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聚磷酸铵的管式反应器,包括反应管,所述反应管一端设有原料管和进氨管,反应管的另一端设有出料口,所述反应管上设有循环分流件,该循环分流件与所述原料管和进氨管设置在反应管的同一端,所述循环分流件与所述反应管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多聚磷酸铵的管式反应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却效果显著,气氨和混酸分别通过从原料管和进氨管进入管式反应器,混合更充分,反应更充分,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稀释回流的多聚磷酸铵溶液能防止管式反应器内的多聚磷酸铵堆积而堵塞管道,保持生产连续、稳定,提高产率,更符合实际生产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化学反应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多聚磷酸铵的管式反应器。
技术介绍
聚磷酸铵又称多聚磷酸铵或缩聚磷酸铵(简称APP),是一种高浓度缓释的磷肥,主要用作复合肥或液体肥料生产。聚磷酸铵已逐渐进入复混肥和液体肥料的生产,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TVA开发了用商品湿法磷酸生产聚磷酸铵基础液体肥料,也就是将湿法磷酸浓缩成过磷酸,在管式反应器中与氨反应,生成高浓度聚磷酸铵,加水冷却成聚磷酸铵溶液的液肥产品。基础液肥可与氮溶液、钾肥生产液体复混肥。聚磷酸铵作为肥料主要优点是:(1)氮磷养分含量高,可节省包装运输费用;(2)聚磷酸盐对金属离子有螯合作用,不易被土壤中铁、钙等金属离子固定,可以与土壤中的无效微量元素形成可溶性络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利用;(3)聚磷酸盐在土壤中不被植物直接吸收,而是逐步水解成正磷酸盐被植物利用,是一种缓溶性长效肥料;(4)聚磷酸盐的螯合作用可防止悬浮液肥料中的金属杂质形成沉淀,因而有利于制成高浓度悬浮肥料。现有技术的缺陷:目前,用于生产聚磷酸铵的通用管式反应器内部大多用石墨管做成,虽然石墨管耐酸、耐温,但受气氨和浓酸的冲刷,特别是聚磷酸铵堵塞管道后采用蒸汽吹堵时,反应器内石墨管易断裂,无法保证生产长时间稳定的进行,并且石墨价格较高,增加了生产成本;通入蒸汽,浪费能源,且易造成气氨和混酸混合不均匀,反应温度不统一,从而导致聚磷酸铵质量无法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多聚磷酸铵的管式反应器,以解决气氨和混酸混合更充分,不会因多聚磷酸铵的堵塞造成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延长反应器的使用寿命,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等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聚磷酸铵的管式反应器,包括反应管,所述反应管一端设有原料管和进氨管,反应管的另一端设有出料口,关键在于:所述反应管上设有循环分流件,该循环分流件与所述原料管和进氨管设置在反应管的同一端,所述循环分流件与所述反应管连通。以上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混酸和气氨分别从原料管和进氨管进入管式反应器内进行反应,循环分流件则将加水稀释后的多聚磷酸铵溶液回流导入管式反应器内,能避免因管式反应器内的多聚磷酸铵堵塞管道而导致生产不能正常运行,稳定产品质量。优选的,所述循环分流件包括环形分流管,所述环形分流管环向围绕所述反应管一圈,所述反应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分液孔,所述分液孔与所述环形分流管连通,所述环形分流管连接有循环管,该循环管与所述环形分流管连通。该方案的效果是通过循环管回流的多聚磷酸铵溶液,进入环形分流管,然后通过分液孔进入管式反应器内,从而冲刷管式反应器的管壁,初步稀释管式反应器内的多聚磷酸铵,防止多聚磷酸铵的堵塞管道,使气氨和混酸混合更充分。优选的,所述环形分流管为环形设置的半圆管,该半圆管的平面朝内、弧面朝外,该半圆管的平面与所述反应管的外壁紧密叠合,所述分液孔穿过所述环形分流管的管壁。优选的,所述原料管包括外管和穿设在该外管内的进酸管,所述进酸管和所述外管之间形成氨气通道,所述外管外壁上连接有与之连通的所述进氨管。该方案的效果是,进酸管位于氨气通道内,结构紧凑,混酸经由进酸管落入管式反应器,氨气经过进氨管进入氨气通道,与混酸进行反应。优选的,所述进酸管的下端与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设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上设有氨气导孔,所述氨气通道通过氨气导孔与所述反应管连通,所述外管的上端设有封闭法兰,该封闭法兰的内边缘与进酸管的外壁连接。该方案的效果是氨气通过氨气导孔斜向射入,吹向混酸,利于两者充分混合反应。优选的,所述原料管与所述反应管同轴线设置,所述环形分流管靠近所述原料管设置。该方案的效果是混酸经由原料管竖直落入反应管内,而多聚磷酸铵溶液则可以通过环形分流管冲刷整个反应管的内壁,避免多聚磷酸铵在反应管内局部堆积。优选的,所述循环管的进液端和所述进氨管的进气端分别设有法兰。该方案的效果是用于连接输送多聚磷酸铵溶液和氨气的管道。优选的,在所述反应管的管壁上环向均匀开设有至少四个所述分液孔。该方案的效果是有利于多聚磷酸铵溶液从多个角度冲刷反应管的管壁,防止多聚磷酸铵的堵塞管道。优选的,在所述环形挡板上环向均匀开设有至少四个所述氨气导孔。该方案的效果是有利于氨气与混酸反应。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多聚磷酸铵的管式反应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却效果显著,气氨和混酸分别通过原料管和进氨管进入管式反应器,混合更充分,反应更充分,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稀释回流的多聚磷酸铵溶液能防止管式反应器内的多聚磷酸铵堆积而堵塞管道,保持生产连续、稳定,提高产率,更符合实际生产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多聚磷酸铵的管式反应器,包括反应管1,所述反应管1一端设有原料管2和进氨管3,反应管1的另一端设有出料口,所述反应管1上设有循环分流件4,该循环分流件4与所述原料管2和进氨管3设置在反应管1的同一端,所述原料管2与所述反应管1同轴线设置,所述循环分流件4与所述反应管1连通;所述循环分流件4包括环形分流管41,所述环形分流管41环向围绕所述反应管1一圈,且所述环形分流管41靠近所述原料管2设置,在所述反应管1的管壁上环向均匀开设有至少四个所述分液孔42,所述分液孔42与所述环形分流管41连通,所述环形分流管41连接有循环管43,该循环管43与所述环形分流管41连通,,所述循环管43的进液端和所述进氨管3的进气端分别设有法兰。所述环形分流管41为环形设置的半圆管,该半圆管的平面朝内、弧面朝外,该半圆管的平面与所述反应管1的外壁紧密叠合,所述分液孔42穿过所述环形分流管41的管壁。所述原料管2包括外管21和穿设在该外管21内的进酸管22,所述进酸管22和所述外管21之间形成氨气通道23,所述外管21外壁上连接有与之连通的所述进氨管3,所述外管21的上端设有封闭法兰7,该封闭法兰7的内边缘与进酸管22的外壁连接。图2中还可以看到,所述进酸管22的下端与所述外管21的内壁之间设有环形挡板5,在所述环形挡板5上环向均匀开设有至少四个所述氨气导孔6,所述氨气通道23通过氨气导孔6与所述反应管1连通。工作时,混酸通过进酸管22进入反应管1内,氨气通过进氨管3进入氨气通道23,然后经由氨气导孔6斜向射入,吹向混酸,从而与混酸充分混合反应,聚磷酸铵溶液则可以通过分液孔42进入反应管1内,冲刷整个反应管的内壁,初步稀释反应管内的多聚磷酸铵,避免多聚磷酸铵在反应管内堆积堵塞。最后需要说明,上述描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技术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聚磷酸铵的管式反应器,包括反应管(1),所述反应管(1)一端设有原料管(2)和进氨管(3),反应管(1)的另一端设有出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管(1)上设有循环分流件(4),该循环分流件(4)与所述原料管(2)和进氨管(3)设置在反应管(1)的同一端,所述循环分流件(4)与所述反应管(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聚磷酸铵的管式反应器,包括反应管(1),所述反应管(1)一端设有原料管(2)和进氨管(3),反应管(1)的另一端设有出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管(1)上设有循环分流件(4),该循环分流件(4)与所述原料管(2)和进氨管(3)设置在反应管(1)的同一端,所述循环分流件(4)与所述反应管(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聚磷酸铵的管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分流件(4)包括环形分流管(41),所述环形分流管(41)环向围绕所述反应管(1)一圈,所述反应管(1)的管壁上开设有分液孔(42),所述分液孔(42)与所述环形分流管(41)连通,所述环形分流管(41)连接有循环管(43),该循环管(43)与所述环形分流管(41)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聚磷酸铵的管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分流管(41)为环形设置的半圆管,该半圆管的平面朝内、弧面朝外,该半圆管的平面与所述反应管(1)的外壁紧密叠合,所述分液孔(42)穿过所述环形分流管(41)的管壁。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多聚磷酸铵的管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管(2)包括外管(21)和穿设在该外管(21)内的进酸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涛,郑义文,韦莎,黄安勇,盛勇,郑开元,谭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