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表面摩擦力的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90304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9 1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增加表面摩擦力的连接器,包括传输线以及插接部,该插接部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抵顶结构以及第二抵顶结构,第一抵顶结构设置在第二抵顶结构的下面,第一抵顶结构的尺寸要小于第二抵顶结构的尺寸,两相邻的第一抵顶结构之间距小于两相邻之第二抵顶结构之间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上设置有传输线和插接部,通过在插接部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抵顶结构和第二抵顶结构或摩擦面,第一抵顶结构的尺寸要小于第二抵顶结构的尺寸,两相邻的第一抵顶结构之间距小于两相邻之第二抵顶结构之间距,抵顶结构或摩擦面用于连接器插接于插座时,抵顶摩擦插座的内壁面,插拔时提供一反向摩擦阻力,防止连接器与插座脱离,提供稳固的插接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尤指一种增加表面摩擦力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计算机内部之电子装置及附属配件,例如:显示卡、网络卡、声卡...,皆由连接器等传输接口来达成电子讯号或电源的连接。而现有技术之连接器依据不同的功能及需求,通常分别具有不同的规格,其中两种以上不同规格的连接器,可同时插接于一计算机主机板上相对应规格的插座中使用;大致上而言,现有技术之连接器规格可分为4Pin、20Pin、24Pin与29Pin…等(意指该连接器之插孔数量,即可配合之电极端子数),其中4Pin连接器一般供用于电源传输,20Pin、24Pin连接器系为纯数字的DVI-D,29Pin则同时包含数字与模拟讯号接脚的DVI-I,而目前运用最多,且最常被同时插接于一插座的,系为4Pin及20pin连接器。前述各种规格的连接器,配合插接于计算机主机板上相对应规格的插座时,插孔数量较多之连接器,例如20Pin或24Pin连接器由于与较多电极端子相互插接,获得较大摩擦力且通常具有卡勾结构可与对接之插头卡合,因此能够稳固的结合于插座上而不致脱落;然而,插孔数量较少的连接器,例如:4Pin连接器由于所获得的摩擦力较为有限,且通常没有额外空间设计卡勾结构,因此难以承受摇晃或其它外力作用,很容易会从插座上脱落,而影响到正常的传输。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增加表面摩擦力的连接器,其可稳固的结合于插座上,有效避免从插座上脱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增加表面摩擦力的连接器,包括有传输线以及插接部,该传输线设置在连接器的一端上;插接部设置在连接器的另一端,该插接部中分别形成有复数插孔,该插接部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抵顶结构以及第二抵顶结构,第一抵顶结构设置在第二抵顶结构的下面,第一抵顶结构的尺寸要小于第二抵顶结构的尺寸,两相邻的第一抵顶结构之间距小于两相邻之第二抵顶结构之间距。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抵顶结构呈柱状突起物。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抵顶结构为直立突出肋条。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抵顶结构为横向突出肋条。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接部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粗糙的摩擦面。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抵顶结构为横向突出肋条,第二抵顶结构为横向突出肋条或者一端为向上扬起突出肋条。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上设置有传输线和插接部,通过在插接部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抵顶结构和第二抵顶结构或摩擦面,第一抵顶结构的尺寸要小于第二抵顶结构的尺寸,两相邻的第一抵顶结构之间距小于两相邻之第二抵顶结构之间距,抵顶结构或摩擦面用于连接器插接于插座时,抵顶摩擦插座的内壁面,插拔时提供一反向摩擦阻力,防止连接器与插座脱离,提供稳固的插接效果。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插装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插装状态侧面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图9是本技术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图10是本技术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附图标识说明:10、连接器11、传输线12、插接部120、插孔13、抵顶结构13’、抵顶结构13"、抵顶结构13a、第一抵顶结构13b、第二抵顶结构14、摩擦面14a、第一抵顶结构20、插座21、墙体22、接电端子。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连接器10插装插座20的状态外观立体图,一插座20设置于一主机板表面,其周围形成有环绕之墙体21,且中央设置有24根接电端子22可供两种以上不同规格之连接器同时插接。如图2和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传输线11以及插接部12。该传输线11设置在连接器10的一端上,连接器10其规格为4Pin,传输线11用以传输电能或电子讯号,在本实施例中,传输线11至少为一根;插接部12设置在连接器10的另一端,插接部12中设置有4插孔120,该插接部12可插置于插座20中,其外部壁面与插座20内壁面之间存有一间隙(如图3所示);此外,该插接部12的一侧设置有二抵顶结构13,该抵顶结构13呈柱状突起物,该抵顶结构13的厚度大于前述插接部12与插座20之间的间隙,因此,插入或拔出连接器10时,由于抵顶结构13与插座20内壁面之间的抵顶作用,将产生反向摩擦力,使插入或拔出之动作受到一定阻力,同理,当连接器10插置于插座20后,若受到不预期的外力或震动,皆可防止连接器10与插座20脱离;藉此,本技术即可抵抗摇晃或其它外力作用,连接器10稳固的结合于插座20上,维持正常的传输。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插接部12的一侧设置有二抵顶结构13’,该抵顶结构13’为直立突出肋条,该抵顶结构13’的厚度大于前述插接部12与插座20之间的间隙。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前述第一较佳实例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对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不做详细叙述。如图5所示,为本技术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插接部12的一侧设置有二抵顶结构13",该抵顶结构13"为横向突出肋条,该抵顶结构13"的厚度大于前述插接部12与插座20之间的间隙。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前述第一较佳实例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对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不做详细叙述。如图6所示,为本技术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插接部12插置于插座20中时,其外部壁面与插座20内壁面之间系为密合状态,且该插接部12的一侧为粗糙的摩擦面14。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前述第一较佳实例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对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不做详细叙述。如图7和图8所示,为本技术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插接部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顶结构13a以及第二抵顶结构13b,第一抵顶结构13a和第二抵顶结构13b为横向突出肋条,第一抵顶结构13a设置在第二抵顶结构13b的下面,第一抵顶结构13a的尺寸要小于第二抵顶结构13b的尺寸,此外,该两相邻的第一抵顶结构13a之间距h1小于该两相邻之第二抵顶结构13b之间距h2,因此,当该插接部12与插座20插接时,墙体21先接触到该第一抵顶结构13a继而接触该第二抵顶结构13b。由于第一抵顶结构13a之间距h1较小,使用者可轻易插入该插接部12;又该第二抵顶结构13b之间距h2较大,于插接完毕后,较大之间距h2可提供稳固的插接效果;上述实施例中抵顶结构13,多为单点式的结构,其和插座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增加表面摩擦力的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加表面摩擦力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传输线以及插接部,该传输线设置在连接器的一端上;插接部设置在连接器的另一端,该插接部中分别形成有复数插孔,该插接部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抵顶结构以及第二抵顶结构,第一抵顶结构设置在第二抵顶结构的下面,第一抵顶结构的尺寸要小于第二抵顶结构的尺寸, 两相邻的第一抵顶结构之间距小于两相邻之第二抵顶结构之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加表面摩擦力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传输线以及插接部,该传输线设置在连接器的一端上;插接部设置在连接器的另一端,该插接部中分别形成有复数插孔,该插接部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抵顶结构以及第二抵顶结构,第一抵顶结构设置在第二抵顶结构的下面,第一抵顶结构的尺寸要小于第二抵顶结构的尺寸,两相邻的第一抵顶结构之间距小于两相邻之第二抵顶结构之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加表面摩擦力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顶结构呈柱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其林
申请(专利权)人:康展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