放标准的清水,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可回流至污泥泵再次参加循环,从而降低了污泥排放量。被雾化的空气气泡是微米级,大幅度提高了空气与水的接触面及氧的利用率。本技术还可在进水管处增加磁化器,当污水经强磁场后水分子链被磁力线切割,产生了理化变化,从而提高了水的溶氧量、张力、渗透压和溶解度。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广泛适用于对各种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且能耗低、效率高、设备体积小、投资及运行成本低,操作及管理方便、使用安全卫生,是一种新型的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用钢材制反应器(5)直径2.5米,高度15米,射流泵(9)设在反应器的顶部正中处,射流泵上端与由进水泵(2)、循环泵(3)引出的管道(1)相连,下端插入逆流管(6),逆流管下部通透,在反应器内壁与逆流管之间挂满穿成串的污水处理专用软性填料,在污水软性填料上自然生成或接种生物膜(7);在反应器上部的循环水出口(8)处用管道连接至污泥泵(18),管道将污泥泵与进水泵连通,在处理水出口(12)处用管道接至沉淀池(15),该管道上设水体观察器(14)及控制阀(13),也可以在该处接一阀门,用器皿接出处理水观察、测试处理水质情况;沉淀池上方设有清水出口(16),沉淀池底下部设污泥排放口(17),污泥排放口处用三通,一端引至污泥排放池,另端接至污泥泵(18),两端管道上均设有控制阀(13),在进水管处设由钕铁硼永磁体制成磁化器(4)。反应器(5)顶部设有方便开启的密封盖(11),可隔绝污水臭味,也利于安全和卫生。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厌氧后的污水,沿管道经进水泵(2)及循环泵(3)至射流泵(9),射流泵将空气(10)充分雾化至污水,在压力作用下经逆流管(6)进入反应器(5)底部,污水在上升过程中经生物膜过滤直至反应器上部,由循环水出口(8)流出,经污泥泵及进水泵进入下次循环,在此过程空气中的氧被溶入污水中,污水被多次循环溶氧、过滤,直至处理达到要求,进入沉淀池,经絮凝、沉淀,沉淀池上部清水为达到排放标准的清水,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可部分回流至污泥泵再次参加循环,剩余污泥排放至污泥池。在进污水管处增加磁化器,对流经的污水进行强磁化,使水分子链产生理化变化,从而提高了水的溶氧量、张力、渗透压和溶解度。权利要求1.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接污水的管道经进水泵(2)、循环泵(3)接至反应器(5)顶部,反应器上部设处理水出口(12),处理水出口由管道接至沉淀池(15),沉淀池上方设有清水出口(16),沉淀池底下部设污泥排放口(17),其特征在于,反应器(5)的深度H与直径D的比值,H∶D=3-7,反应器上部的循环水出口(8)由管道接至污泥泵(18)、进水泵(2),污泥排放口一端由管道接至污泥泵(18),另端接至排放池;射流泵(9)设在反应器的顶部正中处,射流泵上端与由循环泵(3)引出的管道相连,射流泵下端插入逆流管(6),逆流管下部通透,在反应器内壁与逆流管之间设有生物膜过滤装置(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在进水管处设磁化器(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5)顶部设有密封盖(1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其特征在于,生物膜过滤装置(7)为穿成串悬挂在反应器内壁与逆流管之间的污水处理专用软性填料。专利摘要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的深度H与直径D的比值,H∶D=3-7,反应器上部的循环水出口由管道接至污泥泵、进水泵,污泥排放口一端由管道接至污泥泵,另端接至排放池;射流泵设在反应器的顶部正中处,射流泵上端与由循环泵引出的管道相连,射流泵下端插入逆流管,逆流管下部通透,在反应器内壁与逆流管之间设有生物膜过滤装置。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广泛适用于对各种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且能耗低、效率高、设备体积小、投资及运行成本低,操作及管理方便、使用安全卫生,是一种新型的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文档编号C02F1/48GK2804080SQ20052002261公开日2006年8月9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7日专利技术者于树森 申请人:于树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深井射流曝气内循环生物膜过滤反应器,接污水的管道经进水泵(2)、循环泵(3)接至反应器(5)顶部,反应器上部设处理水出口(12),处理水出口由管道接至沉淀池(15),沉淀池上方设有清水出口(16),沉淀池底下部设污泥排放口(17),其特征在于,反应器(5)的深度H与直径D的比值,H∶D=3-7,反应器上部的循环水出口(8)由管道接至污泥泵(18)、进水泵(2),污泥排放口一端由管道接至污泥泵(18),另端接至排放池;射流泵(9)设在反应器的顶部正中处,射流泵上端与由循环泵(3)引出的管道相连,射流泵下端插入逆流管(6),逆流管下部通透,在反应器内壁与逆流管之间设有生物膜过滤装置(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树森
申请(专利权)人:于树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