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底用分离微小浮游物质的油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9013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舱底用分离微小浮游物质的油水分离装置,它由一次处理装置和二次处理装置组成;一次处理装置设置于前级,靠重力分离对油分进行粗分离,再依靠砂过滤去除泥,砂等微小浮游物质;二次处理装置依靠重力分离及安装在其下部空间的聚结器将经前级去除处理后的乳浊液中残留的油分最后分离,使油分浓度达到排放限制值以下的处理水从排出装置排向船体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水分离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舱底用分离微小浮游物质的油水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船舶用油水分离装置,主要是重力分离方式,聚结器方式及吸附分离装置。在航行于泥水域的船舶中,由于航道中含有微小的泥砂,当然,机车室内的舱底中也含有大量这种微小砂泥等固态物质,当用传统的油水分离装置处理该舱底时,这些微小固态物质会造成重力分离性能变差,聚结器或吸附材料堵塞等恶劣影响,出现油水分离装置不能充分发挥功能,处理水的油分浓度很难达到排放标准以下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长期维持稳定的油水处理性能的一种舱底用分离微小浮游的油水分离装置。本专利技术是在处理含有这些微小浮游物质的乳浊液时,预先分离、去除一般油水分离装置所不能处理的微小浮游物质,从而达到维持长期稳定的处理性能的目的。微小浮游物质是指含有大量例如航行在泥水或(河川,湖泊,运河等)中的船舶的机车室中产生的微细的砂或泥等固态物质和在混入舱底的表面活性剂等中所含的微细化的化学性质稳定的乳浊液。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预处理中采用砂过滤,预先去除这些微小浮游物质,减轻后级油水分离器的负荷,防止这些浮游物质造成的不良影响,维持稳定去油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是由一次处理装置和二次处理装置组成,一次处理装置设置于前级,靠重力分离对油分进行粗分离,再依靠砂过滤去除泥,砂等微小浮游物质,二次处理装置用于将经前级去除处理后的乳浊液中残留的浊分最后分离,去除。本专利技术中,设在前级的一次处理装置,先通过重力分离将油分进行粗分离,再通过砂过滤去除微小浮游物质。在位于乳浊液入口的一次处理装置的上部有一空间,流入该空间的乳浊液处于层流状态,根据斯托克斯定律,乳浊液中粗大颗粒的油分会上浮,分离。被分离滞留在装置最上部的分离油,由油分检测器检测,通过检测后,自动打开的排油阀将分离油排向装置外的分离油槽。而且,从装置的中部到下部呈三层配置有3种不同粒度和比重的过滤砂,靠重力分离将粗粒油分去除后的乳浊液,在层流状态下向下流动,流过这三层过滤砂,将微小浮游物质过滤掉。二次处理装置是依靠重力分离及聚结器将油与水分离,将处理水的油分浓度处理至排放限制值以下,在位于二次处理装置入口的上部空间中,进行与一次处理装置相同的重力分离,让从一次处理装置流出的粗粒油分漂浮、分离,被分离后滞留在最上部空间的分离油,通达与一次处理装置相同的油位检测器及排油阀,自动排向装置外的分离油槽。在二次处理装置的下部空间安装有聚结器,含有最终没能处理的微小油分的乳浊液流入聚结器内,通过聚结器,在聚结器内俘获凝结微小油分,可使其成长为粗粒油分并提高油分的上浮速度,使其上浮并分离。同样,停留在最上部空间的分离油,通过油位检测器及排油阀自动排至装置外的分离油槽。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例的油水分离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图1中,1为一次处理装置,在其下部设置砂过滤层3,10为二次处理装置,对流管8与一次处理装置1和二次处理装置2相连,,在二次处理装置10的下部安装有聚结器19。在工作前,预先在一次处理装置1及二次处理装置10内注入清水,当一次处理装置1和二次处理装置2充满清水时,通过排气阀6和13将一次处理装置1和二次处理装置2内的空气自动排放出去,而且,排气阀6和13还有将运行过程中混入到一次处理装置1和二次处理装置2的空气自动排放出去的作用。由泵等将油水通过油水入口2供给一次处理装置1,浮浊液在一次装置1的上部空间以层流向下流动。由于油与水的比重差以及油分的粒度不同,上浮速度高于下降流速的粗粒油分,则依据斯托克斯定律而向上漂浮,将被分离为分离油停留在一次处理装置1的最上部。在分离油滞留的一次装置1的上部一侧,装有油位检测器4,通过油位检测器4可以检测出滞留在一次处理装置1最上部的油面的位置。同样,在一次处理装置1上部的另一侧,设有与排油阀5相连的排油管5a,当一次处理装置1最上部停留的油的油面位置达到设定高度时,根据从油位检测器4发出的信号,排油阀5自动打开,分离油通过排油管5a排向一次处理装置1之外,流至分离油槽,当分离油排放完毕时,排油阀5自动关闭。在一次处理装置1的上部的已将粗粒油分去除后的乳浊液,以层流流入配置在一次处理装置1下部的砂过滤层3。砂过滤层3的下面安装有过滤网,以防止过滤砂流失,例如,使用三种过滤砂,在上层和中层配置粒度小的过滤砂,在下层配置粒度较大的过滤砂,以支撑上,中层过滤砂并防止其流失。乳浊液流入砂过滤层3,其所含的微小浮游物质被砂过滤层3过滤。过滤后的乳浊液流入对流管8,并通过设在对流管8管路上的隔离阀9流向二次处理装置10。滤留在砂过滤层3的微小油分,在砂过滤层内由于油粒间结合,形成粗粒油分后浮出砂过滤层3。上浮的粗粒油分,作为分离油滞留在一次处理装置1的最上部,并且被过滤的微小固态物仍旧停留在砂过滤层3上,而当由此造成砂过滤层3的阻力(ΔP)增加时,通过停止输入乳浊液,关闭设在对流管8管路上的隔离阀9,打开设在一次处理装置最下部一侧的反洗阀7,从一次处理装置1下部注入清水,清水按与通常相反的方向流过砂过滤层3,这样可以将滞留在砂过滤层3的微小固态物质及油分从油水入口2排出一次处理装置1并回收。通过进行这种反洗操作,可以长久使用砂过滤层3。在一次处理装置1处理过的从对流管8经隔离阀9导入二次处理装置10的乳浊液中,还存在过滤砂和微细的固态物等流出物,并且,未过滤的微细油分和滞留在砂过滤层3下部的油分流出时还混入了一定量的这些物质。进入二次处理装置10的乳浊液,首先向上流动,通过纵向隔离板14的上部。此时,乳浊液中含有的过滤砂等比重大混入物被沉淀、分离,并及时从淤渣出口16排向装置外,注入油泥槽。粗粒的油分则靠乳浊液的向上流动提高其上浮速度,上浮至二次处理装置10的最上部并分离。在滞留有这些分离油的二次处理装置10的上部一侧,安装有油位检测器11,它可以检测出滞留在二次处理装置10最上部的分离油的油位。同样,在二次分离装置10的上部另一侧,安装有与排油阀12相连的排油管12a,当滞留在分离装置10最上部的分离油的油位达到设定的高度时,根据来自油位检测器11的信号,自动打开排油阀12,使分离油通过排油管12a排至二次分离装置10之外,流入分离油槽,并且,当分离油排放完毕时,排油阀12自动关闭。粗粒油分和固态物被去除后的乳浊液从纵向隔离板14的上部向下流动,经过连接管17,再经过过滤器18将微小固态物去除后聚结器19,乳浊液通过聚结器19,其中所含微小油分被聚结器19俘获,使油分浓度达到排放限制值以下,然后从通过在二次分离装置10下部一侧的处理水出口22,经过垂直安装的管道排向船体外,从而保持装置内的压力不变。被俘获到聚结器19中的微小油分彼此粘结形成粗粒油分,由此提高了油粒的上浮速度,上浮至横向隔离板15的下面并分离。滞留在横向隔离板15下面的分离油,通过设在二次分离装置10一侧的油位检测器20检测油位位置;当油面位置达到设定高度时,依靠来自油位检测器20的信号,排油阀21自动打开,将分离油排出二次分离装置10并流入分离油槽。当分离油排放完毕时,排油阀21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舱底用分离微小浮游物质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由进行油分粗分离及过滤微小浮游物质的一次处理装置和可最终使油分浓度达到排放标准以下,按IMO国际标准取得形式许可的二次处理装置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泽和规竹内健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大晃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